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坡
普通高中法治精神體驗式教育研究
張忠坡
高中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尾聲,也是高考的沖刺階段。這一時期的教學工作尤其重要,既是高考的前期準備,也是高考的主要內容。所以在高中階段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的意識非常重要。高中政治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政治教材中安排了一部分法治教育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培養一定的法治精神。在政治課教學上,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體驗獲得相關的德育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觀念。那么怎樣實施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獲得明晰的道德認知概念呢?
體驗式教學是教育者依據課程標準中教育目標和受教育對象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關的情景,營造一種具體的教育環境,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知識的概念和含義。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反思體驗和體驗內化形成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特點和圖示建構,在反復的體驗中積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和養成道德習慣。體驗是設身處地參與進去,使自己親身經歷,在各種體驗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維定式,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要回歸生活,親自參與,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提高思想認識,促進道德行為的成長。體驗就是親歷過程、經歷感受,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提高道德品質,掌握技能。
法治精神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核心理念,是檢驗國家法治程度的指標。尤其我國現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國,在公民心中種下法治的理念尤為重要。公民具有法治精神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素養,沒有法治精神就不可能有法治社會。高中學生畢業后要進入大學學習,然后就要走入社會參與祖國的建設。在整個人生的成長階段,都生活在法治社會的環境中,從高中階段甚至是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尤為重要。高中生活是一個人人生旅程的重要一環,關鍵階段要進行關鍵的教育,所以高中教師的政治教育還應該保持育人、樹人的強烈觀念。
高中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法治精神也是這個時期要形成的主要道德素養。目前,我國高中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還存在一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是因為學校教育跟不上,其中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也都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影響著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存在。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因為舊有的教育模式因素,法治精神的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讓學生形成法治精神就會自覺成為法律的捍衛者,會成為法治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對構建法治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探討。
一個人的成長與環境有關,對于一個高中學生而言,他們的成長有三個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這三個環境對學生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造就人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那么高中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早已成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依然看到一部分教師的法治意識很薄弱,他們的薄弱意識,勢必影響他們的法治教學質量。教育部早已提出要依法治校的理念,但是在一些學校的管理者心中,法治意識淡漠,缺少法律精神,在日常教學工作的管理中表現出了法治意識不強,松散的校園環境和缺乏法治精神的校園文化,都影響著學生法治精神的建構和形成。學生輕視法律知識的掌握、教師輕視法律知識的教學,長此以往,學生的法治精神就會薄弱和淡漠。加之社會環境的大背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導致高中生的法治精神淡漠,社會及家庭都過分重視經濟發展,很少有憂患意識,更不用說具體的法治精神的塑造。今年,香港出現了學生警察團,這是個很大的創新和突破,值得我們去借鑒。高中階段的素質教育應和社會接軌,和中小學銜接起來。這樣,才能使教育形成系列化和體系化,形成具有實效性和高效性的教學局面。
實施體驗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一種近似于真實的環境中建構知識體系、形成知識概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法治精神教育,首先要有情境,情境的來源就是模擬一些具體的事件和場景,設計一些環節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進行角色模擬的體驗式教學。
校園也是一個小社會,在這里具有很多的法治知識和治安內容,尤其是目前校園犯罪和校園暴力都是熱點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樹立和形成法治精神,要讓學生了解這些現實,然后擇取最為典型的案例內容設計情景劇,讓學生在劇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體驗知識和觀點。這種形式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最為印象鮮明。學生根據不同的案例內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體會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這樣進行的學習效果會超乎尋常。
比如,關于法律救助的這部分內容,首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救助、法律救助的對象、法律救助的形式、法律救助的手段。其次,教師設計一個需要法律救助的案例,讓學生在模擬的情景劇中扮演角色,在充分的角色體驗中,獲得相關的法律知識,建構起法治精神。
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往往因為知識的枯燥乏味而缺乏興趣,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法治精神怎樣形成呢?怎樣將單調枯燥的法律知識烙印在腦海中呢?模擬法庭的形式促成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這樣可以形象生動地樹立學生的法律觀念。在模擬法庭中,通過各個角色的體驗,逐漸明晰法律觀點和法治意識,從而形成學生的法治精神。在模擬法庭中,學生可以感受法律的神圣,感受法律的不可侵犯,了解審判形式。學生可以更加了解法律的概念,增強法治意識,形成法治精神。
比如,民事權利和義務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在教學中,主要的知識點有三方面: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實現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對訴訟時效的規定。可以就教材中的內容結合一個具體的案例,給學生設計一個模擬法庭,通過原被告和法官等合作,將選定的民事權利案件審理清楚,從而使學生擁有更加清楚的法律精神。
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積累,對于一些是非觀念也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是往往對一些法律問題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影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建構法治知識和形成法治精神。而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個辯論會,讓學生在正反兩方面的討論和辯論中,對一些模糊的法治觀點和知識進行進一步的辨析和爭論,在辯論中提升,在辯論中形成他們的法治意識和精神。通過辯論可以更好地明確相關的法治觀點,明晰是非和美丑,提高辨識能力。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合同是一個應用非常普遍的形式,也是很多的經商人士需要了解的內容,所以教學這部分內容就適合進行體驗式教學。
比如,合同與違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這里面的知識點主要有三方面:合同的含義;合同的形式;簽訂書面合同的重要性。因此,在設計辯論會的時候,就要圍繞這三方面設計問題,設置討論的內容。組織正反雙方的辯論組,在課堂上就這三點進行討論。學生會獲得很高的收益,形成很高的學習效率。
法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把為社會培養具有正確法治意識的合格公民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學校要注重對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婚姻繼承法等法律知識的教學。雖然大家逐步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中學階段的法治教育仍偏重于法律常識的教育,而不是法治意識的培養。從培養合格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來看,高中階段以法律知識教育為重點的普法教育是不夠的,這種形式只能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量,并不能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任何一種教學形式都會有優勢,但是也同時存在一種弊端,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實效性。采用體驗式教學形成學生的法治精神應該重視實效性,沒有實效只有形式,也不是應該提倡的教學模式。對高中生采用體驗式教學應該與學生的認知實際和教學內容的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明晰觀點,建構知識,形成意識。所以不能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學效果。體驗式教學的開展還應該是伴隨著反思和檢視而進行的。學生在進行了法律知識建構的體驗后,應該及時進行反思,反思這節課的內容和自己的學習方法,檢視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法律知識建構的體驗,在親歷知識的形成中塑造法律精神。體驗式教學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之形成深刻的烙印,將樸素的法律知識和道理以鮮活的形式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也督促學生學習,改變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傳統地位,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互動,體現了教學的民主。
開展體驗式教學樹立學生的法治精神應該成為高中政治法律教學的一種常態,這樣可以深化教學改革,優化高中政治的教學模式,提高高中政治的教學效果。所要注意的是效果,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和熱鬧,應該將教學的實效性放在第一位。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理念,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讓教學改革更加深入人心。探討體驗式教學,構筑學生的法治精神,是我們永遠的課題。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我們一直在路上。■
本文為江蘇省“十二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法治精神體驗式教育研究”(課題批準號:D/2015/02/377)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銅山區棠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