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在各地區被廣泛的種植,能夠有效的滿足我國對于糧食生產的需求。但是由于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害,導致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降低,因此,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應不斷加強病蟲害的防治,確保玉米產量和品質。本文針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進行簡要的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2.019
玉米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還是食品、飼料加工以及化學工業等生產的重要原材料。近年來,玉米遭受病蟲害為害現象越發頻繁,已經嚴重制約了玉米生產的健康穩定發展。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必須切實有效地做好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1玉米苗期病蟲害防治
玉米苗期是指從玉米種子播種到拔節期,這一階段是玉米根系生長和發育最重要的時期。此階段是玉米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較弱的時期,如果發生較為嚴重的病蟲害,就有可能導致植株死亡或斷壟現象。苗期是地下害蟲的活躍期和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在進行防治時,最好采取綜合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措施。在進行防治時,不僅要注重培育壯苗,還應對田間雜草及時做好清理工作。在玉米的整個生長期,如果葉面發生病變要及時摘除病葉或拔除整個植株,以免疾病逐漸擴散。在苗期要進行合理的施肥,增加玉米植株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在利用化學農藥防治時,應采取科學的誘導殺蟲或化學藥劑殺蟲方式做到及時防治。在玉米出苗后,可施用煙嘧磺隆等藥劑清除田間的雜草。另外,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采用輪作也可以有效的減少病蟲害的為害。適當的增加播種量,與科學的間苗和輪作相結合,可以有效的減少蟲源和病源。在苗期的田間管理中,合理密植、灌溉和施肥,能夠促進幼苗根系健康的生長和發育。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防治蚜蟲、灰飛虱和吸漿蟲,可以選用抗蚜威、啶蟲脒等。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蟲時,可選用甲胺磷和麩皮進行混合向田間播撒。當苗期發生較為嚴重的蟲害時,可采用50%的辛硫磷乳油500倍液進行灌株,也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等生物特性有效消滅害蟲。
2玉米穗期病蟲害的防治
玉米穗期是指從拔節期到雄穗開花期,是玉米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入旺盛的時期。玉米在這一時期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因此玉米在這一階段患病的幾率較低,主要有紋枯病、莖腐病及褐斑病等。紋枯病和褐斑病都是以土壤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在進行防治時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盡可能挑選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莖腐病是由寄生菌所引發的疾病,病菌會隨著風或雨傳播到玉米的心葉或葉鞘上面,當玉米有傷口出現就會侵入到里面。在穗期為害玉米的主要蟲害有玉米螟、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首先要做好農業防治,進一步加強田間管理,對患病的葉子或是病株及時清除,防治傳染源擴散。采用藥劑進行防治時,對于玉米螟可以采取氰戊菊酯藥液灌心的方式進行有效的防治,蚜蟲可以采用吡蟲啉、啶蟲脒等防治。對于發生較為嚴重紋枯病的地塊可以采用井岡霉素進行防治,褐斑病可以用三唑酮、多菌靈等進行防治,也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例如釋放害蟲的天敵,采用生物制劑誘殺等方式。
3玉米花粒期病蟲害的防治
玉米花粒期是指從抽雄到玉米完全成熟,在此期間整個玉米植株完成了生長。由營養生長完成向生殖生長逐漸邁進的過程,是決定玉米籽粒數和粒重的最為重要的時期。在花粒期,根系和葉子經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營養物質,為籽粒的生長和發育提供補給。在這一期間玉米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呈下降趨勢,導致許多病蟲害極易侵害玉米,尤其是絲黑穗病、莖腐病及黑粉病的高發期,因此必須做好防治工作。首先,注重田間管理。根據玉米的生長所需,進行合理灌溉,當田間有積水時能夠及時排出,科學密植,確保田間通風良好,從而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收獲玉米時,如果發現發病較為嚴重的病株應采取秸稈還田,并進行深度的旋耕處理,使蟲源減少;采取藥物防治。當田里的玉米螟達到10%或百穗花絲有蟲50頭時,要馬上剪除穗部的花絲,再噴施氰戊菊酯或溴氰菊酯進行防治。
4結語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針對玉米生長各個時期病蟲害的不同發病情況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治,進一步加強對田間的管理,采取多種綜合防治措施,不僅可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還能夠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馬玉鎮.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新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21).
[2] 魏繼祥,李子波.常見玉米病蟲害的種類及防治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4,(02).
[3] 范新平,馬繼貞.論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4,(10).
作者簡介:王曉琳,本科學歷,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植物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