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
餐館里要用到嘴的地方很多。除了吃,還要點菜,還要和餐廳服務員討論與吃有關的一干事宜。點菜和吃菜都不成問題,只是每到了要點人之際,我從心里到嘴上就會出現嚴重的障礙。換一種說法,就是實在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呼叫一名男性的侍應生。

過去,被服務者與服務提供者在餐館里皆以同志相稱,這稱呼就像當時的菜譜一樣質樸無華,簡明扼要。專業一點,可以男女不分地都叫“服務員”,或者為了加強語氣,也可以完整地稱其為“服務員同志”。與此同時,在服務員的心目中,你的名字就叫“吃飯員”。隨著食客被尊稱為“先生”和“小姐”,服務員的稱呼也相應地做出了調整。這種機械式調整的結果是:女服務員被稱為“小姐”,男服務員則改名做了“先生”。
這顯然是“同志”的翻版,還是分不清誰是付錢的,誰是收錢的。盡管我已漸習慣了向一位端著盤子的“小姐”詢問洗手間的方位,可就是無法接受有人不耐煩地高叫:“先生,我喊了幾十次,你還像根木頭似的傻站著,你這個先生是怎么搞的嘛!”
漢語在這個方面的詞匯本來是很豐富的。像“店家”“小二”“伙計”“堂倌”,等等。被繼承下來的,卻只有“伙計”一詞。在粵語方言地區,目前仍有顧客在餐館里以“伙計”來稱呼男性侍應生,不過僅限在小飯館或大排檔使用。此外,服務行業或小型企業的老板,也可以把雇員稱為“伙計”。在北方部分地區,“伙計”是男性熟人間的親昵稱呼,近似于美俚“Buddy”。因此,當姜文在某營養口服含片的廣告中深沉地說了句:“伙計,加把勁!”粵、港一帶大部分電視觀眾一直都以為,該種營養含片比較適合給大排檔的老板用來給雇工補充體力的。
英文表現力欠佳,不過勝在穩定性極佳。Waiter和Waitress,一直在餐廳里忠實地“等”著,雖然也有場合與情境上的差異,但大體上是不會錯到哪里去的。
當然,就語意邏輯而言,既然女侍應生成了“小姐”,男的理所當然地就是“先生”,然而這畢竟還不是有女廁必有男廁那么簡單的問題。近年來,“小姐”已逐漸成為全社會對從事(合法或非法的)服務行業之女性的一致稱呼,相比之下,在“先生”一詞上則遠未達到如此高度的共識。大概這就是別扭的根源所在。
“相公”也是一個能與“小姐”對應的詞。可惜的是,現在除了在麻將桌上,這個詞已經廢棄不用。
改革是不可逆轉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回到“堂倌”,回到“服務員”或“同志”。在合適的用詞問世之前,與我有相同的表達障礙者,不妨參考以下解決方案:一、舉手;二、“喂”;三、只接受女侍應生的服務。
(摘自“豆瓣閱讀”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