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祥
讓課程導入更有效
張進祥
有效的課程導入是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一種教學方式。傳統課程教學中,課程導入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現為:導課方式過于單一、對導課的認識不足、導課流于形式等,出現偏離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現象,阻礙了學生可持續發展。因此,探討如何讓課程導入更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問題是激發思考和產生思想的開端。在教育教學中,提出和形成問題可以推動學習進程。素質教育理念下推崇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而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就必須要讓學生養成問題意識。而通過課程導入環節的問題引入,可以直接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疑問,進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通過探索問題答案獲得知識上層層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內化,進而讓學生養成問題意識。
例如,在教授“漂亮的鐘”一課中,在導入的設計上,我就采取了設置疑問導入的方法。在教授新課之前,我并沒有馬上向學生出示當堂課要講授的主題,而是將這節課要講的內容用猜一生活用品謎語的方式體現出來,我設計的問題是:“沒嘴卻會說,沒腳卻會走,它發出指令,人人都遵守。”很快學生們都猜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鬧鐘”。于是,在他們回答后我在黑板上寫出了當堂課講授的內容:“漂亮的鐘”,接著我又問:“同學們都用過鬧鐘,那么,大家知道鐘表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呢?”于是,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我的這個問題。在他們回答完問題以后,我又再次提出問題:“古代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的鐘表,那么古人是用什么記錄時間的呢?”顯然,最后一個問題讓學生們感到犯難,于是我在他們思考沒有結果后向他們講解了漏壺、漏刻、日晷等古代記錄時間的儀器。
問題導入的課程導入方式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和“以過程為中心”的原則,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推理,思辨,以及演繹和表達問題的能力。
情境導入教學指的是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出與具體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情景的一種課程導入方式。通常,這種情境包括了聲音、圖片、實物等,這種導入方式使學生在聞其聲、臨其境的直觀感受中自然進入到教學內容狀態中。
例如,在“小鳥的家”一課的教學中,我就采取了情境導入的課程導入方式。首先,我利用教學多媒體顯示出一片美麗的森林,森林里傳出一陣陣歡快的鳥叫聲,這篇森林就是鳥兒的家。接著我在屏幕上將一只鳥定格在畫面上。其次,在黑板上出示一種紙質的小鳥身體結構圖,以圖作為素材向學生講解鳥兒身體結構的基本知識。再次,利用多媒體營造出一陣急促、凄慘的鳥叫聲,叫聲的同時是人類開著機器砍伐和破壞森林的畫面。最后,在這一切結束以后,是被破壞的森林的畫面。小鳥的家被人類破壞了,同學們深深的沉浸在對小鳥的同情中,同學們對“小鳥的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的意識油然而生。課程導入的目的也完全達到。
教師在課程導入過程中要注意將課程導入與一定的文化結合在一起,將知識與“大環境”的情境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課程內容和包含的情感。
我們不僅需要用眼睛去看,同時還需要用心去感受。現代多媒體的運用為滿足人們的視覺、聽覺需求提供了手段。在教學導入中,我就利用多媒體提供的圖片和視頻的方式,進行課程導入。
例如,在“切開的水果”一課的教學中,我就采用這種導入方式,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我先問學生們水果切開以后是什么形狀?學生們回答豐富多彩,有的答圓形、有的答方形、有的答半圓形等。于是我在肯定學生的答案后,我對同學們說:老師給同學們看一種大家都沒有見過的水果圖形好嗎?同學們都好奇地等著我。于是,我用多媒體放映課前精心準備好的五彩水果創意圖案:一只貓咪。這只貓咪的身體是用不同顏色的被切開的水果切片做成的。學生們在看完這個圖案以后都發出了驚嘆聲,就這樣將學生們順利的引入到了這堂課的主題中來。
利用視頻或圖片導入課程,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直觀易懂的特點,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直觀的視聽感受中進入到課程教育內容中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有效的課程導入是彰顯教學內容主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等采取合理的課程導入方式是有效開展教學,促進課程導入合理高效的前提條件。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八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