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幼兒園 柳云琴
玩出精彩:談大班創造性區域游戲活動
江蘇省宜興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幼兒園 柳云琴
創造性區域游戲是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在創造性區域游戲活動中,幼兒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應現實生活。因此它不僅是幼兒喜愛的游戲形式,也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游戲活動。然而,我們觀察發現:孩子在游戲中要么受制于人,玩得不自由;要么玩得單調,無法推進游戲,游戲沒有了精彩的瞬間。那么在這樣一個大家都十分喜歡的游戲類型中,幼兒是否真正按自己的意愿游戲了?游戲中是否收獲了快樂的體驗?開展創造性游戲的真正價值在哪里?如何讓孩子在創造性游戲中玩得自由又玩出精彩呢?以下是我們在大班開展創造性區域游戲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創造性區域游戲中,材料的提供是促進游戲發展的核心。大班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除要注意漸進性、層次性、適用性外,更要注重投放的巧妙性、開放性。如:在角色性游戲中,我們根據現實世界中成人的工作、區域空間的大小商議設定游戲角色。如,餐廳有廚師、服務員;醫院有醫生、護士。根據區域空間我們又用工作證的形式限定角色人數。如,醫生一個、護士一個、病人三個。在游戲中,孩子們按照既定的游戲規則進行游戲,很少看到孩子的創造行為,這使我們反思:這樣的規則是否限定了孩子的游戲?游戲中孩子們是否釋放了自己的天性?這樣的進區卡是否成為——我要你這樣玩?孩子是否成了被動的游戲者?通過反思,我們進行了第一次的調整:我們為角色區增設了臨時工作牌。意思就是:在大家商定認可的這些角色之外,還可以臨時增加角色進入游戲。如:在孩子們開展的考拉西點屋游戲中,服務員完成了點餐任務,收銀員也完成了收銀任務,顧客就餐,此時,游戲的匱乏激發了孩子的游戲創造欲望,孩子們提議要送外賣給在別的區域游戲的伙伴。于是,“臨時工作牌”被孩子們設定為外賣員工作卡——此時“臨時工作牌”拓展了孩子的游戲,很快,游戲進入了新的進程。有了這個經驗后,我們試著更加放手,我們提供的角色牌全部都是空白的,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游戲需求自己來商定角色,于是,不同的游戲場景在同一個角色區中展現出來,你看:昨天的餐廳里有歌手駐唱,今天卻來了滅鼠專家。因為不同生活經驗展現了各自不同的游戲場景,游戲活動因而變得更加有趣。
可見,臨時工作牌和空白工作牌讓幼兒在創造性區域中更自由、更自主。幼兒玩得就越來越精彩。
小舞臺的表演性區域游戲中,由于電視節目、媒體的多重刺激,足以引發大班孩子更多的表演表達需求,于是我們提供的是一張空白表格式的黑板貼,同時,我們也提供一些學習過的故事、歌曲、舞蹈、用圖標的方式畫在裝飾背景中。這樣一來,他們既有目的參考,又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確定表演什么節目。游戲開始時,他們在這張黑板貼面前商量:今天要進行什么樣的演出,或者開展什么主題的活動,各自準備表演什么節目。由主持人將節目按順序用標記的形式畫下來。如此一來,“我的舞臺我做主”,孩子們的游戲就變得更豐富了——表演的節目由廣場舞“小蘋果”到“魔術”,還有“個人演唱會”。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有時是一場熱鬧的聯歡會,有時是一場高雅的音樂會。有時是中國好聲音選秀……表演區因為一張自由的黑板貼而變得更精彩紛呈。
此外,區域空間設置上,一般我們都會為一個區域限定一個固定空間,幼兒在有限的空間里反復使用提供的材料,慢慢地一些角色性區域不能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如:照相館里孩子們提出要拍外景、西點屋要送外賣。我們覺得是時候打開區域間隔,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你看:這位小姐姐正在花園(種植角)拍寫真,那位小哥哥正在城市高樓(建筑角的搭建物)前擺酷。在區域環境上給與幼兒適度的自由,孩子在區域活動中就能更大膽地釋放自我,玩得更盡興!
創造性游戲自身蘊藏著獨特價值。游戲過程中孩子們釋放自己,表達自己的社會認知,表現社會情感,流露情緒。區域活動應賦予幼兒極大的自由度,幼兒才能按自己的意愿獨立自主地進行活動。既然,創造性游戲是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那么教師的作用是什么呢?起初,我們總是對區域中材料的使用、擺放、整理特別在意,覺得這是孩子活動常規的體現。對孩子在游戲中的行為總以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我們會扮演角色進入游戲,提醒孩子:服務員要對顧客說歡迎光臨,廚師不能端菜給客人,種種的干預。久而久之,這些角色游戲成了孩子的機械操作。通過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領悟其中:關注幼兒、尊重幼兒、珍視游戲、支持滿足幼兒,這些引導語直接指出作為游戲中的教師應處的位置。反思自己在游戲中的角色,我們發現教師的管束、限制、插足剝奪了孩子自我學習調整的機會,從發展的角度說,孩子的社會性能力只有在不斷的實際應戰中得以提高。而從游戲本身來說,創造性游戲是孩子自己的游戲,應把權利交給幼兒——“我的游戲我做主”。于是,我們放下擔子細細品味、觀賞、駐足觀望,發現孩子在創造性游戲中是多么的自得其樂!
其實這樣的介入方式也是給孩子留有解決問題的空間,給孩子擴展游戲的權利,給孩子從錯誤中調整、改變自己策略的機會。有一次,在玩區域活動“考拉西點屋”時,店里的所有人員把小椅子全部搬出來,靠墻擺成了一排,吵吵嚷嚷。有的孩子還躺在上面睡覺。原來他們為解決吃完飯后,服務員收拾餐桌時顧客沒事可干的問題,特意在西點屋外建了一家賓館,顧客吃完可以去賓館休息一下,這幾張小椅子則是賓館的床。可見,當孩子在做一些成人看似出格的事情時,不妨多觀察一下,等一等,也許展現給我們的是不一樣的驚喜呢!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唯有觀察分析才能了解孩子內在需要和個體差異。
游戲過程中,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老師向后退;當孩子有好的想法做法時教師應積極鼓勵。
案例1:表演區的草裙之戰
表演區新添置了草裙,幾個喜歡表演的女孩都來拿草裙穿。苗苗和當當兩人分別抓住了裙子的兩頭,誰也不松手,都說自己先拿到。苗苗大聲告狀:“老師,當當搶我的草裙。”我沒做聲,當當大聲辯解:“明明我先拿到的。”見我還沒反應,有人走到我面前來告狀,我還是假裝沒聽見。于是有人提議:石頭剪刀布。兩個小姑娘猜拳,結果當當贏了,可是苗苗還是不放手,苗苗說:“你都穿裙子了還穿。”當當說:“這是表演的裙子不一樣,我贏了你就應該把裙子給我穿!”苗苗說:“可是明明是我先拿到的。”圍觀的孩子們看他們僵持不下,老師又不來幫忙,也各自散去,表演區開始表演了,兩個小姑娘看看表演,一會苗苗說:“你先穿一會兒我再穿一會兒好嗎?”當當同意了。于是,兩個小丫頭開心地投入到了表演中。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女孩分別使用了爭奪、告狀、談判、公平競爭、商量等一系列的交往手段,她們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從一次小小爭奪戰中收獲了交往的技能。
因此教師在幼兒游戲時要退后一步,少干預多支持,用理解的眼光看待、用寬容的心態面對,這也許是給與孩子自我成長最好的良藥。
區域評價是整個游戲過程的結束環節。評價使幼兒有更大的興趣更充足的熱情去期待下一次的游戲。以前我們總是老生常談:今天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要么一言堂:今天誰沒有收好玩具?誰沒有遵守游戲規則?然而,區域評價應該是讓幼兒展示成果、表達意愿、傾訴困難的環節。通過大家的討論、思想碰撞,從而獲得個人的成長或者明了下次游戲要改進的地方。因此我們試著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說說看,今天你們在玩的過程中有些什么要和我們分享?你發現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新的想法?”等等。此時孩子會把游戲中的問題、成果展示給大家,我們可以參與到其中,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尋找解決方法;對幼兒的成果給與肯定和鼓勵,如:孩子們提出表演區還應該放一個箱子給觀眾投票,考拉西點屋里服務員提出有孩子把蛋糕當真的咬了——從而引發幼兒主動思考并表達,進而在相互交流中孩子們可以獲得游戲發展的新想法,也可以就一些問題達成共識。通過討論可以培養幼兒發現并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積極建構經驗的能力。
但有時,孩子并不會把活動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有價值的事情說出來,此時,教師的觀察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抓住教育契機,把問題拋出來,引發幼兒的討論與學習。
案例2:聽你的
區域活動開始了,建構區里奕成要搭建恐龍城,浩堂要搭建海洋公園,兩人爭執不下,于是決定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結果同意奕成建恐龍城的人數多,浩堂又難過又無奈,一邊抹眼淚一邊抗議:“總是聽奕成的,還從來沒聽過我的呢。”奕成聽到想了一會說:“那好吧,我們一半搭恐龍園一半搭海洋公園?”浩堂聽了立刻雀躍起來,建構區開始愉快地搭建了。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的合作不僅僅是遵守相互的約定,還有了合作中必要的妥協和讓步。許多時候,我們需要團體達成一致,而讓步也是合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此時奕成表現出的“退讓”則是提高孩子們合作能力的很好的契機——對于創造性區域游戲中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更應被視為重要的關注點,于是,區域評價時這件事就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內容。我通過繪本《好朋友》中小豬、公雞、小老鼠是怎么分櫻桃的來分析公平與吃虧,總結出一起做事有時是需要退讓的。有了前面的分析,大家都對奕成的做法表示贊賞,浩堂還回過頭來對奕成說:“下次我們一起搭恐龍城。”可見,浩堂不僅認同了退的好處和退讓的必要,還被潛移默化準備身體力行了。
在評價時,教師抓住過程中這一契機,就使得幼兒在游戲中不斷提高,不斷進行自我學習、相互學習,讓游戲變得快樂而有意義。
幼兒是創造性游戲的主人,教師是橋梁,材料是客體,在順應天性和發展需求的創造性游戲中教師要有進有退,時刻以幼兒為本,從而使孩子自主自在地玩游戲,自得自樂地沉浸于游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