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璐莎 奉化市實驗小學
奉化布龍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是全國很有影響的代表性龍舞之一。奉化布龍由敬神、請神、娛神,逐步演變成為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其舞姿優美、風格獨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布龍藝術)之鄉,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筆者近幾年特別關注奉化的布龍文化,并根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奉化當地文化資源的特點,嘗試把它引進學校美術課堂。這既是在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基礎上,對原有教材中美術課程資源的有益補充,也是針對奉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一種積極探索,和對奉化本土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筆者帶領學生從挖掘奉化地方文化資源出發,細細尋找、整理“奉化布龍”的相關資料,走訪了奉化市文化館、奉化市青少年宮、奉化布龍的繼承人、奉化稻草龍的繼承人和紅幫文化校本課程做得非常出色的奉化尚田鎮中心小學。最終確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1.通過走訪、查閱資料,初步了解奉化布龍的歷史、技藝等有關知識;2.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體驗用不同材料造型的樂趣,嘗試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設計制作一個稻草龍;3.引導學生體會龍的精神,激發學生對布龍文化的興趣和對家鄉本土文化藝術的熱愛與民族自豪感。
在單元活動之初,筆者組織學生對奉化文化館、奉化市青少年宮和奉化黃鶴農莊進行參觀,并要求他們在參觀前、參觀時和參觀后這三個階段,分別填寫調查表中相應的欄目,讓他們了解布龍文化的由來以及發展史,體會環境、歷史、民間工藝對其產生的影響,領略布龍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感受到奉化人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體會到奉化多元文化的來龍去脈,產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在學生對家鄉的布龍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之后,筆者讓他們在美術校本課程中暢談參觀后的感受,教師小結后提出問題:作為新一代奉化布龍文化的繼承人,我們該怎樣把這種有價值的文化引入美術課堂中呢?學生陷入了思考,這種廣泛活躍于民間的舞龍文化,可以用怎樣的形式或者材料來表現好呢?沒過多久,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開了:喜歡畫畫的孩子提出可以在鉛畫紙上畫一畫龍舞飛揚的場面,喜歡做手工的孩子說可以收集身邊各種各樣的布料做一條布龍……一個孩子說:“媽媽曾經帶我去過奉化的王鶴農莊,那里有民間藝人會制作稻草龍。”這個提議啟發了筆者,查找資料后筆者發現:奉化布龍最初為谷龍、稻草龍,是用田間地頭隨處可取的稻草做成,后來逐漸演變成用竹篾扎龍并裹以色布的布龍,讓學生用手工的形式表現稻草龍倒是個好主意。于是,筆者走訪了王鶴農莊,找到了制作稻草龍的繼承人——王子鶴師傅,并和王師傅一起探討適合小學階段孩子嘗試的稻草龍制作方法。
趁著學校秋游的機會,筆者帶著孩子們來到了王鶴農莊,通過筆者的講授、王師傅的操作示范,孩子們體會制作稻草龍的樂趣。一捆捆原先被丟棄在田間地頭的稻草,通過孩子們的捆扎、添加等方法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走出課堂,孩子們更深一步地感悟到龍各個部分的特點,充分激發創造性思維,培養了美化生活的興趣和良好的審美觀。
筆者所教的四年級學生已經在開學初學習了浙美版第七冊《龍的傳人》一課,這節課學生已經學習了龍的文化、歷史,并通過小組合作塑造了一個龍的形象。得益于之前設計表現的基礎,結合時下網絡上比較流行的立體剪紙,筆者深入挖掘教材設計適合小學中段學生的課堂教學《奉化布龍》。這節課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初步掌握立體剪紙的基本方法,嘗試小組合作制作一節龍身,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確定了教學側重點之后,尋找什么樣的材料制作服裝就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筆者為此開始探尋身邊的媒材:從即時貼墻紙、打印紙、彩色紙,到卡紙、瓦楞紙……筆者總是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材料,用即時貼剪出圓形貼在龍背上過于簡單,不適合小學中段學生展開,彩色紙過于柔軟不易折,瓦楞紙裝飾效果差,卡紙的色彩又過于單一。偶然的機會,筆者發現網上有一種雙面雙色的電光紙,于是筆者采購后馬上帶孩子們在校本課程中進行嘗試。經過一番琢磨和嘗試后,發現電光紙的效果最理想:它價格低廉,色彩鮮艷,有硬度,適合剪紙后折出造型。
回顧這一階段的教學,筆者以裁縫師傅做衣服作為整節課教學的主線,設計了如下幾個教學環節:立體剪紙剪花邊(練習一)→復習龍的文化→欣賞布龍文化、引入稻草龍→小組合作裝飾稻草龍的身體(練習二)→展示。
教學片段一:課前練習——立體剪紙剪花邊
學生觀察,老師示范剪花邊:我們的家鄉奉化有好多的山,特別的美。讓我試試看能不能將它剪出來。
1.折:先將紙對折,折幾下隨你喜歡,但別折得太厚。
2.剪(改變紙上下兩邊的形狀):奉化的山一座連著一座,有的山高聳入云,我用折線來表示,還有的山延綿起伏,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線來表示呢?山下的地平線也是蜿蜒起伏的。你還能剪出什么樣的山呢?
3.學生嘗試剪,比比哪個小組剪得最有創意。
4.對折再剪(剪中間的山洞):這座山里有山洞,讓我在連起來的地方給它開個大大的山洞,什么形狀好呢?
學生回答:半圓、愛心形、菱形等等。
教師示范:盡量剪得大些,別將它剪斷。
5.學生再次嘗試。表揚最快、最漂亮的小組,并獎勵龍腳。
【教學意圖】“新課標”指出:讓學生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在這個環節里,教師操作示范立體剪紙的方法并不斷講解,為學生的下一次練習打好基礎,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片段二:欣賞圖片(積累素材、探究方法)1.龍的特點:
打開一座座山,這些山洞里藏著什么?
請學生說。
其實,山洞里藏的是條龍,(板書:龍)猜一猜龍長什么樣?由哪幾部分組成?
學生猜測:
教師出示圖片,哇!原來是條這樣的龍。你們知道龍的各個部位像什么動物嗎?(課件出示連連看)
古人把所有動物身上最厲害的東西都集中在龍的身上了,它是一個象征性的神物。
2.龍的文化
在古代有很多和龍有關的東西,例如,皇帝還被稱為什么?真龍天子。
皇帝的衣服稱為什么?龍袍。
坐的椅子呢?龍椅。
現在,我們民間也有許多和龍有關的內容。請學生說:劃龍舟、舞龍燈、故宮九龍壁等等。(教師出示圖片)
龍是中國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的象征,“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
3.奉化的布龍文化
在我們奉化也有一種很有名的龍文化,它聲名遠播、享譽全世界,它就是——奉化布龍。(板書課題——奉化布龍)
【教學意圖】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龍的傳人》一課,通過以上第一、第二環節的復習舊知,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新知:奉化當地的龍文化——奉化布龍,導入新課也為接下來的第二次練習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奠定了基礎。
教學片段三:引入稻草龍,花邊裝飾龍身。
1.想知道我們家鄉的龍文化嗎?老師帶來了一段視頻。(欣賞視頻)
2.奉化布龍集舞蹈與造型藝術于一體,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今天不僅要了解奉化布龍,還要探尋奉化布龍的根。據《奉化市志》記載,最早的布龍根本不是用布做的,而是用我們田間地頭的稻草制作的。
3.上星期,老師四處打聽,終于找到了制作稻草龍的繼承人——王子鶴師傅(出示圖片),老師還和王師傅一起合作了稻草龍頭。王師傅還為大家帶來了龍身,幸運的同學龍身體就放在你的抽屜里面。(教師出示龍頭、龍身。)
4.這段龍身太樸素了,誰能想想辦法?
學生回答。
欣賞圖片,剛才的花邊我們可以用來裝飾龍的身體。
教師示范:用花邊裹起來,中間往上折,并用圖釘固定。
其實,像這樣的山洞能站立起來的方式,叫立體剪紙,它還可以裝飾在很多地方。(板書“立體剪紙”)
5.學生制作。
【教學意圖】在這個環節中,筆者用視頻欣賞的方法快速直觀地將奉化布龍的概況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從而讓學生了解到奉化布龍的起源是田間地頭隨處可取的稻草扎成的龍。尋訪奉化稻草龍繼承人的環節讓學生感受到龍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發動學生向身邊的民間藝人學習,并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中,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奉化博大精深的布龍文化。
回顧整個單元的教學,我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如下幾個特點:
《新課標》指出:地方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各地教師應努力做好開發工作,有組織地在當地進行調查、了解,分類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積極編寫校本課程與教材。同時,筆者結合學校“本土化美術”校本課程的特點,以開發與弘揚奉化布龍文化作為出發點,走訪了奉化市文化館、奉化尚田條宅村布龍繼承人和奉化王鶴農莊稻草龍繼承人等,最終確定《奉化布龍》一課。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筆者從網絡上的特色手工作品中獲得啟示,將整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立體剪紙方法的學習,但前期筆者總是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材料,經過一番琢磨和嘗試后,發現電光紙的效果最理想,適合剪紙后折出造型。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意為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以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個體差異的研究為背景的教學設計,更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經過一系列尋訪之后,原先的稻草龍只是簡單地用稻草表現龍的頭部,頭部的制作對于小學中段的學生難度較大,因此筆者將稻草一堆堆捆扎起來,形成類似布龍一截截的身體,將教學重點落實在身體花紋的裝飾上去。這樣的教學可操作性強,有效地降低了教學難度,可謂因材施教。
美術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美術學習應是一種文化的學習,我們應通過美術學習,促進學生對人類優秀美術文化傳統的積極的情感、態度的養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布龍的文化博大精深,在美術課堂中學生只能“走馬觀花”,學到的知識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筆者發現,奉化布龍文化的探究與實踐開展半年以來,學生們通過探究,了解了家鄉布龍文化的由來以及發展史,體會環境、歷史、民間工藝對其產生的影響,領略布龍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感受到了奉化人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可以說,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更加飽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