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億萬農民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他們把家里的孩子留給年邁的父母或者親戚來照顧,被遺留下來的孩子便成為“留守兒童”。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不僅生活條件較差,而且身心發展存在許多問題。本文針對當前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培養和扶持民間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堅持輿論引導,形成共同關愛兒童成長合力的參考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存在問題 建議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花朵真鮮艷。”曾幾何時這樣的兒歌一直被我們傳唱。然而,如今花園的角落里,總有那么幾株花朵不再是含苞待放、鮮麗嬌媚,而是花枯葉落、殘瓣滿地,這種“花朵”叫做留守兒童。改革開放以來,億萬農民背井離鄉,去城市、去沿海地區追求高收入、高質量的生活,而務工人員外出打工時,他只能把年幼的孩子留給年邁的父母來照顧,被遺留下來的孩子便成為“留守兒童”。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成績欠佳,行為表現堪憂
一般意義上講的留守兒童通常是指0-16周歲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留守兒童很難培養并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階段比較有學習熱情,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比較良好。但隨著年齡逐漸增長,一方面步入青春期,另一方面接觸的知識越來越難,很少有留守兒童成績優秀、行為規范良好。厭學、棄學,加之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與社會上不良青年廝混到一起,發生極端行為。沒有正確是非觀念的留守兒童很難對復雜的不良現象有正確的判斷,從眾和模仿心理使他們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甚至成為留守“罪童”。
(二)關鍵期缺乏引導,心理發展異常
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早在1937就提出人的發展有關鍵期。3歲右,是幼兒自我約束、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期。另外,毋庸置疑的是青少年期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每個人的“三觀”形成都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在發展關鍵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容易在認知上產生偏差。他們往往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甚至有被遺棄的感覺,形成一系列悲觀消極的認知。
(三)父愛母愛畸形,孩子“三觀”不正
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無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久而久之容易會對孩子產現一種愧疚感,加上父母在外打工,經濟收入較為寬裕。因此,這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往往表現在物質補償方面,盡量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要,甚至不遲疑也不打半點折扣。父母這種帶著虧欠而畸形的愛,使兒童成長過程中,心理逐漸形成了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形成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更沒有形成健康的價值取向與人生取向。
二、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一)監護人自身原因
有的監護人年齡較大,精力有限,同時要照顧多個留守兒童,再加上自身健康狀況差,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監護人往往只重視留守兒童身體上是否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精神層次的發展,只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卻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此外,有的監護人文化程度較低,他們不知道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失去了重心。
(二)農村經濟水平相對落后
當今,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更加凸顯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滯后,尤其是偏遠山村。個別農民的全年收入只能相當于城市居民的一個月工資,更有部分家庭因病導致貧窮。因此,很多農民為了改善經濟生活條件,他們自愿到城市發展打工。還有一部分農民工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問題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必然導致了他們的子女在不完整的環境中成長。滯后的經濟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三)農村家庭盲目的金錢觀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雖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靠傳統農業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隨著改革開放之后城市社會經濟的大發展,,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崗位和就業空間,也給了更多農民工發家致富的機遇,他們也渴望成功,渴望享受上層社會的生活,因而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進城打工。逐漸失去了家庭的溫暖,犧牲了子女的前途,導致更多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三、思考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今年2月國務院最新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民政部就此已專門成立了“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也在緊張籌備推進中。但國家推出的政策和制度較為宏觀,各地區要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就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具有可行性長效工作機制。形成政府與學校,社區與家庭等多方面以政府為主體的合作互助的長效機制。
(二)培養和扶持民間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若想得到徹底解,還需要各級政府積極政策為引導,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格局。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多渠道并,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環境。同時,保障農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地享有和城市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利。避免“紙上一套,背后一套”,實際操作中確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持續性。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應有的權力。因此,在合理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入學門檻。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雙管齊下,努力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三)堅持輿論引導,形成共同關愛兒童成長合力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輿論力量在社會建設發展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在上任以后更加重視媒體輿論的作用。顯而易見,輿論宣傳工作是凈化社會環境的中堅力量。因此,在留守兒童的工作中,更要利用多渠道的方式充分發揮輿論的催化劑作用。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總而言之,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家庭盡責是首要,政府盡職是關鍵,社會盡力是保障。只有多渠道打好組合拳,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才能保證這些“角落里的花朵”享受同樣的陽光和雨露,才能在社會主義的花園中看到百花齊放的美景。
(作者單位:中共本溪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