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只是工具,它是助勢的柴,并非燎原的火。問題在于面對資本,從業者是否能保持一顆匠心?是否能把作品的品質放在首位?是否能把對觀眾負責作為第一要務?這是最關鍵的因素?!?/p>
華誼兄弟副董事長、CEO王中磊。
“如果以明星出席的數量作為晚會創作的唯一追求目標,甚至不惜競相出高價招募明星的加盟,而忽視了對節目文化內涵的設計和研磨,多少有本末倒置之嫌,也忽略了一臺文化節目應有的價值和意義?!?/p>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
“未來,視頻網站的話語權還將持續提升,各平臺標桿類型自制劇將不斷涌現,視頻網站必須通過更精準的定位,瞄準細分受眾,依靠高質量的內容,才能在競爭中突圍?!?/p>
樂視網總制片人郝舫。
“現象級電視劇的出現,已經不再由電視收視率所決定,而是收視率、點擊率和網絡關注度共同創造的結果,從《羋月傳》到《小別離》,莫不如此?!?/p>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
“網絡大電影現在缺一個爆款,一旦爆款呈現,有個標桿出來了,這個市場就會被撬動,更多專業團隊就會進入,格調就會得到提升。”
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
“現在的‘網大就像3年前的網劇市場,越是大家都覺得市場在洗牌,我們越該大舉進入,培育優質項目和人才?!?/p>
萬合天宜公司CFO陳偉泓。
“紀錄電影大部分偏向紀實,敘事相對比較瑣碎,缺乏情節鋪墊、高潮等因素,在影院放映反而失去了自身的一些優勢,也難以引發院線觀眾的共鳴。”
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分析《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電影票房遇冷的原因。
“辦一個藝術電影聯盟,加盟的影院并不是越多越好,畢竟藝術片市場基數不可能比商業片大。市場小眾,跟規模相比,更重要的還是堅持。”
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行業協會秘書長金輝。
“從整體的創作架構,到單個的節目,從樣式到內容,都要全方位創新,就算是同樣的內容,也要做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效果?!?/p>
2017年春晚總導演楊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