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巧蘭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生活化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數學教學內容與數學能力的培養都是為了使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能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相聯系,通過生活化教學方法的不斷探討與創新,使小學數學教學更貼近于生活實質,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主體意識,最終實現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數學源于生活。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有意識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使得數學問題生活化。如何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呢?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
(下轉第29頁)
(上接第28頁)
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二、教學語言與例題生活化,讓學生易于接受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中,枯燥的數學計算與名詞可能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盡量根據小學生的特征,以生活化的教學語言進行課堂教學。以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表達對數學名詞進行描述,使小學生與數學課程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相關性。例如:在進行大于號與小于號教學時,可將大于號和小于號編成一段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學生可以通過對順口溜的理解,簡單地區分出大于號與小于號的含義。又比如將數字的大小比較說成“為數字排隊”等,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語言下能夠對數字大小排序進行更直觀地理解。其次,還可在數學的加減法教學時,通過設置一些生活化的例題,教會學生數學運算。把枯燥乏味的數學運算變得生動,學生在熟悉的語言與生活行為中對數學更易于接受與理解,最終實現學習致用。
三、探討生活未知,激發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逐步引導他們步入數學知識的殿堂,是數學“生活化教學”目標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學中,我重視提煉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和學生進行探討。如:在教學“乘法估算”時,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先要把兩個因數最高位后面的尾數省略,求出近似數,再估算。此后,我讓學生再估算:媽媽一行12人旅游,現如今要買12瓶礦泉水,每瓶1元1角,請你幫忙算一算大約要多少鈔票?學生特別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鈔票,即大約要帶10元鈔票。〕此刻,有一個學生說:“10元鈔票買不回12瓶礦泉水,媽媽帶20元鈔票就完全能夠買回所要的水了。”那樣,應當怎么樣進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爭吵中,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四、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掌握知識后有針對性地聯系生活創設情境,使學生學以致用。首先,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發現、思考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加強實踐操作,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想讓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就要加強實踐操作,使學生勤動手,多動腦,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計算旗桿的高度。旗桿很高,學生開始可能不知所措,這時教師可以拿一根竹竿,筆直地插在操場上,讓學生測量竹竿和竹竿的影子的長度,然后啟發學生利用比和比例的知識,測量旗桿影子的長,算出旗桿的高。在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生獲得了知識,鍛煉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盡量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有生活的道理,只有再現數學知識與自然科學、人類生活的聯系,不斷增加數學的信息量,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做數學”、“用數學”和“會生活”的過程,才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建弘編著.《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比較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李潤泉,周玉仁主編.《小學數學教學新論》,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永春縣桃城中心小學,福建 泉州 3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