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教版必修教材在詩詞單元編排中,以時間順序為線,以名家名篇為點的設計策略,展現了詩詞發展的脈絡,彰顯了時代的印跡,特色鮮明;但缺乏主題單元特色,缺少認知難度階梯等問題也同時存在。為此,選編時要凸顯傳統經典內核的單元特色,重視教材單元價值,體現學科素養。
關鍵詞:教材;詩詞;單元;編排
“閱讀鑒賞”是人教2003課標版(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的主體。詩詞在“閱讀鑒賞”中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人教版必修教材為例,詩詞共有4個單元:必修1現代詩歌,必修2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必修3唐詩,必修4宋詞。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指出:“我國的語文教材向來以‘文選型為主流為正宗,語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實為‘選文問題的討論,而討論‘選文問題,確認‘選文的類型及不同類型的功能發揮方式,則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教師作為課程資源設計與開發的主體,有必要去探尋詩詞單元編排的規律,并依據單元編排的特點,調整單元教學內容,使詩詞教學最優化。
一、詩詞單元編排的特點
1.以時間順序為線,展現詩詞的發展脈絡
在選編詩詞作品時,無論是整套教材,還是某一單元編排,都是以時間順序為線。就整套教材而言,從必修2先秦到南北朝的詩歌,到必修3的唐詩,再至必修4的宋詞,詩歌的發展演變脈絡非常清晰;就單元編排而言,以必修2先秦到南北朝詩歌為例,共選編4篇作品,從先秦巨作《詩經》《楚辭》到漢樂府巔峰代表《孔雀東南飛》,再至東漢魏晉《詩三首》,時代的變遷、發展特點非常鮮明。這種以時間順序為線的編排方式,重視詩詞的發展脈絡,能在某一套教材系列或單元設置中勾勒出其發展線索與藝術風貌,學生在了解詩歌發展史的同時,還能感受到詩詞作品的多樣性。
2.以名家名篇為點,彰顯詩詞的時代印跡
在編排某一時代的詩詞作品時,教材重視名家名篇所代表的文化價值,試圖選擇以名家名篇作為切入點,彰顯詩詞的時代文化印跡。唐詩代表了詩歌的最高成就,編者在編排必修3唐詩單元時,從名家輩出、風格多樣的唐代詩苑中,擷取最為靚麗的幾朵,并借此讓讀者感受唐詩那令人沉迷的藝術魅力。《蜀道難》是詩仙李白的成名之作,想象恢弘,是盛唐氣象的代表;《杜甫詩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之作,有如百年佳釀,無愧“詩圣”之譽;《琵琶行》當屬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中唐社會治亂的再現;《錦瑟》《馬嵬》正是李商隱綺麗綿密格調的典范,也是晚唐詩歌的另一條“蹊徑”。
二、詩詞單元編排的思考
1.缺少主題單元的特色
人教版在古詩詞單元編排上遵循《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傳達的主題單元設計的意圖,將古詩詞閱讀與鑒賞的目標在各個單元模塊中得以落實。但是簡單以“時間順序為線”“名家名篇為點”的單元設計策略顯然無法凸顯主題單元的特色。以必修2含英咀華(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單元為例:《氓》是敘事詩;《離騷》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樂府詩。這些作品確實代表了先秦到南北朝詩歌的成就,也能引領讀者感受詩詞作品的多樣性。但就這些作品集合于一個單元來落實詩詞閱讀與鑒賞的目標,未免過于寬泛。各篇作品獨立呈現各自特色,在一個單元中亦缺乏必要的“選文角色定位”,初學詩詞者難免有無所適從之感。
2.缺少認知難度的階梯
以“時間順序為線”“名家名篇為點”的單元設計策略為了盡力呈現各個時代、不同詩體的特征,各模塊各個單元的編排原則勢必基本一致。如必修1“情感與意象”,必修2“含英咀華”,必修3“感受與共鳴”,必修4“情思與意境”,這些單元模塊在閱讀與鑒賞的目標設置上是簡單的累積或重復。雖說編者也不強求必修各模塊的研修順序,但無論是從必修1至必修4,還是從必修4至必修1,難度層級模糊的現狀是客觀存在的。而作為5個模塊近兩個學年的研修對象竟然缺少必要的認知難度的階梯,那么其選編方式肯定多少令人感到遺憾。
3.缺少單元容量的統一
在古代詩詞單元選編中,每個單元均設置4篇課文,其中必修2先秦到南北朝的詩歌,必修3唐詩兩個單元各選編了7篇作品,必修4宋詞則選編了8篇作品,選編作品數量基本是一致的。由此可見,編者的選編意圖已然考慮了各模塊各單元容量上的統一。但基于以“名家名篇為點”彰顯詩詞的時代印跡的選編原則的前提,僅在數量上的微觀調整已無法使各模塊各單元的容量統一。如必修2選編的作品有:《衛風·氓》《小雅·采薇》《離騷》《孔雀東南飛(并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雖說也只有7篇作品,但就此篇幅或閱讀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其他單元。編者未充分考慮所選作品是否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是否過于深晦。同時該單元的設置不僅僅是在古詩詞各模塊單元中容量的不統一,甚至與必修2整冊教材中其他單元的容量相比也是不協調的。
三、詩詞單元編排的探索
1.依據傳統經典內核——凸顯主題單元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而詩詞作品不僅是作為吟誦涵詠的工具,還是學生形成健康情感和正確人生態度,傳承傳統經典內核的重要載體。所以詩詞單元的編排應敢于淡文體、跨時代,凸顯人文內涵的主題單元意識,打破原有的“時間順序為線”的編排原則。如以“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統領屈原、杜甫、陸游等一以貫之的憂國憂民、忠君戀闕情懷;以“人生慨嘆,萬千情懷”聚合離別思鄉、壯志未酬、國破家亡、歲月流逝的人生思索;以“含道應物,遷想妙得”寄寓生活情趣、睿智思索、辨識萬物的普遍哲理。這種以人文內涵主題為綱,兼顧詩體特征的選編方式,會使詩詞單元呈現整合化特征,凸顯對傳統經典內核的傳承與詮釋,便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2.依據教學和鑒賞需要——凸顯選文作為教材的價值
泰勒指出:“在有些情況下,例如在編制文學領域的課程時,第一步可以是選擇看來能為學生提供新經驗的文學作品,然后再考慮從閱讀這些重要的教材中,對學生來說能學到什么。”所以說選入教材的詩詞作品的價值當與其本身的魅力區分對待。人教版選文的單元設置過于重視作品的特色,輕視作品之于教材的價值。因此打破詩詞發展脈絡,淡化名家名篇選文的痕跡,依據教學和鑒賞需要,突出認知難度階梯,可以更好地切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比如在一整套教材體系中,作為詩詞單元的閱讀任務分散在不同的模塊,各個模塊須呈現必然的難度階梯,這種階梯既反映在文本閱讀難度上,更體現于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上。所以,詩詞單元編排應依據教學需要和鑒賞需要,凸顯選文作為教材的價值,既遵從詩體特征,又兼顧認知規律,從不同方面、由淺入深來展現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
教材正因是作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對象而有存在的價值,故此在所有教材的選編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永遠是選編的第一原則。
作者簡介:陳衍莊(1981— ),男,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