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林
三個月,六組星爸萌娃,六站特殊旅程,12月30日《爸爸去哪兒4》收官,1月6日應爸爸和粉絲們的呼聲,安可加集《大團圓》。
作為黃金IP,《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的制作中,堅持把政治方向和導向放在首位、堅持把節目質量和品質作為核心、堅持把人民的評價作為最高標準。
截止節目收官,《爸爸去哪兒4》全網播放量34億,微博閱讀量破400億。《爸爸去哪兒4》總制片人周山表示,節目轉網播出后,充分考慮到網絡受眾年輕化的收視特點,在傳遞快樂成長和親情陪伴的同時,努力創新探索,加入“實習爸爸”、“素人萌娃”,開啟民族文化之旅、關注家庭文明建設、向世界展現中國兒童形象。在前三季的基礎上,形成第四季的不同風格。
不一樣的文化之旅,領略民族文化與風情
“文化傳承”是黃金 IP《爸爸去哪兒》一直堅持的主題。
避開繁華大都市和熱門旅游景點,“有待開發”“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是《爸爸去哪兒4》的選址標準。
本季第一站前往疆北第一村——白哈巴村,這里富有新疆大美景色,飽含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第二站一路往南,揭開湘西紅石林的神秘,第三站展現了寧夏沙坡頭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
隨后,云南建水迎來了星爸萌娃的第四次旅行。在節目播出時,節目組制作了小貼士,介紹當地古老質樸的元素與豐富的文化底蘊。走過江西竹橋村,黑龍江伊春見證了爸爸和孩子們的最后一次旅行。
可以說,《爸爸去哪兒4》的播出不僅讓觀眾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再次掀起一陣跟著爸爸去旅游的熱潮。
值得注意的是,星爸萌娃每到一處,節目組都會通過游戲、任務環節的設置,體現當地的民族風情和文化。
猶記得在白哈巴村的尋找食物環節,拿到任務卡的爸爸和孩子一臉懵,詢問當地居民才知道“帕勞”是“抓飯”、“巴哈利”是“點心”、“浪漫”是“面條”、“卡哇P”則是“烤肉”。不少網友紛紛表示,“這期節目也讓我們了解了很多少數民族語言。”
同樣,在湘西紅石林星爸萌娃們穿上土家族服裝,親手烹制土家族最有名的合菜,還玩起了稻田捉魚的游戲,親身體驗的同時也向觀眾推薦了土家族的服飾、飲食、耕作文化。而在寧夏沙坡頭,村長李銳向大家普及了什么是“拓跋”……可以說,《爸爸去哪兒4》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觀眾了解了更多民族文化。
此外,旅途中孩子們還體驗了手工藝編織、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制作,通過他們的體驗,觀眾對傳統手工藝有了更多了解。
不一樣的親子陪伴,關注家庭文明建設
轉網后的《爸爸去哪兒4》為何仍有這么大的影響力?
這與整個民族重視家庭文化傳承密不可分,這樣的理念也恰巧應和了習總書記對于家庭文化傳承所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家庭文明建設的要求。
本季節目依然通過爸爸帶著孩子旅行來倡導親子陪伴、家庭親情。不同的是,這一季讓觀眾看到更多元的父子(女)和家庭關系,有田亮和小亮仔這樣的二胎家庭,也有張倫碩和考拉這樣的重組家庭,甚至還有董力、向佐這樣的“實習爸爸”。
張倫碩和考拉在節目中的相處讓觀眾拋開對繼父這個概念的偏見;90后實習奶爸董力從開始的一頭霧水成長為“全能奶爸”,不僅照顧阿拉蕾的飲食起居,還知道如何哄她開心;后加入的向佐通過“實習爸爸”的體驗,真實體會為人父母的不易,在父親生日時寫了一封家書感恩父母,這些都再次喚起了年輕人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爸爸去哪兒4》有著足夠的自信引入多元化父子(女)關系的社會話題,也相信國人有著足夠的自信來直面這種家庭關系的變化。
而在親子教育上,《爸爸去哪兒4》巧妙地從當代親子教育這個廣受重視的角度切入,讓觀眾們寓教于樂,既學到了正確的教育理念,也反思作為家長該如何更好地將優秀的傳統習俗傳承給孩子。
此時回看,《爸爸去哪兒4》的每一段旅程都充滿了溫情和感動,每一對父子都經歷了挑戰和成長,而每一份情感,也都在旅途的點點滴滴中漸漸升溫。
不一樣的視角,向世界展現中國兒童形象
從對外傳播的角度來說,《爸爸去哪兒4》的熱播也讓全球觀眾看到了個性十足的當代中國兒童形象。
安吉遇事不慌不忙、沉著冷靜,爸爸不在時他可以細心照顧弟弟,體現出了男子漢的獨立與擔當。
小亮仔剛開始十分害羞,內心敏感脆弱的他經過一次次旅行逐漸開朗活潑,盡管有時表現得略有些嬌氣,但在爸爸的耐心教導下,也能認識并改正錯誤。
穿越沙漠時,慶慶和爸爸一起幫助董力和阿拉蕾走出沙漠。第十期節目中,慶慶見到遲到的媽媽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奶奶還好嗎?”在他身上,觀眾可以看到不畏艱難、孝順懂事的優秀品質。
如今,千千萬萬個中國普通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同樣個性十足,身上具備很多優秀品質。因此,《爸爸去哪兒4》加入了阿拉蕾(崔雅涵)、李亦航這樣的素人萌娃。阿拉蕾乖巧懂事、多才多藝,李亦航鬼靈精怪、堅強勇敢,一定程度上,他們也代表了部分中國兒童的形象。
不管是星二代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們都是祖國的未來,30年后他們將成長為祖國的建設者,一個時代的中流砥柱,他們的成長應該被我們見證和關注。
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有勇氣讓這些純真自然、個性十足的孩子走入全球觀眾視野,正源于他們對當下中國兒童形象的自信。節目得到那么多觀眾的關注,不正是對這種自信最有力的印證嗎?
《爸爸去哪兒4》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這些看似宏觀的概念進行具象化呈現,這種呈現可以是一個小游戲、一次親子任務,也可以是爸爸的一番諄諄教誨,小伙伴的一場嬉戲打鬧。
同時,它嘗試了更符合互聯網思維和年輕人審美的表達方式,以對內容的高要求、嚴審核再一次刷新了網綜制作的水準。
當然,對于一檔綜藝節目,過褒或過貶的評論都不及用心感受,感受家庭親情、民族文化、兒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