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瓊 祁原婷 徐業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熏洗加中醫辨證施護對中風患者恢復期的護理效果,總結護理經驗。方法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本院治療的112例中風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每組56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中藥熏洗和中醫辨證施護,2組均連續護理15d為1療程,比較2組護理后的療效情況。結果經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2%,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中風恢復期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積極實施中藥熏洗和中醫辨證施護,能明顯促進中風恢復期患者功能恢復,降低病殘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中藥熏洗;辨證施護;中風;恢復期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1-0099-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風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據統計占人類死亡原因第二位,致殘原因第一位[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中風恢復期是指發病2周后或1~6個月內[2],是向后遺癥期過渡的時期,治療和護理同樣關鍵。為提高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理能力,本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對收治的112例中風恢復期患者采用中藥熏洗加中醫辨證施護法,對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提高預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中風恢復期患者112例,其中男67例,女45 例;年齡35~78 歲。中醫辨證分型:氣虛血瘀型55 例,風痰瘀阻型38 例,肝腎虧虛19 例。所選患者按照護理方法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56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 2008年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全部病例均經臨床診斷和 CT 或 MRI 定位,定性確診中風恢復期。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程在6個月以內;③年齡:35~78歲;④首次發病或曾發作一次中風病但無遺留明顯后遺癥。
1.4排除標準發病2 周以內的患者;第2次住本科患者;合并心、腦、腎、肺等嚴重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嚴重的聽力和視力障礙者。
1.5護理方法2組均連續護理15 d為1療程。
1.5.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1.5.1.1基礎護理保持病室環境清潔,空氣新鮮,室內溫濕度適宜,光線柔和,避免噪音。做好晨晚間護理,協助患者洗臉、漱口、梳發、擦浴、更衣、修剪指甲;長期臥床者做好口腔護理,用本院制劑科生產的冰茶靈漱口液進行口腔護理2次,有效叩背,每2 h 1次,每次5 min,有助于疏通氣血,加快恢復肺的宣發肅降功能,預防肺部感染;二便失禁者要及時更換床單及尿布,保持臀部干燥清潔,每 2 h翻身1次,同時用50%紅花酒精按摩褥瘡好發部位,預防壓瘡并發癥;尿失禁者給予留置導尿,定時進行膀胱和會陰沖洗,預防尿路感染。便秘者囑患者多食粗纖維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1.5.1.2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動及舌象、脈象等情況,定時測量,詳細記錄。
1.5.1.3功能鍛煉鼓勵督促患者進行肢體的主動和被動活動。一般先活動大關節,后活動小關節,運動幅度由小漸大,并囑患者用力,盡量使癱瘓的肌肉收縮,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每天1次,每次30 min,循序漸進,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宜。
1.5.2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中藥熏洗和中醫辨證施護。
1.5.2.1情志護理中風的發生、治療、護理、康復與人的情志變化關系緊密。“喜傷心、憂思傷脾、惱怒傷肝、恐傷腎、憂傷肺”,說明情志與臟腑關系緊密;“肝主疏泄、調理氣機、脾主肌肉四肢、運化水谷、為后天之本”。情志失調會導致肝氣不疏,肝郁化火,耗損肝陰,不利于中風患者的恢復,所以情志護理至關重要。護理上應根據辨證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情志護理,①氣虛血瘀者應強調臥床靜養,鼓勵患者傾訴內心感受并耐心傾聽,指導患者聽輕音樂、深呼吸,保持心情舒暢,減少情緒變化,使氣行有常,以發揮臟腑正常生理功能。②風痰瘀阻者在保持環境安靜同時,應多關心體貼患者,指導患者減少不必要的思想顧慮,促其脾之運化功能,使之心情開朗。③肝腎虧虛患者多悲觀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護士應與患者多溝通,交流,指導患者聽音樂、積極參與棋牌娛樂活動,以轉移其注意力,保持精神舒暢怡然,從而疏肝理氣、調理氣機,使臟腑經絡氣血通暢。
1.5.2.2飲食護理飲食護理對中風恢復也很重要。中醫認為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郁而化熱,阻滯經絡,蒙蔽清竅也會引起或加重中風[3]。中醫素有“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因此在患者疾病恢復期應加強飲食調護,以促進患者的康復。首先,應根據患者病情辨證用餐,①氣虛血瘀者:宜食益氣健脾通絡之品,多吃山楂、桂圓、紅棗、薏苡仁粥、黃芪粥、蓮子粥。②風痰淤阻者:飲食以清淡化痰潤燥素食為主,如可食黃瓜、絲瓜、冬瓜、蘿卜、百合等,忌糯米、甜食、羊肉、狗肉,以防助濕生痰。③肝腎虧虛者:飲食宜選擇滋補肝腎,填精補髓食品,如核桃仁、木耳、淮山藥、清蒸魚、及動物內臟肝腎等。此外,血糖高者應控制甜食、飲食宜清淡,以粗纖維食物為主,應少食多餐;便秘患者應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瓜果,戒煙、戒酒;對吞咽障礙者給以鼻飼流質飲食。
1.5.2.3中藥熏洗中藥熏洗能達到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消腫止痛、改善血液循環、滑利關節的作用。本科采用川烏15 g,木瓜20 g,丹參15 g,桃仁15 g,紅花10 g,地龍15 g,川芎15 g,三棱15 g,煎制30 min后,將其藥液倒入足浴桶中,先使患肢在熱藥上方進行熏蒸,待藥溫降低后浸洗患肢手足,保持水溫 40°,每日1次、每次 20~30 min。注意在浸泡洗過程中勿受涼,避免燙傷。
1.5.2.4中藥用藥指導中藥湯劑對中風恢復期的治療也有很好療效。如氣虛血瘀者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患者如有高血壓可用天麻鉤藤飲,伴有肝風內動、口眼歪斜可用牽正散加減,風痰瘀阻者用解語丹加減,肝腎虧虛者用左歸丸合地黃飲子加減。中藥湯劑一般宜飯后溫服,每次200mL,每天2次,注意按時給藥,服藥期間忌酸冷,并注意觀察服藥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
1.6療效觀察護理1療程(15 d),判定療效。療效評定標準參照1986年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修訂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4]。
2結果
2組護理后療效比較,見表1。
3討論
中醫學以為,中風是人體正氣虛弱、五志過極、飲食不節等內外因素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產生虛、火、痰、瘀等病理變化而致氣機逆亂發病。在臨床上若干中風病患者均具有共同相似的臨床癥狀,可以說大多數護理手段是相同的,但是中風病錯綜復雜,病情發展快,反復無常,預后差。中風病恢復期是肢體自主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恢復的最佳時期,因此,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遵循“整體觀念、辨證施護”的原則,依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病因及病情對中風患者進行辨證分型,采用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護理方法,對其飲食護理、情志護理、結合中藥熏洗、以及中藥用藥指導等護理措施,以達調暢氣機,益氣養血、祛風化痰、活血化瘀、溫通經絡,強筋壯骨的目的。積極采用中藥熏洗和中醫辨證施護可有效改善本病預后,促進其身體機能恢復,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致殘率,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寶珍.發展城市老年社區衛生服務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政策,2000,11(8):13-15.,.
[2]田得祿,蔡淦.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97.
[3]董翠蓮.中風的中醫辨證施護體會[J].河北中醫,2002,24(4):306.
[4]孫麗華,劉秀娥,莊淑萍,等.中醫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21):32-33.
(收稿日期: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