摘要:朦朧詩自從產生之日起,一直都沒有形成固定的形式,但因其獨特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影響,形成一個嶄新詩群。朦朧詩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內容,但其獨特晦澀難懂的表達又讓教師和學生望而止步。
關鍵詞:朦朧詩;多向表達;解構
朦朧詩向來是中學生畏懼的一種文學形式,因為這種詩歌主要表現詩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往往借助象征等手法來內隱詩人的情思。人類的精神世界本來就紛繁而微妙,再加之以詩歌的朦朧表達,必然會給學生的鑒賞帶來很大壓力。
但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詩歌形式,朦朧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有解讀的可能性和有效路徑。筆者以戴望舒的《雨巷》為例,談談如何鑒賞朦朧詩。
一、明晰背景,初步梳理詩人的復雜心境
詩歌是一種抒情性很強的文學體裁,自古就有“詩言志”的定論。但對于詩歌的理解離不開對詩人創作心境的把握,因為任何詩人的創作都是帶著一定的心理準備和預期的。抒情主人公周邊的人、事、物往往動態呈現,并以各自的方式影響著抒情主體的心境。為此,在賞鑒朦朧詩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尋覓體現詩人心理、情感的影子。
以《雨巷》為例,創作這首詩時,詩人戴望舒還是一位年僅22歲的有志青年,卻飽經世事的打磨,心境較為復雜。早在上海大學求學期間,他主攻中外文學,也學習了一些革命理論,帶著新文藝青年的熱忱參加了當時的革命斗爭,并因之被捕入獄。1927年,震驚中外的“四·一二”慘案爆發,全國瞬間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與其他革命青年一樣,這時期的戴望舒陷入無盡的痛苦與迷茫之中。對于未來,他就如身處漆黑的夜晚一樣,不知道前方的路到底在哪里。對于這個時期的戴望舒而言,有一段情感經歷不得不提,因為它對詩人的影響深遠。此時,為了躲避白色恐怖,戴望舒蟄居于江蘇松江縣施蟄存的家里。在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情感苦主——施蟄存的大妹妹施絳年。涵養優異、個性活潑的新女性施絳年激烈沖擊著戴望舒本已柔弱的心,激發起他愛的沖動。但兩人性格不合,戴望舒愛得深沉、真摯,施絳年的回應則是冷漠。對于詩情橫溢的戴望舒而言,他不可能沒發現這種不對等的愛,于是他內心的憂郁自然得以喚醒。于是,在《雨巷》這首朦朧詩里,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像丁香一樣芬芳、迷人,但也因詩人內心的憂郁而“結著愁怨”。從文學解釋學的角度出發,這是戴望舒癡迷而不能捕獲施絳年的復雜心情的文學投射。為此,在鑒賞《雨巷》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資料梳理詩人的創作背景,把握住其基本傾向。只有這樣,對朦朧詩的解讀才成為可能。
二、立足文本,細膩體驗意象的多向表達
明朝謝榛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對于這個觀點,我們需要辯證分析。中國詩歌語言凝練,內容指向性多元,這是其魅力所在。所以,任何現代的解讀與表達都是有風險的,是難以與詩人的意圖完全契合的。但我們不可在詩歌這座高峰面前止步興嘆,那只能滋長學生對詩歌學習的畏懼情緒,是完全不可取的做法。其實,對于詩歌教學而言,教師恰恰要做的功課是讓學生明白“詩可解”。至于,“可解”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深處,則要靠個人的修為和實力了。而對于詩歌的鑒賞,則要在掌握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重點體驗各種意象的所指。
依然以《雨巷》為例,圍繞著核心形象“結著愁怨的姑娘”,作者引進了“油紙傘”“寂寥的雨巷”“丁香”“頹圮的籬墻”等意象。在這首詩里,作者并不是將這些意象簡單疊加在一起,這里面透析著詩人的智慧。這些意象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虛構類,例如對丁香的描寫,是詩人直接將對姑娘的刻畫對應為對丁香顏色、芬芳和憂愁的描寫;二是實寫類,例如對雨巷的描寫,它寂靜、寥廓,這里除了這位姑娘,了無他人,詩人借此將她的孤愁映襯得極為得體、到位,也將自己對她的關切之情和盤托出。這首詩的意象在實與虛之間變幻,她是一位姑娘,但具體怎么樣,讀者說不出;但借助以上幾種意象的轉換,學生可以得知她是美麗的、哀愁的、孤獨的,而且是像夢一般朦朧的。這樣,朦朧詩的要義就慢慢被學生領會,而學生也在這朦朧的領會之中升華了美感,增加了美的多層級體驗——由外在形象到內在心靈世界的,由詩歌主要人物形象到抒情主人公的。事實上,僅僅靠粗淺的閱讀,難以領會朦朧詩的要義;只有以詩中的意象為切入點,進行多向度、多層級的解讀,對朦朧詩的理解才能稱得上是“鑒賞”。
三、暢談感悟,漸次推進詩歌的主旨解構
詩歌鑒賞需要學生的體悟,但是怎樣讓學生具有較深層級的體悟則是一項需要傾注心力的研究課題。尤其對朦朧詩而言,由于其特殊的詩歌表達方式,教師需要糾正單由教師自己講解和學生自己領悟的錯誤做法——實際上,這是不少詩歌課堂教學的普遍現象。
以《雨巷》為例,教師可以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但需要有度。一是時間的度,不可在課堂教學開始就大講特講自己的領悟;二是多少的度,不可講解過多,講得過多就有越俎代庖之嫌,實際教學效益自然不好。教師可以引,例如引導學生關注詩中的意象,關注和揣摩詩人類似于“像我一樣”的直接表達;教師可以參與學生的討論,但比較忌諱的是喧賓奪主,自己大放異彩,學生黯然失色;教師可以總結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但不可在學生沒有充分感悟和表達的前提下總結。在這類課堂里,教師的中心工作應該是擔任學生自悟和交流的組織者。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講出自己的感悟,因為只有講出來,才能獲知學生掌握詩歌的程度;也只有講出來,其他同學才可能獲得思維的觸動和深入學習的新動力。例如,在不少學生認為此詩僅為戀愛主題之時,有一位學生以楚辭里的香草美人為例,認為本詩中的姑娘身上同樣寄托著詩人的理想。姑娘是美好的,詩人的理想也是美好的;姑娘是模糊的,詩人的理想也處于混沌時期,不知未來的出路在哪。很明顯,這位同學的詩歌學習功底領先于他人,他的觀點一下子震懾住其他同學,既贏得了欽羨的目光,又促使他們暗中生發出趕超的念頭。為此,在這種暢談中,詩歌的主旨漸漸明晰,而更多學生的深入學習的動力也因之觸發,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具有現實和長遠效應了。
朦朧詩的教學不可朦朧,教師需要給學生一個明晰的鑒賞思路,引導他們在詩歌文本內外捕捉詩人隱蔽的靈魂,領會和暢談詩人的自我表現與隱藏的內涵,進而喜歡上朦朧詩。
參考文獻:
[1]李曉燕. 關于“朦朧詩”的論爭[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5).
[2]董迎春,伍東坡.“朦朧詩”話語特征及式微原因新論[J].名作欣賞,2013,(11).
作者簡介:王丹(1980—),女,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