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旻 東部戰區空軍后勤部機關幼兒園
創設自助式角色游戲”環境,“打破框框”玩游戲
文/錢旻 東部戰區空軍后勤部機關幼兒園
從1996年正式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到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一系列文件中都一再強調“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提法,也肯定了游戲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各地園所也興起了“兒童游戲”的研究熱潮,獲得了深入的認識,但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本文展現了筆者針對自己的疑問所做的探索與嘗試。
源于疑問:
幼兒園游戲時間到了,今天的火車站游戲中的“小司機”卻呆坐著,無奈地看著其他小朋友玩,今天的乘客少,“小司機”無事可做但還必須堅守崗位。
在玄武湖角色游戲區域中,丁丁作為玄武湖管理員正在玄武湖(地上藍色紗巾區域)上劃著小船撈樹葉,撈完了就收拾到小桶里,收拾完了一臉茫然。我問“你在干什么?”“揀樹葉”“為什么要揀樹葉”“老師和小朋友們討論了說秋天要揀樹葉的啊?”“揀好了呢?”丁丁搖搖頭。
今天,在游戲結束時,欣欣不太高興,她說:“老師老師,我們可不可以在玩游戲的時候和別人換牌子?”(牌子是游戲角色標識,在以往的游戲中,幼兒自己選擇的角色在游戲中是不交換的)原來,欣欣想和好朋友倩倩一起玩娃娃家,她們想當媽媽和姐姐,可是娃娃家的媽媽和姐姐的游戲牌早就被別的孩子選走了,她只好選了自己不太想玩的游戲。
在上面的實況中,我們看到了幼兒園角色游戲的側影,幼兒園中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討論游戲的主題、內容和角色,并準備游戲材料,按照討論好的固定下來,每個游戲情節都會伴隨著固定的角色和情節,例如售票處必須要一個售票員,醫院必須要分成醫生和護士,小吃店必須要點餐,醫院一定要掛號……因為規則的原因,游戲中幼兒還必須面對不能選擇到喜歡的角色或同伴的情況。這些能讓孩子真正玩起來嗎?材料的提供、規則的設置等,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框框”束縛著孩子們的游戲,于是我帶著疑問開始打破“框框”的實踐。
調整做法:
我決定從打破角色游戲材料的提供方式以及一些固有的游戲規則開始,創設一個“自助式”的游戲區域,讓幼兒在游戲中可以自由地選擇同伴,并嘗試在自助式游戲區域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展喜歡的游戲主題,減少游戲規則的設定,讓幼兒盡情地自由游戲。
1.提供可“自然組合”的游戲小組。
“自然組合”的游戲小組反映我對在物質材料的提供與規則要求上的新思考,首先我在自助游戲區提供3-4個游戲區域,并在區域中放置統一而簡單輕便的家具,如泡沫桌子和可滾移動的小箱子,可供幼兒布置游戲環境、組合游戲環境,例如人數較多時幼兒可以將兩個游戲區域進行組合,形成一個游戲小組。規則方面對幼兒也可“自然組合”,幼兒可以與喜歡的同伴玩自己商定的角色游戲,并且可以隨時加入或者退出這個游戲小組。傳統角色游戲中會出現的選好游戲角色后發現我喜歡的同伴沒能和我一起玩,或者我不想和這個伙伴玩卻不能離開等,在這樣的環境設計中我嘗試打破了束縛,讓孩子獲得充分的自由。
2.提供可“自由取放”的游戲超市。
“自由取放”的游戲超市是我對“自助式”角色游戲環境創設中非常重要的調整,可以實現幼兒自選、自創游戲主題。我嘗試將所有的游戲材料,都用“游戲超市”的形式呈現,主要反映在“分類擺放”和“自由取放”兩點。這些游戲材料用分類的方式呈現在玩具柜中并貼上標記,材料包括非常真實具體的游戲材料如收銀機,還有非真實的游戲材料,例如紙盒、雪花插片、各種容器、布料等。幼兒需要時從固定的地方取走,不需要時再放回原來的地方。在這樣的游戲超市中,幼兒可以決定自己要玩什么游戲故事,或者某個游戲情節,并且能夠自己建構自己想要的游戲場景。游戲超市可以支持幼兒的不同創想并支持幼兒更換、調整游戲材料,進行游戲情節的延生、發展、轉換、消失。
3.鼓勵幼兒“自動生成”的游戲規則。
“自動生成”的游戲規則實際上是針對教師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打破教師對幼兒精神束縛的一個理念。在這樣的調整中,我開始對幼兒的游戲玩法采取零規則的態度,游戲中的任何規則都是幼兒自己提出并且通過向同伴傳遞,與同伴商量、博弈形成的。特別是我認為有兩點是值得重視的:一是無論游戲中幼兒提出的規則在成人世界中看來是否合理,教師都會接納,除非是不安全的。二是在游戲中幼兒提出的游戲規則不管是否特別“好”,教師可以鼓勵、傳遞與分享,如非真實性、內在動機、過程導向、自由選擇和積極情緒”。非真實性正是重要的一點,反映了游戲中內在現實超越外在實現的現象,因此規則是否符合成人世界的要求并不重要。同時幼兒游戲時的內在驅動力會讓不同的幼兒有時遵守,但常常忽略、違反教師固定下來的規則,不能流暢地進行自己的游戲,同時減少了幼兒自己在游戲中生成規則、內化規則的機會。
4.提供“自主展示”游戲經驗的平臺。
“自主展示”的游戲經驗在這里是指我在“自助式”游戲區域中設立一些供幼兒自己展示“游戲經驗”的環境創設,這部分環境的創設主要從三點來呈現幼兒的游戲經驗:游戲故事生成與延展的經驗、建構自己游戲情境的經驗、處理游戲問題的經驗。具體來說就是“玩了什么好玩的”“怎么玩起來的”“玩中的問題怎么解決”。我嘗試在“自助式角色游戲區”里提供白紙,供幼兒繪畫自己的游戲標志,并介紹與展示,讓其他幼兒獲得靈感;為幼兒提供了“游戲日記本”,讓幼兒記錄自己的游戲中開心的事,并鼓勵幼兒將自己的金點子展示在墻面;為幼兒提供的“我的游戲問題”展示板,讓幼兒分享問題與解決方法;還有“材料變變變”的欄目會請幼兒畫或是教師拍一些游戲材料創新使用的照片分享給其他幼兒;還包括幼兒的游戲心情也可以使用便簽的形式展現在“自助式角色游戲區”中。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的經驗得以物化,常常成為幼兒游戲的觸發點和資料庫,特別是游戲材料的創新使用以及游戲情境創設的經驗會給幼兒自己建構游戲情境帶來靈感,同時幼兒在“自主展示”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鼓勵和信心。
獲得成效:
下面是一個調整后的游戲片段:
大班,“請第5、第6組的小朋友去自助游戲區玩游戲!”女生點點和男生高高、奇奇高興地圍到一起又蹦又跳:“今天我們一起玩!”他們來到了2號區域商量著今天要玩的游戲。“啊!我們玩木偶戲的游戲吧!”“好的!!”于是點點畫了一個“木偶戲”的游戲標記掛在2號游戲區的掛鉤上,然后大家分頭開始尋找自己需要的游戲材料。他們在游戲超市中首先選取了“指偶”,然后又拿了一塊無紡布當做帷幕,奇奇說還需要一個手電筒,并在科學區借用了一個,在2號區使用大夾子、無紡布、墊子、小椅子、半圓形積木等搭建了一個舞臺,然后高高成了報幕員和攝影師,奇奇和點點躲在帷幕后面使用手電筒進行木偶戲的表演,游戲很快開展起來,并邀請了周圍的“家庭參加”,在游戲過程中,他們不斷變化,一會用泡沫板拼搭了售票處,增加了售票環節,一會又設置了拍照的位置,一會又抱來了許多娃娃當觀眾,一會又要求觀看者不要吃東西等,玩得不亦樂乎。游戲結束后他們將會把今天的游戲故事和心情用游戲連環畫的形式繪畫下來展示在自助游游戲區里面。
案例中,“女生點點和男生高高、奇奇高興地圍到一起又蹦又跳”,在這一刻他們想在一起玩,他們來到了2號游戲區域展開自己的游戲,形成一個游戲小組,他們形成這樣一個游戲小組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一些規則的約束,在游戲中點點又曾經邀請“隔壁家的爸爸”來到“木偶游戲”中擔任工作人員,因此在自助式角色游戲區中能夠支持幼兒用“自然”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游戲小組展開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使自由的。
案例中,幼兒個體在游戲超市中自選了想要的游戲材料來實現他們游戲建構,“他們在游戲超市中首先選取了‘指偶’,然后又拿了一塊無紡布當做帷幕,奇奇說還需要一個手電筒,并在科學區借了一個,在2號區使用大夾子、無紡布、墊子、小椅子、半圓形積木等搭建了一個舞臺”,而這在傳統角色游戲模式中實現幼兒這樣的游戲建構可能是較為困難的。游戲超市提供了他們想要的不同材料,包括作為該游戲主題核心的線索類材料“指偶”和豐富類材料的無紡布、墊子、半圓形積木等,無紡布作為幕布;墊子作為觀看的座位;半圓形積木作為指示牌“開始或暫停演出”。
案例中,女生點點“要求觀看者不要吃東西”,這是一個突然生成的游戲規則。在游戲中,點點發現觀眾們專注于“吃”手中的水果、零食,不看演出,因此非常生氣地提出這樣的要求,但是要求提出后“觀眾”們也非常不贊同,表示不讓吃就不來看木偶戲的演出,因此最后點點無可奈何地取消了這樣一個規則。可見在這樣一個游戲規則的生成和消失中 ,幼兒學到了“告知”“商議”“妥協”以及一些語言策略。
案例中, “木偶戲”游戲里的三位幼兒制作了游戲標記,繪畫了游戲日記,并藉由游戲日記向周圍同伴介紹自己的快樂,加深了自己對游戲的體驗。
孩子們在游戲中自己選擇了同伴,設計了自己喜歡的游戲主題;選擇了自己的喜歡的游戲材料;用教室里的任何工具實施自己的游戲創想;自由地進入或退出游戲;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這樣的“自助式角色游戲”的環境讓幼兒“打破框框”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