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晉川
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建工”)的歷史主要分為兩段。2006年,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由中國第十八冶金建設公司以分立改制的方式,成立中冶建工有限公司;2011年,以中冶建工有限公司為母體,組建成立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2006年至今,正好十年,企業獲得了持續穩定的發展,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尤其是近幾年,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中冶建工逆勢而上,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屢創歷史新高。取得這樣的成就,除了與中冶集團和重慶市國資委的正確領導有關,也與我們長期奉行質量效益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的指導思想有關,與我們對“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深刻認識和深切體會密切相關。
“身瘦體健”的企業才有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內外交攻之下,中國十八冶深陷虧損的泥淖之中,至1999年當年虧損7 600余萬元,累計虧損數億元;員工工資最長拖欠時間達36個月,總計拖欠近1億元;債務累計高達4.7億元,超過一年的總產值。面對如此難局,如何破局成為企業能否起死回生的關鍵。在企業內部,我們主要是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以“瘦身”為重點,精減人員機構。首先是減少兩級機關非生產人員數量,定崗定編定員,公司機關人員從300人減少至100余人。其次,積極利用國務院“下崗分流”政策,員工總數由1萬人減至3 000人。再次,按照“主輔剝離”的原則,陸續將學校、醫院等移交地方,將玻璃廠、摩配廠等“三產”全部關停并轉。經過五年左右的持續努力,企業基本達到“瘦身”目標。
另一方面,我們以“健體”為重點,提出“主體專業再造”,首次明確土木工程、機電設備安裝、鋼結構制安等五大主體專業;后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主體專業”數量逐漸增多,現今已發展到12大主體專業,涵蓋了建筑業全領域、全流程。在主體專業再造的過程中,我們還特別強調通過資源整合,集中優勢資源再造主體專業。例如商品混凝土專業,在2000年5月,我們整合了原分散在三個土建公司的三個混凝土攪拌站,并投資2 000萬元,成立混凝土公司,當年成立,當年盈利。到2003年,混凝土公司資產規模突破億元大關,年凈利潤超過千萬元。
“健體”,還在于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項目管理可謂是施工企業的命脈,項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為了規范項目管理,提高項目的盈利能力,我們通過不斷實踐、深入思考、持續改進,逐步形成完備的項目管理體制,概稱為“一體五制”。“一體”,即一級管理,專業分包;“五制”即項目經理責任制、項目成本核算制、項目招標制、項目審計制、項目通報獎懲制。
回顧公司從2000年一路走來,“瘦身健體”不但是企業扭虧脫困的重要手段,也正因為“身瘦體健”,體魄強健,企業才擁有并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力,從而順利實現達成扭虧脫困、實力積蓄和發展壯大等三大戰略目標。
“提質增效”是企業追求的永恒主題
我們過去說把企業“做大做強”,但現在都說“做強做優做大。“大”和“強”兩個字的位置變化,其實反映的是人們對于兩者之間微妙關系的重新認識、再認識。在一味求大的歷史時期,我們通過合并、兼并,甚至“拉郎配”的方式,將若干業務相同、相近,甚至毫無關聯的幾個企業聚集起來,組成一個規模更大的新企業。以為大了,抗風險能力也就大了;以為企業體量大了,就有進一步做強的基礎了。但市場給出的卻是與想象相反的答案:那些一夜之間“大”起來的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迅速傾覆、沉沒。慘痛的經歷告訴我們經濟規律的真相是:“強”才是基礎,“強”才是關鍵;大而不強,同樣弱不禁風。何謂“強”,簡單地說,就是有競爭力;怎樣才是有競爭力,則必須是發展質量優良,贏利能力突出,這兩點可以通過對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EVA、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創利等財務數據的綜合分析而得出結論。
因此,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增強企業贏利能力,也即“提質增效”,是企業管理的永恒主題,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圍繞提質增效,我們在六年前、“三五”初期提出“加強中間,做強主業,延伸兩端,提升價值”的企業總戰略。“加強中間,做強主業”是對“健體”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指必須在建筑主業上下功夫,持續做強施工板塊。“延伸兩端,提升價值”,則是指通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不斷完善,形成更為強大的競爭能力和新的利潤增長點,核心在“增效”。向施工下游延伸,我們選擇的是房地產開發、物業服務、工程維保和產業鏈服務,其恰好與施工主業構成互補關系;上游延伸,我們旨在做強規劃、勘察、設計專業,逐步形成并不斷增強EPC能力,從而進入國際市場和高端市場。
以發展總戰略為綱,我們又先后制定了低成本戰略、大循環戰略、精細項目管理戰略、做強主體專業戰略、轉型發展戰略、資本擴充戰略、創新戰略、人才戰略、品牌戰略、用戶戰略、信息化戰略、國際化戰略等一系列子戰略。也就是說,近年來我們始終站在戰略的層面來思考和解決“提質增效”的問題。我們認為只有從戰略的高度出發,才可能更好地做好“提質增效”這樣一個關涉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
應該說,經過近年來腳踏實地的苦心經營,中冶建工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發展成效,保持了良好的發展質量和發展后勁。我們營業收入利潤率一直維持在5%左右的較高水平,這在建筑行業中當是殊為難得的。到2016年,我們已將資產負債率降至80%以內,員工年人均收入則增至11萬元以上。
“提質增效”是一個系統工程
“提質增效”既是企業追求的永恒主題,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從戰略層面深謀遠慮,也需要在戰術手段上精雕細琢。
我們堅持以強化基礎管理作為“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持續加強項目管理,積極打造“一體五制”升級版,促進項目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持續加強招標管理,以“招標管理八項原則”為根本,制定完善的招標管理制度和流程,實現了全集團的勞務、材料全面集中招標、集中采購。持續加強干部管理和員工隊伍建設,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持續加強財務管理,實現了全集團的資金集中管理,項目財務人員的統一派駐。持續加強安全質量管理,實現安全質量的在控、可控。持續加強信息化建設,完成辦公OA系統、財務NC系統和項目管理信息平臺建設。持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構建起完整的企業文化體系。持續加強黨的建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發揮日益明顯,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組織保證和紀律保證。
同時,我們將資質體系建設與各項基礎管理有機結合:提升基礎管理,為資質升級創造條件;通過資質升級,促進基礎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2016年12月,我們取得了市政公用工程總承包施工特級資質,這是繼2013年建筑特級資質和2014年冶金特級資質之后的第三個特級資質,成為全國13家“三特”企業之一。除“三特”之外,我們還擁有建筑設計、人防設計、冶金行業設計、市政行業設計和勘察等共計五項設計勘察甲級資質;從勘察設計和建筑施工聯合考察,“三特五甲”代表了企業發展的新高度。
必須堅持走質量效益型企業發展之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熟,草創時期的速度效益型發展路徑必將為質量效益型所取代。質量,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微觀而言即產品質量,就是要依靠穩定的產品質量保證企業效益;宏觀則是與速度相對應,指企業發展的狀況,總體機能是否健康。
實踐證明,選擇質量效益型企業發展模式,是實現企業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而要真正完成質量效益型企業的建設,除戰略和管理并重外,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科技興企”“科技強企”在后工業時代凸顯出極端重要性。近年來,中冶建工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用科技和創新來保證產品質量,保證企業效益的持續穩定提升,更是用科技創新來形成和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以保持企業整體的健康發展。
2006年以來的十年里,我們的科技投入累計達3.3億元,裝備投入4.3億元;完成科技成果61項,其中省部級科技成果38項,多項成果獲重慶市建設成果創新獎,其中“全焊接箍筋研究與開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地方標準11項,行業標準2項,主編國家標準2項,形成企業標準編制7項;獲得省部級工法29項,國家級工法5項,企業級工法27項;獲得專利受理854件、專利授權587件;現有效專利252件,其中發明有效專利44件;獲得重慶市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2項、中冶集團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2項,榮獲中建協BIM技術成果一等獎1項,中冶集團BIM技術成果三等獎2項。
在2016年,中冶建工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對于一個建筑施工企業,意義十分重大。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企業將在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我們有這個信心。
堅定不移走質量效益型企業發展之路,還需要我們做好市場這篇大文章,謀好局布好點,于施工企業尤為重要。下一步,我們將創造性地運用好PPP等市場運營新模式,承接高端和大型超大型項目,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市場,以天津為中心的北方市場,以銀川和蘭州為中心的西北市場,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市場,并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鞏固和拓展以阿爾及利亞和烏克蘭為代表的非洲、歐洲市場。
我們堅信,只要貫徹落實好“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總要求,堅持走質量效益型企業發展之路,堅持在做強基礎上穩步做大,中冶建工就一定能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國內一流、重慶第一的工程總承包特級企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集團”的美好愿景。
(責任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