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陶瑾
2017喝完“雞湯”再出發
整理 陶瑾
城市如人,外在的美是它的面孔、身材,內在的精神則是它的性格、修養。這性格與修養并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它是通過這座城市里的人的智慧集合而成。
2017新年之際,是時候給大家撒點正能量,勵個志,展望一下生活的美好??纯春锬陙淼教K州或者本來就在蘇州的文化人士給我們分享的這鍋“心靈雞湯”,一定能讓蘇州人在雞年過得更有智慧,更有生氣與活力。
(臺灣著名作家、昆曲義工、青春版《牡丹亭》總制作人)
大家可能無法想象,在明清時代,昆曲在蘇州非常盛行,在園林里,那些退休的大官和富商,他們自己家里都有昆曲班子的。應該說,昆曲是明清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蘇州人應該感到非常非常驕傲。
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它的美學高到某個程度的時候,可以說是超越文化的阻隔,超越語言的阻隔,可以直接打動人心,昆曲是一種。我這十一二年來,一直在想辦法推廣昆曲,第一步是推到各個大學去,大學生是最重要的昆曲觀眾,這么多年去過三十多個高校巡回演出,也培養了一大批大學生昆曲觀眾。希望昆曲能夠作為啟蒙,讓年輕一代回過頭來欣賞、親近自己的傳統文化。第二步,推到國外去,希望能讓世界其他國家的人認識到中國有這么了不起的一種戲劇。
(著名作家、詩人)
我總覺得蘇州是比江南更大的文化,或者更大的符號。蘇州就是1分胭脂加上9分面粉用水調在一起:1分胭脂,江南有好女人;9分面粉,江南有好吃的。如果說蘇州分享了江南的病,那現在江南很多文化太需要去保護了,更多是傳承,保護性的文化所面對的問題不是衰落,一定是消亡或者變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作為一個蘇州人,可以聽一點昆曲,聽一點評彈,包括新蘇州人,它的確會讓我們內心變得細膩、敏感或者柔軟。我們這代人還是有時間風雅的,人活著要一點風雅。我們現在所謂盛世,生活是有粗鄙化的,倒不是說我懷舊,而是把日常生活中間的風雅給丟了。
所以,結論是一句話:江南沒病,蘇州沒病,這個時代病了,這個時代在很多時候是沒病找病,用蘇州話講,就是作的。
(國家一級演員、蘇州著名評話表演藝術家)
蘇州評彈作為一種鮮活的說唱藝術,曾經在民間有著廣闊的演出陣地和極具生命力的演出基礎?,F在蘇州評彈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一方面說明政府對這門藝術很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這門藝術需要搶救,不能掉以輕心。
現在蘇州堅守在評話上的中青年評話演員也就10多人,年紀輕的就更少了。要選拔條件優秀的苗子進入蘇州評彈演員行列,加大青年評彈演員尤其是評話演員的培養力度,通過政策引導他們多出新作,通過研討會、會書促進他們成長,引導他們明白好演員要靠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磨煉才能煉成的道理。
蘇州評彈靠“說噱彈唱”吸引聽眾,說的里面如果能包括天文地理歷史等各類知識,包括吳地特有的吳文化,加上恰如其分的點評,聽你的評彈就會覺得有味道,與眾不同。還有一點就是要動腦筋,讓語言得到不斷創造。不動腦筋,從先生那里學來一二三四五,我也說一二三四五,這樣就停滯了,聽客怎會還要聽?
(“小荷作文”創始人)
小荷課堂上,最初要忘記寫作,先玩。作文培訓中有很多活動,要活就要動,要動就要活?;顒影呀逃?、文學、藝術、兒童心理揉在一塊兒,使得教育的內涵發生質的變化。
我深信,每一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每個孩子都能寫作。小荷作文就是在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和方式,去掉語言的雜亂部分,露出語言本來的質地,激發起孩子們的興趣。小荷作文的財富,就是自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只有自編的教育產品才能切實體現。教材難編,要考慮到孩子的認知梯度,到家長的接受程度,教師認知領會的余度。這些教材、教案,就像后院的金礦,閃爍著傲人的光芒。
小荷作文之未來,要做兒童最喜歡的作文老師;做中國最先鋒的母語文化。與后者相比,前者顯得太為雕蟲小技。漢字形意兼備,中國人的性情文化都靠漢字完成。既然以字為生,最終落葉歸根。小荷要帶著漢語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
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人定格,使人青春永駐,實現一種平等,滿足人們無法實現的一些美好愿望。對于如何定位,這其中則包含了作家對文學、生活、哲學,乃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綜合認識。
我覺得,小說體現的是作家的哲學視野,它幫助讀者從生活細微處觀察和探索社會的問題和哲學的思考。人們之所以喜愛小說,還因為小說可以把時間和空間凝練在某個瞬間,讀者可以盡情體悟在現實生活中未能真正經歷的感受。
(中國藝術攝影家協會會員、蘇州市藝術攝影學會副會長)
由于對故土的熱愛和工作的需求,我專情于鄉土風貌和文化人情的刻錄,有幸保留了許多1994年家鄉斜塘拆遷前各村各地的風貌。追求藝術創作的同時,我更愿意做一個踏踏實實的文化記錄者與傳承人。我的心愿就是能把歷史的東西盡量多的保留下來,斜塘老街改造的全過程,都被我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我熱愛攝影,但沒有想著走遍萬水千山,只要做一個“有心人”,身邊處處有美。每一個生命和細節都會讓人動容。感動了自己,我還要通過鏡頭傳遞給別人。我要做“人民的攝影師”,哪里需要我,我都義不容辭。退休之后,我要繼續把攝影作為載體,做些公益惠民的事,尤其是關注孤寡老人與弱勢群體,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與精神追求。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國學研究所所長)
我講“工匠精神”有兩個前提,一個是時代性,一個是區域性。最重要的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和本質內涵。“工匠精神”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追求,本質上是一種信仰、一種修養,表現為一門手藝和一個職業的生命靈魂。
當下提倡的“工匠精神”應是工業時代的創造與創新精神,它可以結合信息時代的創新創造方法。但創新創造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推陳出新;二是溫故而知新;三是返本開新。其實每個人都是工匠,每個人都需要“工匠精神”。新的“工匠精神”是每個公民、每個職業勞動者都必須要有的。
(香港非遺咨詢委員會主席、中華學社社長)
每次來蘇州,一定到網師園看看,一來觀賞園林之勝,二來追懷記憶中的老蘇州。網師園的每一步,每一個小徑,上上下下,讓你覺得它是活的,像一個奇特的生命體。藝圃也是我喜歡的一個園子。我準備寫一本關于藝圃的書,關于生活在藝圃的人們的歷史,資料已經搜集得差不多了。另外有一個園子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同里的退思園。它跟我們學術上構思出來的明朝的品位、風味是一致的,但是它是清末造的。我們都認為清朝藝術的追求非常繁復庸俗,但是退思園沒有,是個充滿了巧思、雅致的園子。
蘇州的文化積累中,除了士大夫累積的文化,蘇州的工匠也功不可沒。審美的歷史積淀深厚,從文人雅士一直貫徹到工匠,成了面的累積,而不是過了一個時代,因為精英階層的沒落,就沒有了,因為它是深入到整個工匠的傳統里的。因此蘇州在清末這個農業大帝國敗落的年代,也可以蓋出退思園這樣精致優雅的園林。蘇州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累積很深厚,重新興起的可能性比別的地方要強。
蘇州的生活,讓你在悠閑中思考人生的意義。中國發展太快,對很多人來說是好事,物質生活得到改善。我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多要求,我覺得應該做的,或者說很多中國人尤其是文化人應該做的事,是多思考,把自己能做的事,能發揮出來的盡量發揮出來。
(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兼職教授,二十世紀名震滬蘇的絲綢界大佬婁鳳韶之孫、婁爾品之子)
如今婁氏后裔已超過百人,后輩中人才濟濟。正是這種內化在家德家風之中的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激勵著一個家族奮發向前。
祖父能成為江浙滬絲綢界的巨擘,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奮斗。他長期以來“自養以養多人”的愿望,水到渠成。這種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意識貫穿其一生,且影響了后人。與此同時,他對教育特別重視,他重視教育的精神也自然地傳承到我們第三代身上,到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屆高考為止,我們家堂兄弟姐妹,凡是到考大學年齡的,一共7人,全都考上了好大學。
人家都以為富家子弟,好吃懶做,在我們家不是那樣,勤儉持家是家里的傳統。祖父創造那么多財富,但他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父輩們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遠遠高于物質財富。父親也是個頂天立地的人。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和親戚朋友,教育我們成才,把“以德傳家”的祖訓傳給了我們,無愧于一個“品”字。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在各種節日都有,我覺得辦讀書節等于向社會吹個風,對個人有暗示作用。像蘇州這個地方,正是有一些講壇活動,有閱讀節,還有大大小小的書店等,使得蘇州和蘇州人給人的印象是有文化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今天最大的問題不是書少而是書太多。所以,讀什么書的問題必須認真加以考慮。從我自己的角度,我建議大家多讀一點國學經典。中國人要是能系統地把古代典籍中最經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東西讀一讀,那真是不得了。
我們現在很需要一套系統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書,目前也有不少人在做這件事,但要做好并不容易。北師大編了一套給小學生看的國學經典讀本,我很希望也有出版社能精心編一套面向大學生的國學讀本,不管什么專業的學生都應該去讀一讀。
多閱讀,多思考,眼界就寬了,為人處世也會比較理性、寬容。人的親身體驗總是有限的,而書本提供的東西比人親眼看到的東西寬廣得多。而且不僅有寬度,還有深度,古今中外的問題都能反映在一篇篇文章中。所以,我主張人們應當抽出時間來,慢慢地閱讀,慢慢地思考,自我的精神境界就會改觀。
(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我個人給“美聲”的定義是,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發出的一種極致、悅耳的聲音。這種聲音是“行云流水”般的,給人“綿延不絕”而又“杳無蹤跡”的感覺,是一種高雅音樂,能給聽眾帶去愉悅感。愉悅大眾與娛樂大眾是迥然不同的,達到娛樂效果是容易的,但要愉悅卻不簡單,必須讓受眾產生共鳴。
在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人對生活的追求早已不是填飽肚子,而已轉向精神層面。比如,現場聆聽“美聲”可以讓人回歸自我,讓音樂成為啟迪更多人心智的藝術。
(南京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
地方博物館或者說區域博物館,它應該展示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對太倉來說,婁東畫派是一項必備內容。
這次,“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婁東繪畫回鄉特展”在太倉博物館舉行,是第一次在太倉系統性地展出“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的精髓作品,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具有劃時空意義的文化輪回。我希望通過這樣的繪畫展,讓人們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也讓博物館增加自己的目標觀眾?,F在,有的博物館人流太少,就是沒有培養起目標觀眾。要讓更多人喜歡上傳統藝術,學習古代文人讀詩書、寫書法、做繪畫,用它們來修養身心、陶冶情操。
實際上,在地域文化這一塊,我們要努力去挖掘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屬于太倉的文化認同。發揚婁東文化,首先要抓住重點,從婁東繪畫、太倉園林、江南絲竹和昆曲這四個方面入手,整理、收集相關資料,積極申報非遺,活態傳承。另一方面,通過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它、重視它。
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空間,培養市民的文化習慣、文化素養是一項重要責任。怎么培養呢?可以通過多種手段。特別是在今天,通過各種媒體途徑,把信息傳達給公眾,讓他們走進博物館是第一要做的。吸引觀眾進來以后,博物館要采取的是“自愿教育”的方式,讓觀眾在自我學習中找到愉悅感。
博物館,應該是一個令人向往的歷史藝術殿堂,一個公眾了解傳統文明的課堂,一個大眾享受文化休閑的場所。在博物館這種文化空間里,它對人的熏陶作用是最大的。
(本文綜合《蘇州日報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