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衛平
高中歷史教學如何突出教學立意
——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為例
佘衛平
何為教學立意?立意指一篇文章所確立的文意。聶幼犁老師認為:“教學立意系指預設的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獲得的核心概念。”教學立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統攝著整個教學內容。它體現教師對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意見》、教材及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把握,決定課堂教學的效能。有專家認為:“評價一堂課,首先看的就是教學立意。”教學立意要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成為高素質的國家公民。如果缺少教學立意,只有事件的羅列、知識的堆砌、年代的枚舉,就難以有教學目標的達成。接下來,筆者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為例,分析如何突出教學立意。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收入人民版政治史教材第五專題《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中。本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多數教師會用“理論指導實踐”來引領本課教學,例如:通過“一邊倒”方針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理論,引導學生得出新中國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蘇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等實踐成果;也有教師會用展廳的形式展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理論和實踐。筆者以為,如此理解和整合教材導致的結果是教師上課的線索很清晰,學生聽課的歷史線索卻有些混亂。這種“教學無中心、史學無神韻、觀念無靈魂”的現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學立意不準確。
《辭海》對“外交”一詞這樣定義:“國家為維護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對外政策所進行的國際交往活動”。外交是一個國家政治的延伸,所以本課的教學立意可確定為國家外交方針政策的制定、外交活動的開展都以國家利益為中心。“國家利益是指一切滿足民族國家全體人民物質與精神需要,與其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諸因素的綜合。”教學中,應通過分析不同時期國家利益側重點的變化,理解外交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動的開展。這也正好銜接了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內容,符合學生思維的延續性,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課堂教學中,應圍繞這一教學立意,從邏輯上把握本課三個板塊的內在聯系,并據此整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設問。
設問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問題的思考、探索,能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情感升華。問題的設計,應圍繞教學立意層層展開。
教學片斷一:
材料1:“外交:國家為維護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對外政策所進行的國際交往活動。”
——《辭海》
材料2:新中國是在人民解放戰爭尚在進行和財政經濟極為困難的條件下成立的。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
材料3:1953年朝鮮停戰后,國際緊張局勢趨于緩和。為爭取國際局勢的進一步好轉和為國內即將展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政府以主動的姿態,積極謀求建立新的國際關系。
——高中歷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一P86
設問1:材料1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外交與其國家利益有怎樣的聯系?
設問2:材料2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關系國家利益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設問3:材料3反映了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關系國家利益的首要任務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設計意圖:通過對設問1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將外交與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進而理解一國的外交是以本國的國家利益為中心而展開的。通過對設問2和設問3的思考,學生不僅能得出兩個歷史時期關系國家利益的首要任務,還能體會到在不同歷史時期,國家利益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教學片斷二:
材料4: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一邊倒,是孫中山的四十年經驗和共產黨的二十八年經驗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驗,中國人民不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就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絕無例外。”
材料5:半個世紀以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的正確指導原則。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的有效途徑。
——溫家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設問4:材料4和材料5體現了新中國實施了怎樣的外交方針?該外交方針是如何體現新中國國家利益的?
設計意圖:國家外交方針政策的制定,是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通過設問4,讓學生理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國家利益側重點的變化,外交方針政策也應適時做出調整。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創新理念。
教學片斷三:
材料6:第一條: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于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第四條:締約國雙方根據鞏固和平與普遍安全的利益,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均將進行彼此協商;
第五條: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與文化關系,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節選
材料7: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
——《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節選
設問5:材料6、材料7論述了新中國外交活動是如何實現國家利益的?
設計意圖:外交活動紛繁復雜,但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實現本國的國家利益。圍繞國家利益,對材料6和材料7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和思考,有利于學生抓住外交活動的重點,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并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的能力。
以上設問,圍繞國家利益展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讓學生理解外交是“國家為維護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對外政策所進行的國際交往活動”,外交是一個國家政治的延伸,國家外交方針政策的制定、外交活動的開展都是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
課堂總結,一般是指在完成一個教學內容時,對內容進行歸納,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從而掌握和鞏固教學內容的教學行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練習反饋是教師對學生學習后,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的反饋,更是對學生前期學習的評價。通過練習,能反饋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利于教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合理安排學習內容。課堂總結、練習反饋是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結尾響亮有力,效果也必然很好。
“課堂總結是一個知識歸納、系統化的過程,也是知識深化、攻克重難點的關鍵步驟,更是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將課堂上的知識串成線、織成網,從而整體把握,使知識升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煉了分析問題的能力、總結問題的能力、綜合表達的能力;課堂總結啟發了學生的智慧,誘發了他們的思考,使整堂課的寬度和深度都得以延伸。所以說,課堂總結是一個非常有效地提升學生能力的機會。”恰到好處的課堂總結能給學生一個整體性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總結規律,升華教學立意。在本課的教學總結環節,筆者做如下安排: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引導學生以國家利益為中心,將教學過程中板書的主干知識聯系在一起,形成表格,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見下表)根據“一個中心、兩個階段、三個方面”進行記憶,有利于學生圍繞“國家利益”這一中心,進行知識儲備。
(2)讓學生根據上表,圍繞國家利益對本課進行總結,最后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歸納出“依據時代背景,理解不同時期的國家利益”“圍繞外交方針和政策,體現不同時期的國家利益”“回顧外交實踐,實現不同時期的國家利益”三個觀點,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國家利益的理解和記憶。
(3)思考“國家利益與做一個負責任的國際性大國是否矛盾”,使學生思考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的沖突性問題。其目的是要避免唯國家利益化,避免出現狹隘的民族主義觀。
練習的主要作用在于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選擇的習題,應體現多層次的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兼顧,難易度適中。在本課的練習反饋環節中,筆者圍繞“一邊倒”方針,選擇了如下習題。
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小說、詩歌、電影、服飾、口頭禪、習性、建筑……一波又一波地涌入中國,對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響幾乎附著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女人穿起蘇聯式的布拉吉,俄語成了最熱門的外語……這些現象反映的歷史背景是( )
①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與發展
②新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③蘇聯文化更適應中國人習慣
④新中國掀起社會主義建設熱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了“一邊倒”外交方針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俄語成了最熱門的外語”有利于加強中蘇之間的交往。“蘇聯的小說、詩歌、電影、服飾、口頭禪、習性、建筑……對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響幾乎附著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蘇聯對中國的巨大影響,也是“新中國掀起社會主義建設熱潮”的體現,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利益的需要。
1949年上半年,毛澤東先后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這是根據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以及當時的國際環境做出的重大決策。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
問:指出材料中“一邊倒”方針的具體體現和中國共產黨做出這一決策的國內外環境。
設計意圖:本題考查了“一邊倒”外交方針的實施背景及該方針的具體體現。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邊倒”方針的具體體現,表現為同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國內外的環境要分國內和國際兩方面作答,同時應注意國內環境與國際環境的聯系性。
兩道習題全面考查了“一邊倒”方針的實施背景、具體體現、影響。學生基本都能正確作答,但在回答“中國共產黨做出這一決策的國內外環境”時,沒有將國內環境與國際環境的聯系交代清楚。這說明學生對外交活動體現并服務于國家利益,還不明確。究其根源在于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家利益,以及如何通過外交活動實現國家利益,仍缺乏深刻的認識。對此,筆者將設問改為“材料中‘一邊倒’方針體現了怎樣的國家利益?中國共產黨如何通過外交活動實現該國家利益?”使學生能圍繞國家利益,回答“一邊倒”方針的實施背景和影響,起到鞏固教學立意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學立意是一堂課的核心。圍繞教學立意,實施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認真領會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對其進行合理的整合和拓展延伸,進行精心的教學設問,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立意,深入分析和思考,這是構建高中歷史課堂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學立意,能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讓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作者單位:浙江長興縣金陵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