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廷
借助農業綜合開發 建設黑龍江果蔬第一區
王崇廷

大慶市大同區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是大慶市唯一的農業區,土壤沙化鹽堿化嚴重,農作物產量低、效益差,農業增效較慢。為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2005年以來,大同區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3460萬元,政府扶持資金4.6億元,帶動社會投資23億元,建成棚室8.4萬棟,主要種植果類、菜類、瓜類3大類280多個品種,2015年果蔬產量達到3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7億元。目前,大同區已發展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棚室果蔬生產基地。
積極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不斷創新棚室主體結構和建設模式,成功破解了傳統棚室果蔬集中生產、集中上市難題,拉長了果蔬生產周期,實現了棚室果蔬全年供應。
一是合理改進溫室設計。傳統溫室保溫性能差,人工加熱成本高,冬季果菜生產能力低。近年來,大同區利用國家、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在溫室結構改造上進行了大膽嘗試,成功示范推廣了兩種建設模式。第一,改進磚混溫室。結合北方溫度、風向和光照特點,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摸索實踐,對傳統的43型節能溫室在建設面積、坐落朝向、后墻體、棚蓋坡度、底部保溫等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設計,最終形成了吸熱能力強、阻冷性能高、保溫功能好的新型溫室,日可提高溫度8度左右,破解了北方溫室果菜生產難題,每棟溫室可增加收入1萬元。第二,建設半臥式土溫室。為鼓勵中等收入農民發展棚室產業,扶持建設投入成本低、保溫性好的半臥式土溫室,可保青提、桃等木質作物搶前生產和食用菌延后生產,真正實現了棚室產品疏旺補淡、四季生產。
二是創新建設超大棚室和連棟棚室。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機械化操作水平,將單體棚室串連建設,超大棚室每棟占地3畝,連棟棚室每棟占地30畝,將傳統農業生產變為機械化車間,整地覆膜等生產均可實現室內機械作業,同時又便于噴灌、微噴、滴灌等水利設施配套建設和管理,大大提高了棚室產出比。以種植板栗、柿子為例,與傳統棚室相比每畝可多栽植400株,增加效益4000元。
幾年來,大同區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破解了多項技術瓶頸,使棚室產業逐步向產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
一是工廠化育苗。隨著棚室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種苗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為實行工廠化育苗,我們申請實施了種苗繁育項目,投資500萬元建設了棚室育苗基地1.2萬平方米,年可繁育種苗2000萬株,既降低了育苗成本,又保證了種苗質量。
二是科學化選種。加強與省農科院、東北農大和八一農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設航天育種基地500畝,省級科技示范園區3處,試驗成功航天蔬菜、荷蘭彩椒、超大西瓜等高產品種42個,引進草莓、粘玉米、紫甘藍等錯季品種17個,重點培育了香瓜、無籽西瓜等本地特色品種35個,經過多年的比較種植和科學篩選,確定了適合我區種植的9大類280個果蔬品種,滿足了周邊消費者需求。
三是標準化生產。大力推進棚室標準化生產,促進棚室管理和產品質量提檔升級。不斷完善棚室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印發提子、香瓜、番茄和圓蔥等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20萬冊,重點推廣二氧化碳施肥、早熟除花序和四段式溫控等新技術,解決了提子、香瓜和番茄落果、裂果和畸形果等問題,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積極爭取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加強棚室產業配套建設,帶動一二三產業互動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是完善管理設施。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500萬元,建成全省首家物聯網科技示范園區,實現棚室智能化生產,生產者在家輕輕點擊鼠標或滑動手機屏幕,就能對棚室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水、肥、農藥等進行精準控制,既省時省工,又省水省肥,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有效提高了果蔬產量和質量。將物聯網與互聯網進行有機結合,消費者通過手機就能隨時關注棚室生產情況,提高了消費者對生產者的信任程度。
二是完善儲藏設施。爭取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280萬元,建設智能保鮮儲藏庫3000平方米,清洗包裝車間1000平方米,年可儲藏果蔬產品300萬公斤,延遲銷售2-3個月可增加銷售收入300多萬元。
三是完善加工設施。依托提子、航天蔬菜、香瓜等棚室資源,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百年家良食品有限公司建設了6萬噸提子果醋加工項目;紅蕾果蔬合作社建設了果蔬清洗包裝項目;夢之鄉葡萄酒莊建設了紅酒釀造項目,這些項目每年可帶動基地種植2萬畝,促農增收8000萬元。
四是完善檢測設施。為使大同果蔬得到更多消費者認可,我們投資350萬元,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1處、質量追溯檢測站14處,配備專職檢測人員5名,作物從坐果到成熟進行全程免費跟蹤檢測,對符合標準的產品粘貼質量追溯二維碼,切實提高了大同果蔬的安全性和知名度。
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為支撐,大力培育本土品牌,不斷拓展銷售空間,引導農民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再由“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形成了產銷對接、供需平衡的營銷鏈條。
一是建機制。全面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互聯網+基地+農戶”“經紀人+農戶”等模式,引導棚室大戶、村集體、經紀人等領辦棚室合作社30個,全區已有76%的棚室戶加入合作經營組織,從生產資料購置到標準化生產再到產品銷售,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抱團闖市場的發展格局。
二是育品牌。推動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重點扶持天暢禾公司、紅蕾合作社等龍頭企業生產有機果蔬,靠品質搶占市場,目前產品已成功打入大商集團新瑪特、慶客隆等大型超市。加大品牌包裝力度,推動大埠同經貿公司上市營銷,將提子、香瓜、草莓和航天蔬菜等優勢產品進行歐盟認證,統一使用“大埠同”品牌進行營銷策劃,靠品牌打開北京、上海等外埠市場,2015年該公司在新四板成功上市,實現銷售收入4000萬元。
三是拓市場。積極培育經紀人隊伍,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激勵他們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多年來,與大慶油田社區直銷店、哈爾濱哈達批發市場建立了長期的供銷關系,穩定了省內市場;針對南方盛夏果蔬市場空檔期,將番茄、香瓜和無籽西瓜等產品進行北菜南運,擴大了省外銷售比例,年可外銷果蔬10萬噸;積極融入“龍江絲路帶”建設,依托薩沙國際貿易公司擴大對俄出口份額,2015年出口果蔬7萬噸,全區棚室產品基本實現內銷、外銷和出口新的銷售格局。
(作者系大慶市大同區人民政府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