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
摘要: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古希臘、印度社會變革都展現了“軸心文明”?!拜S心文明”在中西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下出現了相似度極高的文明,本文將從時代背景、歷史淵源、內容等方面展開思考。
關鍵詞:軸心文明 軸心時代 春秋戰國 古希臘 印度
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首先提出“軸心文明”理論。他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中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印度列國紛爭時期、古希臘城邦林立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同時,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代的孔子、老子等先賢圣子們。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且需要提及的是,雖然中國、印度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一、大致相同的時代背景
劉家和先生在《論古代的人類精神覺醒》一書中,用對比分析的方法綜合論述了三者“軸心文明”產生的時代背景,發現大致相同。我也認為,三者“軸心文明”的產生都伴隨著鐵器的使用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的新發展,伴隨著血緣關系的削弱或解體,伴隨著小國林立帶來的復雜矛盾和斗爭。
(一)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軸心文明”如此強盛,需得首先歸功于社會經濟發展。
1.人類之所以能專心于探索真理,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主要是因為農業發展境況良好,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用以維持生活的食物。尤其在公元前6世紀之后,鐵器已在三大文明區得到廣泛應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水利灌溉等技術器具的應用使得農業發展空前繁榮,生產力發展,井田制崩潰,私田出現;古印度的列國時代,農業成為主要產業,鐵器廣泛使用使得耕地面積擴大,牛耕作為生產工具日益普遍,水利設施有所發展,土地成為私產,自給自足;古希臘農業雖有先天不足,但由于農業技術普遍提高,改造梯田、排水灌溉、使用糞肥走向成熟。
2.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出現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中國商人階級興起,大城市“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帷,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如趙國邯鄲、楚國郢都等;古印度森嚴的種姓制度,使得手工業多為地區性家族傳承,出現了由長老、領袖等主持的行會,工商業迅猛發展,出現了城市文明;古希臘憑借優良的港灣地勢,對外貿易相當發達,貿易往來頻繁。
(二)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起使得一部分人致富,他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知水平,就不僅僅滿足于經濟權力,而追求有一定社會權力和地位的政治權力。中國列國紛爭,四分五裂,“禮崩樂壞”,分封制瓦解,宗法世襲制動搖。古希臘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發動了大殖民運動,引起社會變革;發生希波戰爭,加強了與西亞之間的文明碰撞和交流;國內發生伯羅奔尼撒戰爭,促進了內部文明的平衡。古印度,底層生產者開始追求權利,進行反抗,分化出現了16個奴隸制國家,小國林立,使得社會動蕩不安。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正是由奴隸制早期文明向封建制成熟文明過渡的時期;希臘各地出現了以某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農村而組成的一個一個小城邦;印度的“軸心文明”是在動蕩不安,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產生的。
總之,三者“軸心文明”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期碰撞產生的。
二、三者產生的各自不同的歷史淵源
軸心國產生前,各自的醞釀期不同。
印度:青銅時代(BC2300—BC1500),出現了哈巴拉奴隸制早期文明;黑暗時代(BC1500—BC900),原始氏族社會出現;鐵器時代(BC900—BC300),列國紛爭,軸心文明產生;孔雀王朝時代(BC324—BC187),大一統帝國時代。
希臘:青銅時代(BC2000—BC1200),克里特—邁錫尼的奴隸制早期文明出現;黑暗時代(BC1200—BC800),原始氏族社會出現;鐵器時代開始(BC800—BC330),希臘城邦奴隸制時代,軸心文明產生;羅馬時代(BC300—AD500),大一統帝國時代。
中國(以黃河流域為例,因為長江流域文化為斷續文明):仰韶時代(BC5000—BC3000),原始氏族社會;龍山時代(BC3000—BC2000),文明起源;青銅時代(BC2071—BC771),奴隸制早期文明出現;鐵器時代(BC770—BC221),春秋戰國時期,軸心文明產生;秦漢時代(BC221—AD1840),中央集權,大一統帝國時代。
軸心文明產生之前,希臘、印度不僅有黑暗時代,而且還各有一個持續時間長久的青銅時代,而中國則沒有。中國有幾千年的五帝、夏、商、西周時期作為早期文明醞釀期,這是希臘荷馬時代與城邦時代之間轉換、印度吠陀時代如此短暫的醞釀期所不及的。
三、三者“軸心文明”的大致內容
中國、印度、希臘在這一時期產生了“軸心文明”,但不同的歷史淵源導致三者“軸心文明”的大致內容有一定區別,具體如下:
(一)中國
1.出現了大批思想家,比如孔子、老子、惠施、莊子、孫臏、鬼谷子、韓非等。2.文化典籍可歸為經傳類、史書類、子書類、詩賦類、兵書類、數術方技類等。
(二)希臘
1.在歷史學、哲學、科學技術、雕刻技術等方面成就顯著。2.出現了伊索、荷馬、泰利士、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德等學者。
(三)印度
1.在宗教和文學上卓有成就。2.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相信善惡因果和人生輪回);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從哲理角度解釋人生)。
四、結語
“軸心文明”盡管建立在不同的文明流域,但是因大致相同的時代背景從而擁有與其相符合的內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拜S心文明”因其思考的深度性,從而概括出了人類對宇宙、社會、人生最高層次的共同理解,從而成為全人類所共享;構成了后世世界人類精神運動的基礎,成為人類一切活動的尺度。
參考文獻:
[1]晏紹祥.世界上古史[M].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
[2]劉成林.軸心時代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比較研究[D].吉林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