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秋紅 (東北石油大學國際合作處)
制約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因素與對策
■ 關秋紅 (東北石油大學國際合作處)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力開展的教育項目之一。其在傳播中國文化,擴大國際交流,提高我國高校在海外的知名度,加快我國高校國際化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集招生、教育、教學、管理于一體的系統工程中,如何把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這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話題。
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因素;對策
學生的國際流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內容之一,受到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極大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接受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和接受院校大量增加,接受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了一個中外雙方都受益的雙贏格局。同時,來華留學生的層次穩步提高,學科的專業化、差別化在朝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與目前的高等教育有共同之處,又存在需要積極面對的各種不確定性的環境和條件。這就需要我們發現問題,積極有效地調整工作思路,以適應國際留學教育市場的變化。
教育部2016年初發布的2015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顯示,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萬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的811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近十多年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教育市場對外開放逐漸擴大,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呈上升的趨勢,同比出國留學生人數卻相對增長緩慢。在發展戰略、政策規劃和方向制定等方面,國家的政策調整都落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和開展留學生教育多年的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存在著許多的空白,成為制約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發展的桎梏。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是在政府集中控制和行政約束的制度環境中運行的。高等學校辦學的主體是國家及教育行政部門,高等教育隸屬于政府,高等學校的經費來源、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科學研究、人才引進等等,都遵循國家或主管部門的指令辦事。目前,我國的留學生教育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它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有影響深遠的社會效益。但是多年來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鮮有變化,接受西方教育的青年人往往在適應中國式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上需要一個過程。這種傳統的教育體制和運作方式制約著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尤其是我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產業是近些年來剛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還處于摸索和學習的過程。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的運行,使得教育體制上的每一點改革都需要大量的實踐和投入,從而也束縛了留學生教育的快速發展。
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然而目前,盡管我國對教育經費的增加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高校招收和培養來華留學生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這就使得高校在設立獎學金,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等方面缺乏相應的經費,從而制約了留學生教育發展的步伐。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對來華留學生教育認識起步比較晚,另一方面是來華留學生教育在各高校看來只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補充和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從而導致對此的資金和人員投入力度不足。
十六大提出“走出去,請進來”的留學工作精神。然而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于“酒香不怕巷子深”了,對宣傳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有些海外的學生通過偶然途徑得知國內某個院校的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但是由于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無法得知具體的申請程序以及更詳細的專業情況而作罷。海外學子對我國高等教育不了解,對我國的高校及與留學生活相關的情況知之甚少,這是我們來華留學生工作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一直是我國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的主導思路。教育部在2015年工作要點中特別提到:要啟動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加強示范孔子學院和網絡孔子學院建設,拓展與聯合國教科文等國際組織的合作交流。教育部部長同志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大來華留學工作力度。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建設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吸引全世界優秀青年來華留學。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必須明確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步驟及主要保障措施。為此,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留學生教育市場體系,使高校自主權得到真正落實,能根據教育市場的需要和本校的實際制定和實施更為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等,從而以更靈活的方式適應國際教育市場經濟的發展。
加快出臺留學生教育發展基金的相關規則,使用好有限的專項發展基金,突出重點,連續投入。扶持重點學校、重點學科和重點項目,支持重點課題研究。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改變這種認識,認真重視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展,除了依靠政府加大經費投入之外,逐步向國家、社會、學校、集體與個人多元投資方向轉變。這也是解決教育經費投入問題的必由之路。這種觀念、思路上的轉變,既是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較好地解決教育經費投入問題。此外,還要設立留學生獎學金,政府各部門應當加強協作,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推動各校設立校級留學生獎學金,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留學生獎學金供給體系。
進行國際化的留學生社會管理設計,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為留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制定吸引優秀留學生在華就業的相關政策,給予一定獎勵和優惠條件。
要提高我國高校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必須重視和加強留學生教育的輿論宣傳工作。尤其在學校知名度有限的情況下,要打特色牌,采取措施,突出學校特色、專業特色、招生地區上的特色,同時建設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網絡平臺,讓網頁成為宣傳學校和讓海外學子了解學校的重要窗口。還可以通過國際教育協作組織發布招生信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在海外進行高校教育宣傳,這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過去那種僅僅靠學生帶學生的方式已經遠遠不足以提高我國高校的影響,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合作辦學、舉辦夏令營、海外開辦中國教育展等多種形式,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
大力發展各種層次和各類形式的留學生教育。符合條件的有能力和相關資質的專科學校和民辦學校也可開展留學生教育。在數量增長的基礎上,注重層次和質量的提高,大力發展留學研究生學歷教育。
探索建立非盈利的社會性留學生支援機構,為留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社會實踐、就業指導、維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緩解和解決來華留學生對異地他鄉的不適應感,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正常的學習生活。
成立各種形式的留學生教育問題研究組織,對在留學生教育中發生的和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并依托這些組織開展留學生培養體系的建設。
協助市教委規范和指導留學生教育市場。在留學生教育研究組織的基礎上,成立具有行業協會性質的留學生教育中介組織,對高校的留學生教育進行規范和指導。
積極吸收外國留學生參與奧運會、世博會等志愿者組織,運用他們的文化語言優勢,積極發揮國與國,高校與高校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各高校應充分認識留學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留學生教育發展規劃。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在大力發展對外漢語教學和多種形式留學生教育的同時,重點做好學歷生的招收和培養工作,逐步提高其在留學生中的比例,以達到提高層次和擴大規模的目的。
各高校的外國留學生工作應當根據學校發展和改革的需要,不斷完善管理,使之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在教學方面,繼續推動教學改革。各高校應依托強勢學科,設計特色精品課程。
突出學校的專業特色與學科優勢,積極與國外高校和專業中介機構建立聯系,積極尋求與國外相關學校開展雙向交流、合作科研、合作辦學和聯合培養等方式吸引留學生,鼓勵骨干師資和學科帶頭人招收外國研究生,充分利用校際關系學校及相關學術合作伙伴渠道擴大生源。通過引進國外知名大學來華開設分校等中外合作辦學形式,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探索高校與在華著名跨國公司合作,建立高層次留學生聯合培養基地。
學校應不斷加大對留學生教育的資金投入,逐步改善留學生的教學、生活環境,提高教學、后勤服務與管理的質量。此外,應繼續加大對國際課程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具體本學校專業特色的雙語課程。
當前,各個國家都把留學生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來抓,我國也越來越認識到了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克服制約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辦學優勢,我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前景必將更加廣闊。
[1]鄭向榮.制約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因素探析[J].教育導刊,2005(2).
[2]李華戎.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6(3).
[3]吳敬.借鑒澳大利亞經驗轉變我國留學生教育發展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4]張紅.關于重慶高校留學生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6).
G640
A
1008-2549(2017)05-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