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士同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休閑文化自然而然被提到日程上來。但究竟什么是休閑又該如何去休閑,我們都弄清楚搞明白了嗎?抑或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言,我們已經步入休閑時代了?
若干年前人們就戲稱“文化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既然有“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乃至“廁所文化”等說法,那么把休閑說成一種文化,當是無可非議的。不過,究竟什么是休閑文化,休閑文化又涵蓋哪些方面,是不是唱唱歌、跳跳舞在海灘上曬曬太陽就“休閑”了就“文化”了?恐怕沒這么簡單,也不宜這么籠統地一概而論。在筆者看來,休閑是人的一種自由狀態,沒有心靈的自由和行為的自在,是談不上什么休閑的。就文化生態學而言,休閑文化的生成當依賴一種良好的文化生態。“生態”是一個外來詞,它源自古希臘字,本義為“棲息地”,也就是生物生存與生活的環境。不錯,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GDP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期的增多(既有雙休日又有長假)等等,這些似乎都昭示著我們完全有條件進入全面休閑時代。然而,試問一下:當漫天霧霾遍地堵車時,我們如何休閑?長假外出旅游如同奔命,其感覺比上班還累還傷腦筋,我們又如何休閑?
休閑是工作勞動之余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一種心靈的體驗;但也并非指整天無所事事,“閑著”什么也不做。不同職業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休閑方式,比如養花,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一種休閑,幾乎家家都養,少者幾盆多者幾十盆;但對于以養花為業為生的花農花匠來講,卻是一項辛苦的勞動了。從另一方面看,詩人寫詩、畫家作畫是一種勞動,也很艱辛,可一個花農抑或花匠在種花之余,吟首詩、畫幅畫則不妨說是休閑了。大家都熟知富翁和漁夫在海灘上曬太陽的故事:富翁勸漁夫多打魚多賺錢將來也成為富翁。漁夫問成為富翁干什么?富翁說等你當了富翁就可以和我一樣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了。漁夫回答說,我這不是已經躺在這里曬太陽了嗎?有人從休閑文化的層面分析說,雖然同樣是躺在海灘上曬太陽,可對富翁來說是休閑,對漁夫則不是。如此界定就有些令人費解了,難道休閑僅僅是富人的專利,與窮人無涉?那個漁夫出海打完魚回來之后,無憂無慮地躺在沙灘上曬曬太陽,怎么不是休閑?相反,那位富翁盡管非常舒適地躺在沙灘上,但他心里放不下的事兒說不定比漁夫還要多得多呢!不要以為有錢有閑就有“休閑文化”,或者說越有錢有閑就越有“休閑文化”。那樣的話,怕是沒有比被包養的小蜜二奶更休閑的了。休閑絕非有錢人的專利,當然,少衣缺食、不得不終年為生計而奔波是無暇休閑的,休閑理應是在基本上解決了溫飽之后。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這種人歐美諸國居多),他們并不在乎掙錢的多少,并不一門心思地去拼命掙錢,倒是更喜歡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休閑上。酒吧文化、別墅文化、旅游文化、房車文化等等就是這樣應運而生,并成為休閑文化的經典的。
休閑的前提是休閑者是否擁有心靈的自由和行為的自在。休閑是沒有功利性的,不是被動的,不是被組織被安排被統一調度的,它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愿行為。同一時間放長假,同一時間外出旅游,旅游者是不可能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休閑的。所謂“黃金周”不過是商家的“黃金周”而已,除了讓一些第三產業賺個盆滿缽溢之外,人數上億的游客、顧客得到真正的休閑了嗎?唱歌、跳舞、打球、游泳以及其他許多文體活動,都是很不錯的休閑方式,但如果把這些活動視為一項政治任務去完成,視為一項地方或部門的政績去運作,那也很難納入休閑之列。
休閑文化一方面說休閑是一種文化,另一方面也指那些為休閑而形成的文化。一旦把休閑納入文化范疇,那就不能不考慮它的蘊含和品位,不能不考慮它所具有的精神向度了。不管怎么說,既然是文化那就必須承載人文的精神,或者說,人文性乃休閑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人們常對古人的寄情山水津津樂道,琴棋書畫亦被視為一種高雅的休閑。誠然,陶淵明在“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之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啻是一種休閑,而如前面提到的富翁,倘若他百無聊賴,只知道躺在海灘上曬太陽的話,那就很難說是休閑了。李漁的《閑情偶寄》堪稱中國古代休閑文化的經典之作,林語堂稱其為“中國人生活藝術指南”似不為過。但中國古代的某些士大夫情調,與現代的休閑文化還不能相提并論,尤其是那種逃避現實的玩物喪志、及時行樂的醉生夢死,那樣的生活態度與現代文明的休閑方式是格格不入的。就古代的書畫藝術而言,雖有其獨特的技法,但大多缺乏社會內容,從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廣大民眾的生存狀態,看不到社會歷史的發展脈絡。至于今天某些人以信筆涂鴉四處斂財,則跟休閑絲毫也不搭界了。文藝作品無疑為廣大讀者和觀眾提供了極方便的休閑方式,可其中那些被稱作“垃圾”的作品也適宜于休閑么?那些粗制濫造的宮廷戲、武俠片以及抗日神劇,除了歌頌帝王、清官、俠客,除了消費民族的苦難之外,又為我們提供了多少心靈的滋潤呢?兒童都喜歡看動畫,可像一度火爆熒屏的《喜羊羊和灰太狼》,所體現的價值觀就有些令人不敢恭維。曾有一位在美國讀博的女生,為感謝美國房東對她的種種照顧,春節回國探親時特意買了一套裝幀精致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作為禮物送給了房東的兩個孩子。沒想到第二天房東就把書退了回來,還非常生氣地質問她,怎么能給孩子看這樣的書!因為在他們看來,書中的許多東西(比如暴力)是有違現代文明的觀念的。我們不妨說,娛樂是休閑但愚樂不是,喜劇是一種休閑文化但“嘻劇”不是;至于那些低俗惡俗的搞笑,油腔滑調裝瘋賣傻的表演就更不是了。因為這些東西根本無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熟,也談不上什么人文關懷,簡直就是在挑戰和愚弄讀者和觀眾的智商了!
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濃淡厚薄決定了休閑品質的高低優劣,真正的休閑文化給予人的不僅僅是身體的舒適、心情的愉悅,還有不同層次的美的享受。其實,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里,工作與休閑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合二而一的。當我們的社會真正進入了休閑時代,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將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會成為現實。要知道,休閑給予人的自由與寬松,恰恰是一切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人的心情放松了思想自由了,自然會充滿創造的活力。說到底,是否休閑就看是否使人走向自由,是否形成一種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文精神力量。休閑只能是社會個體的自由的文化選擇,每個人都應該并且可以根據個人的愛好、情趣和需求來選擇自己的休閑方式。休閑文化賦予人的理應是一種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要想盡快地步入休閑時代,我們就必須踏踏實實地從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