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柳青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港城幼兒園
淺談陶行知理論在幼兒園輪胎課程中的運用
文/楊柳青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港城幼兒園
陶行知,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普及教育、生活教育等教育思想,并對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們中一班以生活中的輪胎為主題所開展的課程,充分挖掘輪胎的價值,通過開展各項有趣的活動,讓幼兒了解輪胎花紋的秘密,知道輪胎的作用。在戶外活動中,通過攀爬、跳躍、奔跑等運動,鼓勵幼兒自主游戲、大膽探索,使幼兒四肢的大肌肉得到鍛煉,增強幼兒身體的靈活度和動作的協調性,同時強調游戲質量以及幼兒在游戲中的探索意識、安全教育、社會交往等,教師要進行隨機生活教育,及時糾正幼兒在游戲中的不良行為,不斷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解放幼兒,放手幼兒,做幼兒的游戲伙伴、傾聽者,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做執行者。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的主觀意識得到發展,讓幼兒在游戲中迅速成長。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戶外是一個開闊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近幾年,幼兒園教育不斷改革創新,從室內走向室外,戶外游戲變得越來越重要。幼兒園積極開展戶外游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游戲活動的興趣是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論,我的理解是,幼兒教育要樹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僅僅在生活中滲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更要把幼兒的生活環境、現代生活的教育元素融入到幼兒教育中來,要善于發現生活中教育的契機。
中班開學初,幼兒園運來了300多個輪胎,某天散步,班上的小家伙們看到了,一個個尖叫起來:哇,好大的輪胎呀!哇,好圓啊,好多啊!老師,這些輪胎是哪里來的啊?老師,這是什么車上的輪胎啊?我媽媽車上的輪胎也是這樣的。孩子們對輪胎表現出出奇的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輪胎雖然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是孩子們鮮少有機會去直接接觸、感知輪胎,這么多的廢舊輪胎,孩子們頓時躍躍欲試,都想去與它們來個親密接觸。我們尊重和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滿足孩子們的愿望,同時讓孩子們去親身體驗廢舊物品利用的樂趣,結合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這一理念,我決定跟孩子們一起開展戶外輪胎課程,讓孩子們在戶外輪胎游戲中成長。
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他特別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從生活經驗中選取課程內容。于是圍繞輪胎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從輪胎中來,回到輪胎中去,讓幼兒初步了解輪胎的作用及輪胎花紋的趣味性。
科學領域“誰藏在里面”,讓孩子們知道輪胎里藏著氣體,提高汽車行駛的穩定性;“車輪滾滾”,讓孩子們懂得了輪胎大多用橡膠做成,因為橡膠的抗壓和減震能力較強。數學“大小輪胎排排隊”,鞏固孩子對大小的認識和排序能力。藝術領域“公共汽車的輪子”,在音樂中孩子自由創編車輪滾動的動作,體驗車輪滾動的速度變化,感受音樂活動的樂趣。語言領域“輪胎花紋的秘密”,通過欣賞故事孩子們知道了輪胎的形狀是圓圓的,會滾動,輪胎上的花紋不只是為了好看,最大的用處在于增強車輪與地面的摩擦,讓車子更安全的跑起來。藝術領域“輪胎涂鴉”,孩子們第一次用排筆在輪胎上涂色,顯得異常興奮。祁銘軒小朋友還唱起了《粉刷匠》。“輪胎滾畫”,通過顏料滾畫,幼兒發現輪胎花紋的秘密,一開始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大卡車輪胎,讓孩子在幼兒園的戶外水泥地上用水進行滾畫,滾出的大卡車輪胎花紋線條清晰。孩子們興趣盎然,于是我們又把游戲帶回了室內,重新選擇了孩子們的玩具汽車,在畫紙上用顏料滾畫。這樣易于孩子操作,畫面線條也更豐富。孩子們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車子,它的輪胎大小和花紋都是有所不同的,花紋主要有縱向直線型和鋸齒型兩種。
陶行知先生還指出“兒童的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他強調培養幼兒的創造力。他認為兒童有很強的創造力,“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所以,他把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視為生活教育的總目標,提出要給兒童“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
在玩輪胎的過程中,我們也主張解放幼兒,放手幼兒,給幼兒創造想象的空間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第一次運輪胎,孩子們自己選擇輪胎。周周說,我個子最小,我要選擇小輪胎。曹陳陽說,我要挑戰一個大的。就這樣,孩子們帶著自己的輪胎出發了。一路上拿小輪胎的小朋友有的舉著,有的拎著,輕松快樂。拿大輪胎的小朋友可吃力了,曹陳洋走到大型玩具就把輪胎往路邊一扔,一跺腳,一搖頭,哼,太重了,我不運了。這時候我們就進行了隨機教育: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我們也讓已經掌握運輪胎技巧的杜沈軒、楊倪艷幾個人來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漫漫長路”,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互幫互助下,孩子們的輪胎都被安全地運送到了中庭。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善于發現,善于捕捉,類似這樣的隨機教育機會是很多的,教師隨時隨地抓住這些機會,展開隨機教育,久而久之,幼兒就一定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們的創意總是無限的,他們把小輪胎套在屁股上,變成“小烏龜”,比比看,哪只小烏龜爬得快!輪胎還可以鉆一鉆,孩子們用輪胎搭成了長長的山洞,從里面一個接著一個的爬過去。可是,山洞容易倒下來,游戲進行得并不順利,在老師的引導下,幾個小朋友互相商量,出現了小小志愿者,你來鉆,我來扶,然后進行交換。心理學家大衛·伍德曾說,老師應當充當“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讓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我們在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就應注意采用“腳手架方式”,并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沙陸琦小朋友鉆進了壘起來的輪胎里躲迷藏,孩子們便又創造了新的游戲——打地鼠,三四個輪胎壘起來,就是地鼠洞了,情境的創設讓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
加上其他的戶外游戲器械照樣可以玩,輪胎和梯子紙筒一起玩,爬小山,過小河,蹺蹺板。一次見到周鵬拿著紙筒在走輪胎,便問他:“你在玩什么呢?”他的回答讓我心頭一亮:“我在過小河呢,今天河水太急了,我得拄根拐杖。”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孩子們思維活躍,猶如天馬行空。他們喜歡思考,想出新意。作為老師,我們應該保護好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在游戲中自我創造、自我想象。
在探索輪胎的游戲中,我們讓每個孩子擁有一個輪胎,供他們自由探索,如果發現好玩的游戲就大家一起分享玩法。在幼兒的印象中,汽車是因為有輪子才能跑得飛快,所以幼兒們在自由探索輪胎玩法的最開始,進行的是滾輪胎比賽。但在比賽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的幼兒的輪胎滾幾步就倒下,而有的則能順利地滾到對面。這讓他們困惑了,開始了熱烈的討論,爭先恐后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在老師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他們解決了問題,繼續開始輪胎滾動方法的探索。游戲中,孩子們每天都讓我們有驚喜的收獲,給他們一段音樂,他們就能圍著輪胎、套著輪胎,跳起別樣的輪胎舞。
《指南》提出“要關注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游戲是最適合幼兒天性的活動,是幼兒完全自主、自發、全身心地投入的活動。在輪胎“一物多玩”的過程中,幼兒是在與材料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的,他們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發展了自主決定、主動學習、挑戰困難的態度、能力,這樣的投入讓幼兒們產生出震撼的感受和喜悅。
把輪胎變廢為寶,發揮一物多玩的特點,這充分詮釋了幼兒是在與材料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的,符合《指南》所提出的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這一原則。輪胎作為適宜的材料提供給幼兒,不僅鍛煉幼兒們的身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還鍛煉了幼兒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語言交往能力,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和發現、創造的欲望。
在這個輪胎主題課程里,我們真正做到了“以幼兒為本”,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讓孩子帶著我們玩,我們只做背后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們的課程還在繼續,相信孩子們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我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反思、改進,和孩子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