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亦安冉
雞年不做“機器人”
記者 亦安冉
我們還沒有和人外星人相遇,先就和機器人扛上了。
幾乎每年都有與機器人有關的科幻大片上映,從《變形金剛》系列,到《終結者2018》,到《環太平洋》,到《人工智能》!許多部好萊塢片子都會設定一個主題猜想:有一天機器人會不會取代我們成為地球的主人?
前一陣子,朋友圈里流傳一篇文章《一件比經濟危機更可怕的事:男人都不再追女生了》,說的是大家現在都效率至上,人人都在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而男人呢已經沒有那么多精力、時間、耐心去了解去等待一個女人。不僅男人,女人也是如此。愛情被量化成:工資多少?身高多少?車價多少?房子幾套?存款多少?
機器人在智能化,人類卻在去感情化。
雞年,我們就來好好聊聊人和機器人那點事兒。
我們一邊艷羨古人車馬慢的生活,一邊又在嫌棄網速太慢,這個更新換代快得讓人眼花的時代,對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古代人用鋤頭耕地,持續了幾千年,朝代一直在更迭,但是社會的運轉邏輯和結構卻并沒有大的改變,種得慢收得慢,人們過著車馬慢的日子,日子過得不那么趕,閑情雅致就多一點。所謂從前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如今日新月異,社會的運轉邏輯和結構也在時刻變化,生活在其中的人要不斷地適應變化,才不會被社會進步的步伐拋開。效率為主,速度當先,時間是最不能耽誤的。
快一點再快一點,效率主宰著我們的生活。
因此,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最大的區別在于:古代人是以“性情”為主動力,現代人是以“效率”為主動力。
在效率至上的準則里,人也得更現實、更理性不是?在《一件比經濟危機更可怕的事:男人都不再追女生了》這篇文章里,作者寫道:“未來的社會,人們只會越來越現實,人與人交往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益交換,而不再會涉及其它。談感情多累?談利益多直接。大家各取所需。你擺出你的條件和需求,我擺出我的條件和需求,合則來,不合則去,各自趕緊物色下一個對象。所以啊,未來的愛情也都是明碼標價的,不信你去各種各樣的相親網站上看看,那一排排美女帥男的下面都是什么,不就是工資多少?身高多少?車價多少?房子幾套?存款多少?這些全部是量化的數據啊,然后再附上一句話簡介,接下來大家開始用鼠標互相選擇。”
數據化,然后效益最大化——聽起來不像是荷爾蒙沖動,倒像是計算機程序運算的結果。
現實利益更要緊,抒情浪漫放一邊。
以前,有一種說法叫:女人浪漫是天性,男人浪漫是手段。一旦感情穩定了,男人就懶得再浪漫。現在,或者說,不久的未來,連男人也懶得浪漫了。
你能為我花多少錢?你愿意為我花多少錢?——這么機器般的思維方式,想想就覺得有點冷嗖嗖的。
“浪漫”本是人類的本性之一,浪漫是一種創造力,愛情易培育天才,夢想能造就奇跡,生活需要那么一點“不切實際”。如今這個本性被現實的利益取舍遮蓋了。
機器人越來越人性化,而我們生而為人,卻越來越機器化。
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機器人可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執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機器人執行的是取代或是協助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制造業、建筑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歐美國家認為:機器人應該是由計算機控制的通過編排程序具有可以變更的多功能的自動機械,但是日本不同意這種說法。日本人認為“機器人就是任何高級的自動機械”,這就把那種尚需一個人操縱的機械手包括進去了。因此,很多日本人概念中的機器人,并不是歐美人所定義的。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準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鑒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占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連續運行能力、可靠性、聯用性、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間三維坐標機器。
機器人越來越人性化,而我們生而為人,卻越來越機器化
——有關機器人,通俗上的理解是上述這樣的。機器人的確是個好東西,可以幫我們完成許多事情,智能機器人甚至可以幫我們思考。可是細思恐極,連思考都被代替了,我們肉身還留著干什么呢?社會越發展,感覺自己的感官越遲鈍。我們越來越不需要大腦,就譬如駕車出門,總要開個導航,總覺得自己的大腦不夠靈光。
電影《摩登時代》里,一生只愛一個人,變成了一生只擰一種螺絲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就像社會的一個螺絲釘,機器人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來代替人完成那些枯燥、單調、危險的工作的。原本只是幫助人們更好地完成工作,為何一步步走到和人類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呢?
沒有機器人,人將變為機器;有了機器人,人還會仍然是主人嗎?
2016年,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科學家認為,未來20年形象逼真的仿生機器人將與人類生活在一起,人們會逐漸接受它們,并將它們視為“人類”。
智能機器人的能耐讓人們興奮,同時令人們感到不安,之前史蒂芬·霍金和埃隆·馬斯克指出,未來人工智能機器人或將毀滅人類!結合一下現在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或許就會發現這個問題:人類在機器化,而機器在人類化。
人類在往理性、麻木、機械化的“去感情化”前進,像極了經過編程設計的機器人。
與此同時,機器人卻在身體和思維的進化上,越來越接近有肉體有靈魂的物種——人類,在現實生活里,機器人開始做我們認為人類才該做的事。
《一件比經濟危機更可怕的事:男人都不再追女生了》的作者作了這樣一段猜想:我們的語言、情感、生活趨向于格式化,當我們的基因也正在一段接一段地被破解,新的人類生命可以預先按需設計,甚至男人的性趣也可以被“虛擬現實”技術(AR或VR)深度滿足了……人類正在沿著一條不可逆的路徑走向機器化。”于是,人類的靈性終將消逝在自己創造的文明里。而當機器有了靈性,開始在地球上行使上帝的權力。這才是人類的終極危機。
誰也不知道技術進步給人類最終帶來的是不是更安全的未來
人類在機器化,而機器在人類化
對未來充滿著從此幸福的期許,同時也有切實可能的擔憂
對未來充滿著從此幸福的期許,同時也有切實可能的擔憂。
我們一直在談論未來,似乎進入未來社會,我們就可以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不可否認,科技發達是把雙刃劍。未來我們可能面對嶄新的技術,也可能面臨未知的危險。
宗教信仰可以給我們心靈帶來安慰,技術進步卻給我們帶來現實的期待,許多人類的終極夢想要藉由技術進步來實現,不過誰也不知道技術進步給人類最終帶來的是不是更安全的未來。
早在1920年,捷克作家卡萊爾·恰佩克完成了他的舞臺劇本《羅薩姆萬能機器人》。勞工機器人具有人類一樣的外表和肌體,但沒有思想靈魂,只會日復一日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人類則逐漸脫離了體力勞動,成為了不勞而獲的食利階級。機器人逐漸產生情感,進而擁有了獨立的靈魂。直到有一天,機器人們意識覺醒,消滅了不勞而獲的人類,統治了世界。面對繁衍的難題,機器人最終產生了情感,開始生兒育女……
故事反過來,我們就會發現,如果自己再不像個人那樣好好地活著的話,說不定離被消滅就不遠啦。不是說了嘛?連男生都不愿意追求女生了!?
科技上我們是不斷向前進,在心底里卻需要一種向內的尋找。
如果我們嘗試著向內心去探索,去尋找心靈的平靜,學著去理解生活,重拾自己的性情,看淡物質世界的紛擾,優雅從容地面對效率為先的種種困擾,那將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雞年不做機器人,好好地做點人事吧!
要么先從男生追女生開始?
科技上我們是不斷向前進,在心底里卻需要一種向內的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