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飛
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作業習慣的策略
葛 飛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隊伍不斷壯大,他們的學習習慣尤其是作業習慣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作業習慣較差,經常拖拉書面作業,朗讀、背誦等口語作業常不能完成,有的甚至不做任何作業。那么,如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呢?
1.組織多樣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組織多樣活動,鞏固所學,盡可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情境中運用所學。如可以組織學生玩“字母排隊”“用身體擺字母”“心靈感應”游戲;在單詞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玩“聽音拍單詞”“看表演猜單詞”、“填圖游戲”等;語篇教學時,可以組織聽課文找關鍵詞、配音、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朗讀教學時,組織學生“帶著情緒讀句子”往往大受歡迎。
各種節日也是開展活動的優質資源。比如婦女節時,組織孩子制作英語賀卡送給母親,圣誕節時引導孩子給長輩準備小小禮物。我還特別組織留守兒童一起到郵局將賀卡寄給在外工作的父母,既有效運用了所學,又促進親情的交流。面對如此多樣的英語活動,即便沒有家長的督促,孩子們也是很樂意完成的。
2.提高課堂效率,精簡課后作業
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教師每節課留出三至五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特別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回家之后只需要把剩下的繼續完成,可以有效緩解做作業時的惰性。既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業積極性。
課后作業主要分為預習和復習兩部分。以往老師常布置的預習作業無非是聽錄音讀生詞或課文,再請家長簽字,配合檢查作業。實際上,常有家長不簽字,或是學生自己代簽,即使簽字的農村家長也很少真正有時間聽學生跟讀。我認為英語的預習作業,教師要提供明確的預習指導,有詳細的預學單,便于所有學生完成預習,也便于檢查預習效果。我設計的預學單包括四個部分:第一,根據所給的已學過的單詞或音標讀出生詞。第二,根據中文提示在文中劃出相應詞組。第三,回答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第四,跟讀課文,并給自己打分。將預習要求細化,有助于學生方便、高效地完成作業。通過預習,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正確自我評價的能力。
3.借助網絡平臺,提高作業效率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借助網絡平臺中的各種軟件,課外作業形式可以更加豐富,作業的檢查、評價方式也更加多樣化。“納米盒”app服務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準確的朗讀指導。學生的朗讀作業可以以“qq語音”的形式發布在班級qq群中,孩子們在群中互相展示、互相點評、互相學習,樂此不疲。留守兒童的家長也可以通過群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及時與老師溝通。通過“一起作業網”平臺,學生通過玩游戲的方法學習和復習新舊知識,并且能實時獲得批改、評價。孩子們為了賺得“學豆”,從一開始不太習慣網絡作業到后來追著我布置作業,做作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作業效率大大提高。
事實上,因為父母不在家,留守兒童的各種網絡作業都必須獨立完成,他們的計算機使用能力往往勝過其他兒童,也常常能為其他同學提供這方便的幫助,從而獲得同學們的認同感、作業時的成就感。“納米盒”“一起作業網”等軟件中還有許多英語繪本資源,為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英語課外閱讀提供了方便。
教師應關注留守兒童的QQ空間動態。一方面,學生能由此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也便于我實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我可以在空間里轉發一些英語趣味知識,學生們通過互相轉發,打開了課外閱讀的另一扇窗。
4.引入合作機制,促進良好習慣養成
留守兒童因為缺乏有力的監管,自主管理能力較弱,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難以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我嘗試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機制,建立細致入微的評價體系,發揮小組成員的力量,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我嘗試將以往的個人評價方式轉變為小組評價,并通過各種活動、競賽,促進各小組形成較強的凝聚力,樹立“小組共同榮辱觀”。原本愛拖拉作業的孩子,在小組成員的關切之下收斂了很多。
教師可以在評價中運用量化考核制度。小組中任何一名同學得分,則集體加分;小組中任何一名同學失分,則集體被扣分;小組中任何一名同學取得進步,則集體加分。越是基礎薄弱的學生,進步的空間越大。這樣,無論是后進生還是留守兒童,都不會被另眼相待。相反,只要付出一點努力,他們就能夠收獲集體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有力地促進了他們良好作業習慣的養成。
查爾斯·里茲說:種下行為,收獲習慣;種下習慣,收獲品質;種下品質,收獲命運。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良好作業習慣的養成,幫助他們收獲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興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