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舒瑾浙江師范大學附屬衢州白云學校
尋覓桃花源
◎特約撰稿:舒瑾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衢州白云學校
最近,和學生們一起讀古詩文,有學生問道:王維、吳均、陶淵明……為什么都這么熱衷于山水,酷愛恬淡寧靜的生活?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絕頂高手:令狐沖、楊過、張無忌等最后也都選擇退隱江湖,在山水間快樂逍遙。這是為什么呢?
在大洋彼岸,19世紀,28歲的亨利·大衛·梭羅,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畔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余,并記錄了其間生活的所見所思與所悟。他發出詠嘆:“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地簡單,也許我可以說,同樣地純潔無瑕。”
也許,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能從喧囂中脫離,從物欲的世界中釋放自己,安放心靈。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以怎樣的方式相處是最理想的境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陶弘景信中的山川之美,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率性生活,無不讓人心向往之。
尋覓桃花源,尋覓的是一種對自我、對生活的重新認識。然而,心靈的寧靜,不是尋一處地理意義的武陵源,而是找一處托付靈魂的空間。也許你的桃花源是一條小河,綠草茵茵,垂柳依依;也許你的桃花源是草原藍天下的牛羊,或是一座青山;也許你的桃花源,僅僅是一間草房,房角上掛一只風鈴,隨風叮當叮當響起。
你也許得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后再打開這樣的書。走進他們筆下的自然,那是真實純潔的靈魂所在,一切的美與情含在其中。人在自然的關注之中,自然在人的關注之中,融洽與靜謐……從這個意義上說,尋覓桃花源,便是尋覓心靈家園。讓我們輕叩門扉,打開經典,走進一個個豐盈美好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