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珍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把“口語交際”列為課程目標之一,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拓寬思維訓練,大力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那么怎樣上好一節成功的口語交際課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
寬松、自由、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是激發人人參與交際熱情的前提。師生之間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合作,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學生才能有高漲的交際熱情。所以,教師首先要用親和、本真、平等的教態去面對學生,與學生對話時,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語氣親切委婉。而且在和學生交流時要配以符合兒童心理的形體語言,讓他們聽得懂、能理解、愿接受;讓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近而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師生之間暢所欲言,坦誠胸臆。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才能輕松愉快、興致盎然地發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進入口語交際情景,煥發出口語交際課堂上獨有的精彩。如果教師總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就會變得生硬、冷漠,不利于口語交際的開展。
二、創設口語交際情境,提高口語交際興趣
交際情境在口語交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離開了特定的交際情境,言語交際活動將無法進行。那么什么樣的交際情境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說話的欲望呢?多次課堂實踐表明生動真實的交際情境能夠觸動人的靈感,調動人的情緒,使人萌發表達的欲望,產生交際動力。因此口語交際情境的創設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因為與實際生活相符的交際情境,容易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動力就會增加或持續,他們就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交際情境”,去作進一步體驗。比如教《退錢》(二年級),一開始,我就創設了一個老奶奶賣早點的場面,然后有幾個同學背著書包去買早點,接著發生找錯錢的事,又去給老奶奶退錢。本節課創設了接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角色,通過實際演練,學會面對不同的交流對象,進行交際。在這種有效的雙向互動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當然,創設交際情境,不光是體現生生互動的交際,同時也可創設師生互動,群體互動的交際情境。
三、開展積極多元的評價,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口語交際課堂中,開展積極多元的評價,能促進學生口語表達的提升和表現,幫助學生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能促使他們更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在教學過程中,可開展互評和自評等形式的評價。他評既可與老師互評,也可以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教師進行評價時要采用第二人稱,使用委婉可親的語言,使學生感到親切、易于接受。評價時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發展,又要委婉地指出存在的問題,更要指明努力的方向,以利學生不斷進步。
在學生互評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集體的力量,讓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評價互相促進。因為孩子們為了能夠正確評價別人,就必須認真傾聽,認真傾聽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其實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點,改正不足,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質,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在“講一個好故事”的口語交際課中,我提前布置了一下教室,在教室的墻上、黑板上貼上森林、公園、大海、各種動物、小朋友玩耍的圖片,同學們一進教室興趣大增,還沒等我把意圖說完,同學們便爭先恐后地說開了。在同學們發言時我伺機設置雙向互動的交際環節,鼓勵聽的同學隨時提出問題,對別人的故事進行評價和推薦。最后,評選推薦出最具想象力的故事。課后,還引導學生開展讀故事講故事活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
自我評價更是自我意識增強的有效途徑,學生如果能夠正確地如實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就能正確地對待個人與同學、集體及他人的關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點、發揚優點。一次教學中一個學生讀完《窗前一株紫丁香》后,我引導學生自我評價:“你自己覺得讀得怎么樣?”他靦腆地笑了一下,說:“讀得比較流利,只是聲音較小。”“能不能再試一次?”他又試讀了一遍,我又問:“你覺得這次讀得好些了嗎?” “比前一次要好,聲音響亮,咬字清晰,只是感覺速度太快,還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對老師的愛。”“有沒有信心再試一次?”“謝謝老師,我帶著感情去讀!”這次,他讀得聲情并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總之,口語交際訓練,教師不僅要善于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使學生愿意說,還應開展積極多元的評價,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