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輝
小學數學教學中直覺思維的滲透
凌 輝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思維品質的階段,對于將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培養起來,使得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實際教學中,作為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探究,這樣才能有效地滲透數學直覺。比如有這樣一道數學題:工人們需要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才能修完,假如每天修15米,多少天能修完?然后教師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每天修15米,求得知多少天修完,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也就是說要想求出工作時間,并且得知工作效率是每天修15米,那么要知道什么條件?從而引發學生思考:還要知道總工程量。然后教師就可提示學生題目當中有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這兩個已知條件,學生就會根據這兩個已知的條件將總工程量求出,也就是這條路有多長。最后可要求學生應用不同的方法來解出這道題,通過這樣激發學生探究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滲透數學直覺。
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創設一定的條件讓學生猜想。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直覺思維當中的一部分就是猜測,它有跳躍、直覺、快速等特點,是學生有方向的判斷和猜想,也是能夠將創造性思維表現出來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驗證數學直覺。比如,有這樣一道題:四個袋子里分別裝有4個球:1號袋有4個黑球;2號袋有4個白球;3號袋有3個黑球和1個白球;4號袋有1個黑球和3個白球。教師引導學生猜測:從上面的某個口袋中任意摸一個球,從哪個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從哪個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從哪個口袋中摸出的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給予學生一些時間去思考和探究,過了這段時間后,教師再告訴學生答案,然后教師再進行小結: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這些都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教師要讓猜想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除了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產生巨大的好奇心,并且能夠讓學生在猜測中,使得自己的數學直覺能力得到有效地發展。
感悟的“悟”是一種自發性的探索知識的心理活動,也是將知識內化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學生只有通過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知識的內在規律,并且學會融會貫通,達到一種徹悟的境界,將自己的數學直覺能力提高。比如在學“商不變的規律”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寫下以下幾個算式(1)6÷3=2(2)60÷30=2(3)600÷300=2然后要求學生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這幾個算式,被除數、除數、商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什么規律?為了能夠快速地將問題解決,教師可要求學生共同討論,然后把商討的結論記錄下來。然后再匯報交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再加上和其他同伴的交流,思路就會漸漸明朗,就會慢慢的悟出這些式子的規律,教師可以問:誰能把規律用一句話來表述呢?學生就能夠將自己得出的總結出來規律:兩數相除,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學生通過不斷地積極探索,并且從自己親自動手做題和探討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除法當中各數之間的變化,并且也能夠悟到商不變的規律。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使得學生的數學直覺得到提高。
直覺思維是多向選擇的,也可以鑒別若干個思維方向,因此一位教授認為,直覺思維是面狀的,而抽象思維是線性的。強化練習題的訓練,能夠使得學生的直覺思維得到發展。比如在學平均分的時候,教師可設計這樣的教案:6個蘋果分給2個人可以有三種分法。請同學們擦亮眼睛看看,盤子里的這些蘋果個數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觀察個數,匯報發現。教師:你更贊成哪種分法呢?為什么?學生:因為第三種分法二份一樣多,更公平。教師就可以說:“在數學上把物體分成每份同樣多,就是平均分。”為了鞏固知識,強化訓練,教師可設置這樣的練習題:老師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每人都分到了6塊喜糖。你們猜我們一共分到幾塊喜糖?現在我把這18塊糖平均分給6個學生,每人分到幾塊。還可以平均分給幾個學生,每人分到幾塊。通過這種強化訓練,能夠使得學生的直覺思維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正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