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主要遵循整體性、有效性、實用性、穩定性和動態性等基本原則,進一步優化了已開發的耐受力指數。我們通過測量人格堅韌性狀況來評價公眾耐受力水平。相對應地,搭建了堅韌性、樂觀性、力量性三個維度,并設計社會滿意度量表,通過生活滿意度、政府執政能力滿意度以及公共管理信任度三項指標來測量社會滿意度對耐受力的影響。
耐受力包括了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應激事件的承受能力。其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主要體現在個人對所處的自然條件、生活環境、工作氛圍、人際關系等能夠保持良好的適應,且當環境改變時不會因缺乏應變能力而出現不良反應。對應激事件的承受能力集中體現在個人能夠承受并理智地處理壓力和困境,并以更積極有效的方式化解壓力。適應和承受兩方面的能力則具體通過堅韌性、樂觀性和力量性水平來體現。在確定了耐受力指數的具體構成后,我們將耐受力指數分值設定在0~100分之間,50分為臨界值,分數越高,代表公眾的耐受力水平越高,抗壓能力和應對挑戰的能力也就越強。
第一,公眾的耐受力指數略有回落,仍屬中等偏上水平。通過對調查結果的量化分析,本次調查的公眾耐受力指數平均值為67.9(百分制),高出臨界值50分0.92個標準差(見圖1)。相對于2015年的68.80分,同比減少1.3%,但經過檢驗,二者之間差異性不顯著,公眾耐受力仍然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第二,心理堅韌性得分最高,公眾情緒控制力較強。心理堅韌性,是指個人面對挑戰等壓力情境時,保持鎮定自若、堅定不移的態度,并且能夠迅速反應,較好地控制個人情緒。我們從目標計劃、決策能力、把控能力等方面對受訪者的堅韌性進行了測量,結果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認同“我不會輕易放棄”的觀點。與此同時,受訪者在“我喜歡在解決問題時起帶頭作用”“我認為自己是個強有力的人”以及“我有強烈的目的感”等項目上的得分均超過34分(原始測評指標均以5分制計算)。公眾的堅韌性水平越高,在面臨困難、挑戰和挫折時的態度就越會堅定不移;公眾的態度越堅定不移,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越有信心。
第三,逆境復原能力得分次之,公眾入世心態積極。排在第二位的是公眾的力量性水平,得分為68.0,僅次于心理堅韌性得分。所謂力量性,是指個人在經歷挫折后不僅能夠復原,還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和成績。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約半數的受訪者(48%)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適應變化和應對挑戰,并表示壓力和困境反而會讓自己更有力量,顯示出公眾具有較好的逆境復原力。與此同時,53.2%的受訪者顯示出更為積極的應對態度,“無論結果怎樣,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這一觀點獲得3.50分,顯示出公眾具有積極的入世心態。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呈現L型,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質量呈現倒L型,處于“爬坡升級”“羽化為蝶”的關鍵時期。因此,面對壓力和困境時表現出的積極心態就是一種強大的制度結構所帶來的競爭力的展現,是中國強國化的堅定基石。
第四,樂觀性得分相對偏低,公眾仍持謹慎態度。在耐受力指數三個內在變量的得分上,排在第三位的是“樂觀性”,分值為67.1。樂觀性指個人面對逆境有信心,愿意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事情。我們從情感關系支持和應對問題能力兩個角度考察了當前公眾的樂觀性水平:超過半數的受訪者(50.3%)比較認同“我有親密、安全的關系”;而面對“無論發生什么我都能應付”的判斷,受訪者給出了3.32分。這反映出受訪者普遍能夠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的同時,一貫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樂觀性作為公眾自身的心理堅韌性特質,其特質水平的高低還會影響到公眾對威脅的感知,也會影響到公眾面對社會矛盾沖突時的敏感程度。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經濟轉型初見成效,但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交織,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深層次矛盾的解決還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巨大的努力。下行壓力的持續,多重自然災害也給經濟運行和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國際環境中新的不確定因素仍在增加,后續影響難以預料。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需要我們對面臨形勢的復雜性有充分估計,保持積極、謹慎的樂觀態度,共同努力、攻堅克難。
第五,公眾社會滿意度大幅上升,“獲得感”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社會滿意度是影響公眾耐受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滿意度與耐受力水平會在公眾的視野范圍和群體行為傾向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調查選擇了生活滿意度、政府執政能力滿意度以及公共管理信任度三項指標構成社會滿意度量表。分析結果顯示,公眾的社會滿意度平均得分為72.2分,高于臨界值1.31個標準差,顯著高于2015年度的調查數據(66.80分)。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黨和國家開展一系列舉措來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政府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使民眾的“獲得感”得到不斷提升,這也是社會滿意水平顯著上升的重要原因。近五成的受訪者(49.7%)“對自己當前的生活狀況感到滿意”,生活滿意度得分相比2015年上升13.9個百分點;約六成的受訪者具有積極的生活工作態度,表示“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付出與回報是成正比的”,以及“盡管面臨很多困難,但仍然愿意積極面對自己的工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仍有大部分公眾對現存生活狀況并不滿意:56.3%的受訪者“想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況,但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公眾對當下生活環境的復雜多變的認知以及改變現狀的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其面對挫折時的心理韌性度。因此,繼續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對增加公眾幸福感和滿意度至關重要。
第六,公眾對政府執政和公共管理能力給予了較高的信任和評價。首先,公眾對未來預期表示了較高的樂觀度。在“我對中國經濟新常態和創新發展充滿信心”項目上的得分為3.68分(見圖2),近五成的受訪者(48.1%)表示“充滿信心”,29.1%的受訪者選擇了“一般”。雖然“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飽受質疑,但由于政府支持轉向服務型經濟,并鼓勵企業向價值鏈上游發展;以及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政府實施“五大發展理念”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讓民眾對中國新常態和創新發展持樂觀態度。其次,政府公共危機應對能力獲得了3.64分。58.1%的受訪者認同“政府對公共危機的管理能力正在提升”。目前,我國處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轉型進一步加劇,各種公共危機不斷浮現。但是,近年來,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逐漸完善預警機制、優化政府溝通機制,明確責任主體等,不斷提升了政府危機管理形象。第三,57%的受訪者認為“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民眾的‘獲得感也將越來越強”,經過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滿意度得分為3.62分。三年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精心部署,穩步推進,全面深化各項改革,不斷解決改革倒逼中產生的問題,促進了公平正義、增進了人民福祉,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最后,在信息獲得來源上,54.6%的受訪者比較信賴政府發布的信息。近年來,各地政府不斷探索政務公開的有效形式,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增強了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