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芳
三“對”引領 體悟內化
——以“集體處處有規則”一課為例談規則意識的培養
嚴麗芳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的小學階段目標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規則意識的教育是小學低年級法治教育的核心和實質,也是此次各版本教材編寫的重點之一。
浙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按照道德學習規律,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依據經驗累積程序而編寫。教材亮點之一是融入國家意識、公民意識、規則意識等核心價值觀,將國家意志、黨的要求、兒童成長三者有機融合。教材編寫體系從家庭規則、學校規則不斷延伸到社會規則,且不同范疇的規則相互融合,螺旋上升。
眾所周知,規則學習是一種社會價值學習,它解決的是“信不信”的問題,規則學習是從依從性學習到認同性學習,最后發展到信奉性學習的過程。規則教育不能靠說教,要解讀教材邏輯,立足低年級兒童實際,激發規則學習的需要,采用多樣的活動和體驗落實規則意識的培養。這里,筆者以“集體處處有規則”為例,談談如何在三“對”引領下,不斷轉變學習方式,遵循規則學習的程式,踐行對學生規則意識培養。
規則對于學生,相對而言,更有嚴肅性,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怎么引出話題讓規則學習成為學生自發需要的學習呢?教師在把握課程教學主題的前提下,緊扣學生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選擇能解決面臨的問題或者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自覺地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激發規則學習的需要。
在教學這一課導入時,教師和同學們玩一個剪刀石頭布的游戲。教師出了“石頭”并告訴大家自己贏了。出剪刀的小朋友輸了,出“布”的小朋友因為包不住老師的“大石頭”輸了,出“石頭”的小朋友敵不過老師的“大石頭”同樣也是輸,詢問小朋友服不服。
在同學們均不服的情況下討論這個游戲的規則是什么?最后總結提升,重新玩游戲。兩次游戲后,交流兩次游戲不同的心里想法,提出游戲有規則,才能玩得開心,才覺得公平。集體生活中同樣也是需要規則。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活動體驗出現的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對規則的初體驗,自由表達看法,引發學生們對沒有規則后果的思考,從而自然引到所學的主題內容。教學內容與生活完美對接,這樣的教學,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認知與生活產生融合,真實有效。
品德課堂的活動只有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才能讓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活動體驗才不會顯得蒼白。
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維來促進其內化。基于此,規則意識的培養就需要學生與他人對話,通過與教材編寫者和同學的對話,促進規則意識的培養。課堂上,組織小辯論、問題評析、案例對比等是有效促進道德思維操作的策略,引導學生經歷規則學習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新問題時常按照原有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去思考,且也容易接受同齡孩子之間的智力啟發。在教學中,巧妙創設有典型性、新穎性、探求性的問題進行辯論。“真理越辯越明”。辯論過程暴露學生真實想法和相對應的生活經驗,在一次次呈現、批判、修正中提升道德認識。
在這一課教學中,針對課前調查發現有同學反映學校里規則約束人,讓人沒有自由的現象,直面這個問題進行辯論“集體生活是否一定需要有規則?”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暢所欲言,營造一種濃郁的辯論氛圍。辯論結束前,讓學生自讀“如果……就……”一組句子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悟在集體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有規則。
教師把學生身邊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規則事例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討論,在與同伴的對話中,發展自己的主觀評判能力,加深了對規則重要性的認識,進而實現道德觀念的內化,提高規則意識。
“生活即教育。”在規則教育中,為了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設計的問題可來自學生實際生活,可靈活選擇班級中同學之間的典型事例、典型問題和典型現象,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交流評析,交流評析的過程是和他人對話的過程,是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提升的過程。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就采用面上選點的方式,呈現典型問題,引導學生評析,總結規則以及如何遵守這些規則。
(1)課前我們已經搜集了許多校園生活中的規則,四人小組內輪流交流找到的規則。
(2)交流完畢,選4條規則寫下來。(重復的不用再寫)
(3)統計出各組共同的規則。出示共同規則,引導學生評析遵守這些規則需要怎么做。
(4)交流怎么樣才能遵守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則。
通過這樣的問題評析的方式,找到大家都認同的、最常見的規則,真實可信的操作方式,經歷了從認識規則到找到生活中急需遵守的規則,這一過程反映了學生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找到的規則也是切切實實能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的。這一環節讓學生親歷了學習的過程,讓規則與現實對接,完善規則。
皮亞杰和他的合作者經過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歲、10歲和13歲是兒童公正判斷時期,要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要讓學生學會思辨,學會正確判斷。運用正反兩方面的具體事例對比,既真實可信,增加說服力,又讓正確和錯誤清清楚楚,是非曲直明明白白,這樣的教學方法對孩子而言更有針對性。
在這一課體驗規則,初步形成正確道德規則意識,提升學生道德情感環節時,采用以下教學過程。
(1)有的同學說規則讓我們沒有了自由,我們已經進行了小小辯論,那么現在讓我們走進真實的生活,看看如果生活中沒有這些條條框框行不行?出示新聞鏈接。
(2)出示新聞,事例對比談感受。
新聞一:11月29日12時許,新疆阿克蘇市杭州大道的第五小學課間操時間,學生從樓上蜂擁而下,前面的學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
新聞二:汶川地震中桑棗中學全校師生不慌亂,聽從指揮,井然有序地逃生,無人員傷亡。
(3)討論交流提升:此時此刻,你能說說為什么時時刻刻要遵守規則?遵守規則帶給我們的是什么?
在這教學片斷中,采用了不遵守規則的踩踏事件和在災難面前臨危不懼,遵守規則安全逃生的事例進行對比討論,強烈的對比讓學生深受震撼,也領會到集體生活中遵守規則的必要性,消除了規則學習中認知與情感障礙,促使學生社會規范學習內化為學生個體道德意志。
道德教育的過程是知情意行統一的過程,道德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道德行為。規則教育就是學生養成規則意識,踐行規則行為。如何讓學生規則學習內化為學生內在意識,從依從性學習到信奉性學習,從他人規范到自我約束呢?場景自省,表演親歷,演練體悟等都是一些可以嘗試的方法,從他律到自律,推進規則內化進程。
遵守規則的道理學生都懂,但對于身邊的規則有時卻熟視無睹。規則在哪里?規則就在學生的生活里。抓拍學生的生活片段,進行生活場景再現。讓他們感受到原來遵守規則的行為如此生動,不遵守規則和行為多么不雅,從而喚起內心的自省,促進情義交融。
教學中,評判環節就是通過生活場景再現,在評析、討論中提升感悟。
(1)講明要求。看明明的一天學校生活視頻,看看他是否遵守集體生活中的規則。(遵守規則舉綠牌,反之,亮起紅牌。)
(2)課件出示。同學們作相應的判斷和分析探討。
(3)小結提升。通過剛才我們做小評判,我們發現作為一名小學生,應該遵守一些規則。這些規則都寫進《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生活是最好的品德教材,來自學生身邊的生活情境再現,會讓他們感到熟悉與親切,特別是當孩子看到自己或同伴的鏡頭里的表現,就更能堅定遵守規則的決心和信心。
實現角色置換和情感認同,把抽象的規則意識和知識寓于生動形象的表演中,讓學生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感受他人處境和規則在生活中的重要。學生在表演中,將心比心,對自己的行為開始反思,加深了對自己行為方式的道德價值判斷,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萌發規則意識。
在進行這一課教學時,課前調查發現本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不遵守規則的現象插隊。于是在導行環節前,設置了用一個心理AB劇的形式,呈現因為某種原因插隊的問題。讓學生來演一演,評一評,最后用溫馨提醒的方式告之學生,為了貪圖方便,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插隊舉動也是不可以的。
通過對他人行為的表演和評價落實到自身行為的表率,親歷的過程就是學生對集體生活中規則認識和踐行的真實體驗,能使學生情感和意志品質得到升華,促使學生從他律轉向自律。
學習規則不是簡單的讀和背,也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和學生機械地接受,規則學習的目的在于實踐。有了之前情境體驗、道德評析,學生對規則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和認識,課堂上怎么將學到的規則運用于實踐中呢?操作演練是一種很好的學以致用的方法,在操作演練中構建正確的道德行為。
“教學有法。”對于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是有法可尋的,遵循規則學習的程式,與生活對接,獲得體驗,激發規則學習的需要;與他人對話,展開思辨,引導經歷規則學習的過程;對自己對話,從他律到自律,推進規則內化進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作者單位:浙江余姚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