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戒驕

杭州G20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新工業革命行動計劃》,將新工業革命作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明確了推進新工業革命議程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提出新工業革命為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及其相關服務業轉變生產過程和商業模式、推動中長期經濟增長提供了新機遇。我們應該科學把握新工業革命的趨勢和影響,加大經濟管理體制和政策改革力度,構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形成以創新催生新增長極和產業向中高端攀升為主要增長動力的經濟發展方式。
新工業革命的含義
工業革命是新技術廣泛應用引起經濟變革并誘發深刻社會變革的過程。20世紀中后期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制造業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水平,并在21世紀初發展為以互聯網應用為主要特征的工業變革。新工業革命是指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協同創新和應用為基礎,以互聯網和制造技術雙向融合為動力,推動制造業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發展的一次工業技術創新和變革,是工業文明史上繼蒸汽機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和飛躍。這次新工業革命還在發展中,制造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是這次新工業革命的標志性特征。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興產業和傳統生產制造領域廣泛滲透,催生出一批新興產業并實現爆發式增長,進而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根本變革。重塑工業及相關服務業企業信息收集、傳輸及數據處理應用方式,使小規模、定制化的生產工藝實現高效率,大大減小了時間和空間對經濟活動的約束,分布式生產組織結構呈現良好發展前景。
新工業革命背景與機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和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掀起了新一輪工業革命大潮,紛紛出臺新的工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積極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謀求通過科技創新鞏固和強化其技術領先和壟斷地位,重新重視制造業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改善制造業發展環境,強化高技術和高端產業領域的研發創新,壯大中低端制造業規模,改變過分依賴金融行業和其他服務業實現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已經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引領創新的重要基石。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兩化融合”和“互聯網+”戰略,制定和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信息化與互聯網應用發展基本與世界同步,傳統產業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制造業開始由國際競爭中的跟隨者逐步向奔跑者和領跑者躍升。但是,我國仍然沒有完成工業化,在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信息化水平、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激發新的發展動力,推動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引起增長速度和發展動力的重大變化,并催生出一批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產業。誰把握住了歷史機遇,能夠前瞻性地采取應對措施,誰就能在競爭中贏得領先優勢。新工業革命與我國構筑發展新動力、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向產業鏈和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帶來重大機遇。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次新工業革命的機遇,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及相關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在關系到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一些領域形成創新突破和核心能力,就可以推動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換,解決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的問題,進而跨越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歷史轉折點,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的目標。
應對新工業革命的思路與措施
搶抓這次新工業革命機遇,必須積極響應制造技術和制造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的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管理體制和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大力培養引進創新型人才。
突破產業邊界和約束條件,構建有利于推進新工業革命的經濟管理體制。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向工業全面嵌入,在不同產業之間形成了共同的技術經濟屬性,某個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具備了其他產業產品和服務的功能,該產業就可以從一個產業跨越到另一個產業,從而淡化和改變傳統產業的邊界,使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某些領域相互滲透從而形成新的產業。不同產業的企業相互融合和滲透,使產業之間的界限變得不清晰,原本屬于不同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現部分或全部融合,出現了跨產業邊界的新服務和新產品。產業融合從技術上打破了行業間的壁壘,一個產業的技術向其他產業滲透,不同產業企業之間可以形成競爭合作關系,促進生產要素和企業跨行業流動重組,給經濟增長和企業成長帶來新的動力?,F行經濟體制以產業劃分和產業邊界固定不變為基本假設前提,管理和監管的一些政策成為阻礙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產業融合要求突破產業邊界和約束條件改革相關管理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打破行業壁壘,改變以產業界限為基礎的傳統管理體制,取消對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經營的不合理限制,消除資本和人力等生產要素跨行業、跨地區、跨領域流動的壁壘,為產業融合和分布式發展創新創造寬松的制度環境。
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作為生產要素高效集約使用和制造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創新既包括消費者需要的新產品的設計生產,也包括生產流程及傳輸方式的革新以及新的產業組織形式的產生。創新通過把生產要素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而淘汰舊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新工業革命逼迫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創新,加快經濟增長從低成本生產要素驅動向更好地利用稀缺生產要素驅動的轉換,加快以創新孕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興產業的步伐,開啟制造業發展的新階段。完善創新政策支持保障體系,推動政府作用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為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體制保障,并在軍工裝備研制、關鍵共性技術突破等戰略性領域發揮主導作用。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性障礙,破解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在職務發明人權益保障、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評估、擴大股權激勵等方面形成一套鼓勵創新的有效辦法,構建政府與市場有機協同、體制機制與國際接軌、高效運作的創新公共服務體系。更加重視構建開放式協同創新體系,通過不斷開放引進創新主體和資源,探索建立一批新型產業技術研發聯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更好地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大力培養引進創新型人才,為新工業革命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加快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解決好我國制造業缺乏高端技術人才和復合人才問題。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要求重視集成創新,集成創新不僅需要掌握單一領域知識的專業人才,而且需要能夠綜合運用多個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美國等發達國家雖然人力資本的成本較高,但其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達,勞動力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和擁有較高技能,專業技能和實地操作能力強,可以更有效率地從事復雜、復合的創新性工作。我國正在努力發展以高端和智能裝備為重點的制造業,加大研發制造技術能力要求較高的核心零部件和基礎元器件,謀求核心能力和差異化競爭能力。這要求將人從繁重、單調、程序化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培養更多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熟練工人和高端技術人才,鍛煉一批集技術、管理、操作于一體的綜合型人才。為此,既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轉變教育和學習方式,積極參加智能制造、工業軟件、綠色制造、新型服務等領域的全球人才交流與培訓,加強復合型創新人才、高科技領軍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制造業人才的創造能力,也要實施更加開放和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引進聘用政策,大力引進海內外高端技術人才,尤其要加大面向全球引進具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和團隊,加大對留學回國人員的資助力度。
積極培育新優勢,應對美歐再工業化戰略帶來的挑戰。美歐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不是簡單地恢復和加強傳統制造業,而是致力于制造業新興產業和眾多產業的中高端環節,全力鞏固強化技術領先優勢,搶占技術鏈和價值鏈制高點,重點從事創意設計、研發、品牌營銷和制造中的中高端環節,制造研發技術能力要求較高且別國沒有能力制造的產品,尤其是智能復雜和高度系統集成的產品。中國制造業在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中低端環節具有比較優勢,但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利用其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更低的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削弱了上述產業的優勢。飛機、高端裝備、醫療和科學儀器等高技術產業領域,在掌控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營銷渠道、品牌形象方面與美歐有較大差距;在智能化、信息化和利用互聯網等方面差距更大。中國必須大力發展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攻克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提高產業發展掌控能力,同時加快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增加中高檔產品比重,繼續保持和加強在勞動密集型、中低技術制造業領域的優勢,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