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修改作文是寫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而且能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讓學生參與作文的評改,培養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習慣,激發學生自主修改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修改作文是一個交流的過程。
關鍵詞:自主修改;習慣;修改方法;同伴互改;面批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堅持每單元的寫作訓練,學生日復一日地寫,教師日復一日地改,學生的作文總是原地踏步,不見提高,這是為什么?經過研究思考,我發現學生總是循著以往的經驗與生活,按照自己原有的方法進行寫作,沒有反思。更重要的是,學生寫完作文之后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老師認真打上分數,寫上評語后發給學生,學生拿到作文本幾乎很少閱讀甚至修改自己的作文,只關心自己的分數。教師費盡心思,埋頭苦改換來的只是學生的置之不理,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勵引導,培養學生自主修改的習慣
進入初中,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與判斷,逐漸厭惡家長與教師的包辦代替。以前,學生習慣作文寫完后由教師打分寫評語,如果教師打破常規,轉變傳統的批改方式,讓學生自己評分、自己寫評語,這樣能夠真正把學生擺到作文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高漲。
自己寫出來的作文最先修改的不是教師,而應該是自己!激發學生作文的主人翁意識,擺脫寫完作文后依賴老師批改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習慣。由于學生內心有嘗試和參與的欲望,教師利用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效率。
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作品都是經過千錘百煉修改出來的。歐陽修、王安石、曹雪芹等著名的文學家都是經過多次的修改才寫出不朽的著作,教師可以激勵學生以文學家為榜樣,仔細推敲語句,反復檢查構思,精心確定主題,使自己的作文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中完善和提升。同時,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使學生相信自己通過仔細修改也能寫出生動優美的文章,讓學生不再害怕寫作。
二、三步四點,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1]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對于學生的寫作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知道怎樣修改作文,那么學生下次就知道怎么寫作文了,自己修改作文是為了幫助學生寫好作文。
第一步,通讀全文,用框架法理出作文的中心、結構與材料,檢查中心是否符合題意、是否深刻;選材是否圍繞中心;結構是否合理恰當等,從整體把握文章的方向。第二步,朗讀作文,用圈點勾畫法檢查語句是否通順,是否有錯別字,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規范。第三步,學生從頭至尾再讀一遍文章,從字數、書寫、修辭、開頭結尾等方面進行修改,并給自己的作文寫評語。采用“3+1”格式:“3”代表這篇文章自己覺得寫得好的3個方面,“1”代表這篇文章最需要改進的一個問題。這種格式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不斷發現自己的優點,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的不足。
之前,教師應明確此次作文修改的要求及側重點是什么,以便學生的修改更有針對性。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就能懂得怎樣修改好自己的作文,加上學生對自己文章的重視,我發現學生修改的地方、寫的評語比老師更詳細、更認真,修改的效果比老師批改的效果好很多。
三、同伴互改,實現修改的不斷深入
由于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會有一定的局限性,發現不了自己文章的問題或認識不全面。別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閱讀審視這篇文章,就一定會有別樣的體會與見地。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對陌生的世界或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很感興趣,對于別人的生活、別人的作文同樣也很感興趣。因此,同學間互改就是實現修改更加深入的重要途徑。
“每個人把自己的作文至少拿給三位同學修改,修改的同學至少寫1點評語,認真修改并簽上自己的名字。”我大聲地宣布要求。不久,有同學突然問我:“可以下座位嗎?”我毫不猶豫地說:“可以。”頓時,同學們興奮極了,課堂更自由了,我找你,你找他,他們或朗讀或討論或爭辯。往日里教師一講到底,沉默嚴肅的景象不見了,學生說起來了,動起來了。學生或找自己的好朋友或找自己認為作文水平高的同學幫他修改,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作文,而且還能使學生閱讀別人的作文,修改別人的作文,學生很有成就感。除此之外,學生自己找的同學都是與他關系好或他信任的同學,這些學生提出的建議更容易被接受。
在修改別人作文的過程中應自己有閱讀、有思考,既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又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由于學生的作文水平與思維深度有限,部分學生只能發現文章比較突出的優點或缺點,為了讓學生之間的修改更全面,應要求評語不能重復,這樣引導學生多角度去修改這篇文章。學生之間互改作文,既是一種交往,又是一種學習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學生自己修改的盲目與局限,使作文修改更有效、更深入。
四、展示與面批,師生共同完成修改作品
在作文修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調控修改的整個過程。教師將學生及同伴修改后的作文收起來檢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方面督促學生們認真修改;另一方面教師也可對修改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對于作文中修改準確或提出獨到建議的學生提出表揚;將修改后進步明顯的作文與原稿進行對比,展示在學習園地,使學生明白修改的意義。對于中心與材料仍不符合題意、語句仍不通順的作文要求繼續修改,教師根據反饋的情況,從中選擇進行當面指導。葉圣陶在《教師下水》一文中說:“最有效的修改是當面改。當面改可以是提起筆就改,也可以與學生共同念文稿,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頓住,向學生提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考慮。”[2]這樣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問題作文進行細心的指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又可以增進師生情誼。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探討本次作文及修改過程的感受,反思自己作文的優缺點,“學生慢慢懂得文章該怎樣寫和不該怎樣寫,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會逐步提高,作文的信心和勇氣也會增加”。
指導學生自主修改作文,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寫作活動中,實現了學生與作文、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多邊互動,作文教學變得高效而生動了。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李保初,周靖.作文教學法[M].北京:測繪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肖駿(1982— ),男,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宗場鎮初級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