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第二幼兒園 上文娟
家園配合培養小班幼兒的交往能力
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第二幼兒園 上文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初是通過與家長交往,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原則和方法的。家長應改變對孩子過分保護、溺愛的態度,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體驗到快樂,學會分享與合作,并及時對孩子在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父母對幼兒園教育要給予大力支持,做到家園教育的一致。
在培養幼兒交往能力中,我們嘗試做了以下幾點:
1.組織豐富的活動創造交往的機會
小班幼兒與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游戲。在游戲活動中,兒童實際上是通過社會角色的扮演來學習人際之間的交往,從游戲的角色分配和游戲材料的使用來看,常常需要兒童學會協調,而這種協調能力正是在與同伴交往中逐步學會的。在游戲中他們可以學習合作、互助、輪流、分享,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組織幼兒一起拼圖、搭積木、作畫、看圖書、玩娃娃等。教師應想辦法為幼兒創造、提供與同伴交往學習和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交往——在建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幼兒必須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
2.創設教育環境并提供鍛煉機會
依據階段目標,創設與主題相一致的幼兒園環境,提供鍛煉機會,促進幼兒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養幼兒交往語言中,把幼兒園環境布置成“我和小動物打電話”,刺激幼兒有想說的愿望,并會想想該說什么?怎么說?然后提供玩具讓幼兒模仿和對話,使幼兒在場景中獲得交往語言的提高。有計劃地安排社會性教育活動,利用“家長社區資源”組織幼兒在社區活動,通過社會交往擴大幼兒與社會的接觸。例如:與社區老人接觸,到同伴家做客等,發揮多種教育途徑的功能,并讓家長在參與過程中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的,達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幼兒之間有種天然的親和力,他們喜歡在一起游戲,但在游戲時卻常常會出現各自游戲、互不干擾的局面,或互相攻擊、爭搶玩具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給他們一些同伴間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兒待人禮貌熱情
在幼兒群體中,可以發現那些樂于將自己的玩具、圖書、食品與人分享,對人熱情有禮貌的孩子常常能成為許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告訴幼兒見面時主動說“你好”,告別時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后應說“謝謝”,無意中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接受別人道歉時應說“沒關系”。在學習使用禮貌用語的過程中,對于幼兒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和情感,教師及時給予正面強化,使幼兒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2.教幼兒主動交往
小班幼兒間的交往大多是圍繞玩具而發生的。他們為玩具而發生爭搶行為,或者通過玩具向同伴發出邀請。我們鼓勵幼兒將家中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并且將玩法主動介紹給同伴。在活動中,我們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啟發幼兒主動與同伴間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該怎么說?”“你想和誰一起玩玩具?”“你們是怎么玩的?”除了玩具,幼兒還會把家中的圖書、小食品拿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協商游戲的玩法等,讓幼兒學會主動交往。
幼兒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逐漸認識自我和他人的。許多專家認為,早期形成對父母的依戀將對幼兒一生的人際關系產生影響。所以,在培養幼兒交往能力中,我們還請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得到鍛煉
有些社會交往的技能必須是“教給”的,如怎樣招待客人;如何使用日常的文明禮貌用語;怎樣參與到別人的游戲中;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對同伴的友好行為做出回應;怎樣給予同伴以關心幫助等等。經常向孩子傳授這些知識,比單純讓孩子模仿別人效果會更好。另外,對于那些特別內向的孩子,家長可引導孩子進行一些角色扮演練習,比如在“客人來了”這一表演情境中,家長與孩子各選角色進行表演,也可由家長先示范,孩子再參與并互換角色,引導孩子體驗當事人的心情。通過這樣的活動,幫助孩子學會交往技能。
2.家長應適當地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外出做客時,要求孩子觀察成人間的交往;家中來客人,讓孩子參與接待,讓座、倒茶、談話……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交往,有利于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澀、恐懼心理。另外,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需要交往的事情,如:拿牛奶、取報紙等,增加孩子交往的機會。做父母的應盡可能創設條件讓孩子結識更多的朋友——除了允許、鼓勵孩子去鄰居家串門,與鄰家孩子共同玩耍,還可有意識地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請到家里來。當給孩子買來新圖書、新玩具或可口的食品時,可以讓孩子去邀請小伙伴來閱讀、玩耍、品嘗,使家庭充滿熱情友好的氛圍,成為小朋友們樂意來做客的場所。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矛盾和爭執是難免的,只要沒有危險性,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幼兒在心理上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了解別人的心理和感受,不容易接納別人的意見,正是通過爭辯、說理、吵架,才能逐步了解別人的感受,從中學習忍讓、寬容、適應別人。孩子一般不會像成人一樣,由于利益的沖突而記恨對方,他們沖突后可以馬上和好。因此應抓住孩子“吵架”的實際情況,引導孩子與他人相處,引導孩子要與同伴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學會不霸道、不任性,并樂意與別人分享玩具、圖書。
3.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與同伴接觸交往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某方面的專長,使孩子能利用這種專長充滿自信地去結交朋友。同時,還要引導孩子發現朋友身上的優點,取長補短,而對于朋友的弱點要引導孩子幫助他一起克服。鼓勵幼兒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可逐步擺脫“自我中心”,如讓幼兒跟鄰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戲,幼兒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媽媽,在游戲中履行爸爸或媽媽的義務。幼兒從一個人玩到與同伴共同游戲,也就發展了交往能力。此外,家長應注意,多表揚孩子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如合作與分享行為,還可充分利用看電視,看書與別人一起玩等機會,及時發現可供孩子模仿的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幼兒與同伴積極交往。
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之間需要目標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在家園欄中定期向家長介紹幼兒社會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長宣傳幼兒近期目標發展情況,指導家長在家如何培養幼兒社會交往的技能。平時家長接送幼兒間隙,與家長交流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統一要求;幫助家長認識培養孩子交往的良好習慣與能力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正。除此之外,我們請家長多帶孩子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多讓孩子去體驗社會與家庭間的關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溫馨的氣氛中,了解家庭與社會交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