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華


我們談起工匠精神,很自然地會想起“極致”這個詞。極致在數學中可以用“正無窮”來表示。工匠精神正是對這個“正無窮”的追求:工匠們在追求極致的道路上,在重復中不斷超越前輩和自己,創造新的極致。
新時期工匠精神面臨兩次重要超越
在信息化、工業化的今天,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必然面臨著兩次重要的超越:第一個超越,是人類的創造力對機械的邏輯性的超越,“中國制造2025”,依托的是匠人的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感性思維,這種感性思維是對機械邏輯思維的超越,并與其完美結合,推動制造水平的進步;第二個超越,是信仰強度和習慣強度的自我超越,掌握一門技術需要不斷重復,對技藝的極致追求,需要信仰支撐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過程是對自我人生境界的超越。
當前有一種看法,認為工匠精神是幾十年如一日,就是簡單勞動的重復。我認為這個看法忽略了工匠豐富的精神世界:之所以幾十年如一日,是因為有趣味性、探索性、創新性和信仰性的內容在里面,是在重復中體味到了精彩,是能夠在突破極致后感受創造的欣喜。從這個角度分析工匠精神,特別是在工業化分工極為細致的今天,有重要現實意義。
下面,我以我單位承建的港珠澳大橋為例,做一個深入剖析: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連接香港、珠海、澳門,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之后又一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建成后,將開啟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大橋時代”,對于推動三地經濟和社會一體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中交一航局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是國內唯一全面全過程參與人工島、橋梁主體、沉管隧道安裝的建設單位。在上述工序中,沉管隧道安裝最具代表性,該工序是世界上埋深最大、綜合難度最高的外海沉管隧道工程。每節重達8萬噸的沉管在最深45米海底厘米級無人對接,技術難度可與天宮對接媲美,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一航局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沖破國外技術壁壘,截至目前,沉管安裝至第29節,建成長度在世界公路沉管隧道中躍升為第一位,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00余項,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術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整平船清淤系統改造填補了世界水工史上高精度清淤技術空白,這些技術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標準。
沉管安裝團隊成立之初,國內沉管安裝經驗為零,又面臨國外技術封鎖,千辛萬苦找到的只有一張雜志上的宣傳畫,沒有任何的技術資料,可謂舉步維艱。項目團隊“從零開始”,歷時一年多進行技術攻關,一點點摸索,一項項攻關,歷經5版推翻重新編制,從一張白紙變成如今可比《資本論》三卷厚度的《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施工方案》。隨后,連續創造世界首次沉管基床清淤、世界沉管隧道安裝一年十節的“中國速度”等紀錄,最高精度、最短周期等奇跡涌現。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新時期工匠精神的注入,我們總結為:
新時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特質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科學精神。40米深海進行沉管安裝,無論是技術難度,還是施工風險都是前所未有,任何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最后三道鋼封門更是直接影響著整個隧道和人工島的安全。項目團隊提出“每一次”的理念,把每一節沉管的安裝都當成第一節沉管來對待,每次安裝前都要組織開展深入的風險排查和三次船機設備聯合大檢查,對照風險管理手冊的238項風險源,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逐一進行排查,確保每一個細節檢查到位,每一項風險防控到位。
“敢為世界先”的創新精神。為滿足沉管安裝施工需要,自主研發的世界最大平臺式深水拋石整平船,利用精準的測控系統為基床鋪設提供了精度保障,實現基床鋪設精度控制在4厘米,最高實現壟間高差2毫米,外海深水碎石基床高精度鋪設整平施工成套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E15沉管第一次安裝遭遇基床異?;赜?,不得不回拖進塢。首次回拖進塢施工,缺乏操作經驗,加之現場海況惡劣,拖帶重達8萬噸的混凝土大家伙,堪比一艘中型航母,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頂著巨大的壓力,作業人員迅速行動,頂著連續一天一夜進行浮運作業的疲勞,頭頂7級大風,好幾個人被海水打翻在地,真可謂戰風斗浪,70多個小時里,所有作業人員承受著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考驗,如螺絲釘一般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沒有人叫苦,沒有人喊累,憑借超人的毅力和超凡的執著完成了世界首次8萬噸沉管“三進三出”拖帶的壯舉。
在E20、E21沉管安裝連續遭遇設備突發故障時,一聲令下,作業人員第一時間趕赴搶修一線,與時間和體能競賽,保住了貴如黃金的安裝窗口。搶修現場,作業人員白天要經受35度高溫的炙烤,晚上要輪班通宵搶修,高溫和疲勞成了最大的敵人,關鍵時刻,很多人都是直接吃住在甲板上,從來沒有一句抱怨。每次都是連續四五十個小時的鏖戰,卻沒有一個人掉隊。
一絲不茍的精益精神。重大船機設備的完好是超級工程的基礎,在船舶管理中,從來不需要項目部過多的強調要求,各個船舶會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修,每個人都是充滿熱情,時不時把工作成果發到QQ工作群中對比一番,營造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干事氛圍。對于兩艘安裝船,大家更是格外“照顧”,在安裝前和安裝后,船員都要從里到外清洗、敲銹、涂漆,甲板、機艙3年如一日,設備、機具整齊如超市,稱之為“穿好衣,戴好帽,才能出好門”。在大家的努力下,關鍵船舶沒有一次掉鏈子,保持了高水平的運行效率,有效保證了工程的順利推進。
這些精神的內核其實就是“為國建橋”的擔當與責任,風險意識成為習慣,追求完美成為共識,創新開拓成為性格,這就是鑄就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的“工匠”特質。
管延安代表的就是千千萬萬具備這種“工匠”特質的一航人,他的先進事跡曾在央視五一特別節目《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中首播,先后獲得過“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全國最美職工”等榮譽。
8月的一天,大橋項目總經理林鳴到二次舾裝保養平臺檢查舾裝班工作,向擔任舾裝班長的管延安詢問壓力控制閥的保養管理情況。管延安把擺放整齊、分類明晰的閥門指給林鳴看,本以為會得到滿意的贊許。“如果有人把它們打亂了你還能分得清嗎?”“舾裝件是沉管的命,你要把每一個閥門都標明日期、列入臺賬,真正做到心中有數?!绷挚偢贿M取心的話使管延安恍然大悟,對“一絲不茍不讓隱患出塢門”有了更深的認識。管延安作為新時代的工匠代表,不只是工作要達到標準化,他更注重主動巡查、主動找短板、主動挑毛病,甚至是一夜醒來推翻自己前一天的做法,重新來做。
E15沉管第三次浮運安裝期間,管內壓載水系統突發故障,水箱不能進水,沉管安裝只能暫停,必須安排人員進入海中的沉管內維修。危急時刻,管延安帶領班組人員快速開啟人孔蓋板進行檢修。從打開密封的人孔蓋板進入管內檢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蓋板密封,全程不超過三個小時,效率之高令人驚嘆?!斑@都得益于之前無數次的演練?!惫苎影仓t虛地說,“我們在每節沉管沉放前都要做至少3次演練,這是第15節沉管,之前共完成了至少45次演練?!?/p>
“重復也能成就精彩”,管延安的法寶很簡單,就是讓簡單重復的每一個動作都正確。
以“干一流的,做最好的”為信仰
“津平1號”是世界最大的外海拋石整平船,也是世界唯一一艘具備清淤功能的整平船。四條高90米的樁退每次作業中都要抬升、下放10余次,靠齒輪驅動的抬升裝置在潤滑方面非常不便。技術人員有心無力,操作工人卻有力無心,解決不了難題。
項目團隊立即開起“職工夜校”,讓大學生給工匠們“打工”,每天燈火通明,由管延安和工友們提出潤滑加油改進思路,技術員幫助畫圖弄清原理。1個月的時間,“樁退齒輪噴淋加油潤滑裝置”成功出爐。這是一項涵蓋裝備制造、技術創新和船機改造的多行業創新成果。工匠和大學生強強聯手,創造了省時、省力、高效的技術成果。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在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港珠澳大橋作為一項超級工程,代表著中國走在了世界建橋強國前列。
中交一航局以“干一流的,做最好的”為企業信仰,以“行大道,擔大任,成大器”為企業哲學,把對祖國、民族的責任感深深熔鑄在每一項工程建設中。
一航局作為主力隊伍,參加了南海工程。工程遠離大陸,自然條件惡劣。剛接到建設任務時,只知道大致經緯度,一切充滿未知。在國家和民族需要時,一航局挺身而出,承擔起南?!盀閲u”的大任。在建設過程中,員工們體味到信仰和價值的崇高。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建設的每一粒礁沙都是國土,每一段堤壩都是祖國新的長城。正是懷著這樣的信仰,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信仰,工程師們不畏眾多挑戰,把人生價值寫在了祖國海疆,為工匠精神注入了靈魂。
“為國建橋,為國筑島”是新時期一航人對工匠精神的具體詮釋,我想這也是浸入一航人骨髓的文化基因,是企業基業長青的精神內核。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