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俊++雷培森
[收稿日期] 2016-12-08
[作者簡介] 張學俊(1963-),
男,陜西合陽人,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教授,主要從事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雷培森(1962-),男,陜西合陽人,解放軍451醫院腫瘤血液科主任醫師,教授,蘭州軍區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摘 要] 一個人道德是否健康,不僅會對自身身心健康有較大影響,而且對他人及社會也有較大影響,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尤其如此。具體而言,黨員干部道德健康具有四重價值,即有益于官員個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升官員的道德人格,有助于官員的事業成功,有助于提高官員的幸福感。重視道德健康視域下的官德價值研究,不僅有助于社會風氣的改善,而且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價值。
[關鍵詞] 道德健康;身心健康;道德人格;官德;黨員干部;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D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1-0077-10
當今人們都重視身體健康, 但對精神健康卻不夠重視,尤其極少關注道德健康。無論從理論意義還是實踐價值來看,道德健康都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一個人道德是否健康,不僅會對自身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而且對他人及社會也有較大影響。對于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來說尤其如此。如果一個黨員干部在道德健康上有缺陷,那么不僅影響身心健康,而且影響黨性純潔,更談不上對黨忠誠、廉潔奉公、服務人民、盡職盡責、犧牲奉獻了。因此,把握道德健康的內涵及其衡量標準,理解道德健康對于黨員干部的重要價值,對于黨員干部提升道德修養、道德境界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實現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凈化,乃至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道德與道德健康的內涵及其衡量標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類對于健康的認識也愈來愈深刻、愈來愈全面、愈來愈科學。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盵1] 24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在健康的這一新概念中,軀體健康是生理維度,心理健康是心理維度,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則主要是倫理維度??梢哉f,將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范疇是有科學道理的,這就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會的統一體。因此,關于人的健康內涵的認識,不能只注重生理方面,還應注重心理方面;不僅應考慮到人的個體,同時也應考慮到人的群體(包括家庭和社會),涉及到人類生命活動的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基本領域。唯有如此,健康的概念和內涵才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學。
從道德的詞源意義看,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它在形、音、義三方面有著世界上其他文字所不具備的文化功能,并以獨特的形式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蘊、文化修養和歷史淵源。當人們了解了一個漢字的結構,對這個漢字所表達的意思也就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中國古代典籍里,“道”字,最初的涵義是道路。甲骨文的“道”字“從行從止”,用十字大路和一只腳來表示行走之路。金文的“道”字,演變為“從行從首”。這就是說,“道”在此時,已指那種直通大路,很遠之處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寬廣大路。因此,“道”的本義為大路,即“康莊大道”。后來,“道”被逐漸引申為方向、途徑;由循行、通達之義,又引申為“道理”,即支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法度、準則、原則、標準以及運行規律,故有“天道”“地道”“人道”之說。韓非子曰:“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物之所以成也。”(《韓非子·解老》)而“德”字,許慎《說文解字》中分析“德”字為形聲字:“德,升也,從彳,悳聲?!毙畏搬堋?,用來表示人的行為。聲符“悳”不僅僅表音,從其結構分析還蘊含有義?!皭湣鄙鲜且粋€變形的“直”字,在“十”和“一”中間豎著的“目”倒下來,變成了一個橫著的“四”,這是一個變形的“直”字,用來表示正直?!爸薄钡南旅媸莻€“心”字,用來表示思想?!靶摹奔印爸薄钡扔谛牡卣?。所以,從“德”字的結構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不僅僅表示看得見的行為正直,而且表音的符號中也潛藏著內在的心之正直。“德”字所表達的正是,正直的行為所體現的客觀方面的規矩(即后人所謂的“禮”)以及由正直的思想所體現的主觀方面的修身養性。這正是道德所必須具備的兩大要素[2] 。將“道”與“德”聯用始于春秋時期的管子,“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道德定于上,則百姓化于下矣”(《管子·君臣下》)。這就是說,只要統治者確定和奉行社會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那么老百姓就會接受教化。戰國時的荀子在《勸學》中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比绻磺卸寄馨础岸Y”的規定去做,就是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盁o乎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老子翼·卷七引》)意思是說,人們對“道”這一無往而不在的法則認識、修養之后,頗有所得,因而做起事來對人對己都合宜,問心無愧。道德聯系起來解釋就是認識“道”,內得于己,在內心有所得。由此可見, 道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社會行為規范,其二是個人品德操守。用現代語言表示,道德可以表述為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以善惡為標準,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道德討論涉及的絕不是普通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應當如何生活的大問題。就道德所關涉的范圍來看, 道德關涉人們立身處世、追尋美滿人生的行動,是塑造人格、升華人性、提升生活品質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標準?!暗赖滦纬捎谌祟惿鐣睿侨祟惥竦淖月桑{整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如同陽光、雨露、空氣,須臾不可缺少。道德要求適用于每個人,規范著每個人的人生,做人要從德開始,德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魂”[3]。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道德健康是指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規范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是否健康,一般基于以下標準:一是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在追求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人們的行為會不自覺地以滿足個人需求為出發點,但道德健康意味著不可損害他人的利益,即利己而不損人。二是具有辨別真假、善惡、美丑、榮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這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喪失了這方面的辨別能力,那么他必然會失去道德健康,甚至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危害。三是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思想及行為。社會道德規范不是單一的個別的要求,而是包括原則、準則、戒律、標準等多層次、多方面要求在內的規范體系,是特定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們共同組成規范之網,將人與人、人與社會聯系在一起,保證社會生活正常進行。四是履行對社會、對他人應盡的義務,不違背自己的良心,能為人類幸福作應有的貢獻。可以說,責任感、義務感、良心感是一個人道德健康的重要標志。道德健康既是人的健康所需,也是社會文明所需。擁有道德健康,擁有善良、愛心、自信,這些不管對個體本身還是對社會,都極為重要。因此,道德健康的提出是人類對健康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現代人必備的美好追求。幸福的人生同健康的道德密不可分,一個道德不健康的人,難以稱之為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
二、道德健康有益于官員個人身心健康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觀點認為,個體在生理、心理與外界社會三者之間如果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就意味著身心健康;如果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機體的平衡狀態失調,人就處于不適或疾病狀態。而造成這種平衡失調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外,還有社會因素和道德因素。當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言行對他人、對社會有利時,就會心地踏實、心境平和,產生一種愉悅感、價值感和崇高感,從而體驗到一種愉快(即道德愉快)。而精神的愉悅與道德的滿足感對于一個人來說,均有助于身心的安泰??茖W研究表明,道德愉悅能促進人體內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能力,增加機體的抗病力,促進人體健康。而且,道德愉悅同時還有減輕和消除精神痛苦的作用,并對人的行為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信心、勇敢、堅忍不拔和樂觀進取等優秀品質的堅實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健康是人類健康的重要內核。相反,那些有悖于道德準則的人,因其胡作非為必然會導致精神緊張、恐懼、內疚等不良心態,使人寢食不安,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痛苦就是道德痛苦。
巴西醫學家阿塞托·馬丁斯曾用10年時間對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種貪污、受賄罪的官員與同樣數目的廉潔官員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前者中因生病而死亡的占60%,后者僅占16%。由此得出結論:卷入腐敗行為的人,不僅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同時也摧殘自己的身心,容易患癌癥、心臟病、腦溢血、神經過敏癥、失眠等疾病,并認為腐敗行為是致人早逝的“催化劑”,而廉潔則使人長壽[4]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違法行為必然導致精神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負面心態,食不香、睡不安,嚴重的精神負擔會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干擾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最終在惡劣心境的重壓和各種身心疾病的折磨下誘發各種疾病。相反,道德高尚的人往往心地坦蕩、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樂善好施、心懷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種心態有利于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能夠正常而有規律地進行,能促進人體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諸如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個體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加這一個體肌體的抗病力,以至達到延年益壽。這不僅從實踐方面給古人所說的“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等說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同時說明,道德健康是一個人身心健康基礎上的升華,是健康的最高境界。總之,道德健康能夠保證和促進身心健康,是人類健康長壽的具有基礎性和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
三、道德健康有助于提升官員的道德人格
通常而言,“人格”是對人的內在精神修養的描述。倫理學意義上的道德人格是個人的做人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是人的主體性、目的性和社會性的集結,也可以說是個人資格、規格、品格的內在統一。道德人格中的“格”,是指對心理學中的處在“格”之中的人或者自然而然生成的人,以道德規范的標準來要求他們,道德高尚的人便在“格”之內。究其實質而言, 道德人格是作為具體個人人格的道德性規定,是由某個個體特定的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習慣的有機融合和統一。由此可知,一個成熟健全的黨員干部的道德人格,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意志自主性。意志獨立、自主是黨員干部健全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必要條件。二是自我統一性。自我統一性能保證黨員干部在復雜多變的從政環境中,在面對各種挑戰誘惑時,或充當的角色發生變化時,能夠始終保持道德行為的統一性和連貫性,而不至于出現雙重人格或人格分裂。三是主體完整性。黨員干部健全的道德人格從構成要素上來說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有機統一體,內容上具有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5]。具備這三個特征的人,尤其是黨員干部,就會具有很強的人格力量,就會產生很強的號召力、感染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共產黨員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是黨的形象代言人,理應在社會生活中時時、事事、處處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和引領他人。然而,反觀黨員干部道德建設的現狀,由于黨員隊伍結構的復雜化,以及影響黨員純潔性的外部因素的復雜化,導致目前黨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一些黨員干部的道德人格發生偏差,甚至由此引發嚴重的負面影響。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道德人格的“三失”:一是傳統人格的失效。不分良莠、不加取舍地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積極成分同消極成分一起反對、拋棄,使得某些黨員干部精神家園缺失、道德情感無所歸依。二是現實人格的失范。伴隨著我國社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及深化,相應的法律規范尚未完善,道德人格規范尚未定型,道德教育相對缺失,這些都使得部分黨員干部的價值標準發生混亂,行為選擇發生偏差。在社會上,經常聽到人們用“雙重人格”評價某些黨員領導干部,其主要表現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知行不一、事理不一;兩張面孔做人,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說一套、做一套;兩重標準處事,對下屬要求很嚴、標準很高,對自己很隨意、很任性,要求別人做的自己不做,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帶頭做。荀子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诓荒苎?,身能行之,國器也??谀苎灾?,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篇)所謂“國寶”“國器”“國用”“國妖”,就是按言與行是否一致分出的等次,最好的“國寶”是說到做到,最差的“國妖”是言行相悖。三是理想人格的失落。共產黨員應有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社會主義道德人格和無私奉獻、一心為公、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道德人格。然而,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被不少黨員干部奉為圭臬。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合格”與“人格”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沒有一個良好高尚的道德人格,注定難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更談不上是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而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必定是一個道德健康、人格健全和品德高尚的人。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從德、能、勤、績、廉五個維度明確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條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拔鍡l標準”明確了官員養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的原則性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以“五條標準”為鏡子、為標桿、為方向,做到“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努力使自己成為黨和人民信任滿意的好干部。
四、道德健康有助于官員的事業成功
古人云:“所營謂之事,事成謂之業?!本唧w而言,事業是一個人可以一輩子為之所奮斗的追求目標,是解決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是社會認可和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6] 329正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當代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本質,賦予了共產黨員強烈的使命感和崇高的事業心。每個黨員干部都是黨的事業的參與者、推動者,黨員干部只有主動地把自身融入到黨的事業發展之中,忠誠執行黨的使命和任務,為人民工作,才能有所作為,干出一番事業。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心者修行之根,未有根不直而枝葉榮茂者”[7] 289。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德性尤其是官德本身所固有的價值?!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立德)是前提、是基礎?!蹲髠鳌は骞哪辍芬粫幸灿醒裕骸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古人把“立德”擺在“三不朽”之首,把“立德”視為“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礎,深刻反映了道德對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影響。我們黨歷來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作為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德是才之“核”。也就是說,德是才的核心內容,而且德本身就是才,是作為人格力量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才干和能力。其次是因為德是才之“帥”。人才的素質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具體而言基本上是德與才兩個方面。其中德體現了個人服務社會的方向,才體現了個人服務社會的本領。德與才在人才素質結構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但又不是并列對等的,其中德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北宋司馬光有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盵8] 53現實生活中就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沒有德性的人,其知識越多、才能越大,對社會和人民的危險也越大;一個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難被社會所接納。智慧再高,無德就會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識再多,無德就會使知識無法發揮作用;能力再強,無德就會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禍國殃民。具體說,黨員干部掌握著一定職權,如果他們沒有高尚的品德,就很可能大才歪用,甚至損害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重才輕德,歷來是選人用人之大忌。德之不存,行之不遠;沒有“厚德”,何以“載物”。習近平總書記嚴肅地指出,黨員領導干部“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的失足有時比工作失誤殺傷力還要大”[9] 248。曾經的“英才”,南昌航空大學原黨委書記王國炎案發后在悔罪書中曾這樣寫道:“我將自己腐敗犯罪的慘痛代價歸納為‘十個一:政治上一擼到底,經濟上一窮二白,名譽上一文不值,地位上一落千丈,形象上一無是處,自由上一無所有,家庭上一塌糊涂,身體上一身病痛,良心上一生自責,總體上一敗涂地。”[10]這充分說明,道德上的缺陷足以使一個才華橫溢的黨員干部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因此,黨員干部只有具備高尚的品德,才有忠于事業、為民服務的恒久動力;只有具備出色的才干,才有勝任本職工作的專業能力;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才能把真才實學貢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所以說,道德健康有助于官員的事業成功,有助于官員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五、道德健康有助于提高官員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生的最終目的,追求幸福是人類所具有的權利,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所謂幸福感,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并由此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勢的心理狀態。幸福感是衡量一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大量研究證明,人的幸福感高低與否,不僅與個人的需要尤其是物質和情感需要及其滿足程度有關,而且與一個人是否感受到生活的意義相關。所謂“意義”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擁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當生命富有意義時,人的積極情感更豐富,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也就更高。因此,擁有意義不僅能讓人感到幸福,還有利于其幸福感的維持和增加 [11]。在積極心理學看來,道德健康的人往往會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表現為:對待過去主要是滿足、滿意、驕傲、安寧、成就感等積極體驗;對待現在主要是高興、幸福、安樂和身體愉悅等積極體驗;對待將來則主要是樂觀、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體驗。同時,道德健康的人具有更多美的人格特質,如仁愛、慈祥、慷慨、樂善好施、為人、助人、利人等。擁有道德健康的個體由此所產生的踏實、滿意、心安、喜悅、自尊、自豪甚至崇高感,以及行為之后從他人處所得到的感激、贊賞、崇拜等為個體提供穩定的內在動力,是個體產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同時,這種幸福感還會避免個體陷入“自我中心”,幫助其融入社會大家庭,從而體會到自己對他人與社會的重要價值和歷史意義,提升生命的意義感[12]。因此,心中有他人,是獲得幸福人生、快樂人生的秘訣,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注定是心靈的痛苦者,正如羅素所說:“一個人不快樂,是關心自己太多的緣故?!盵1] 115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奉獻,在于為人類謀福利。中國共產黨要求黨員干部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終身;應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克己奉公,為黨和國家事業多作貢獻;應嚴格執行黨的決定,服從組織分配,積極完成黨的任務;應在一切困難和危險面前挺身而出,英勇斗爭,不怕犧牲……所有這些表明,中國共產黨人是以人民的幸福為幸福,以為人民服務造福人民為幸福,以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而奉獻為幸福,以忠誠黨的事業、干干凈凈做事、勇于擔當責任、努力勤勉工作為幸福……對于黨員干部而言,這樣的人生才最具意義最有價值。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明白,“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任何沉重負擔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得到的將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億萬大眾,我們的事業雖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揮作用。當我們離開人世之后,面對我們的骨灰人們將灑下熱淚”[13] 459-46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共產主義事業,這是共產黨員可以一輩子為之奮斗的,終其一生堅持不懈去努力的偉大事業,“黨的好干部”孔繁森曾說過:“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孔繁森把真誠、善良、博愛的胸懷,投入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反觀那些蛻化、腐化變質的黨員干部,他們把幸福建立在金錢財富之上,看重位子、車子、票子、房子,以金錢財富的多寡來衡量幸福與否,違法亂紀,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貪圖享樂,最終墮落為人民的罪人,為人們所不齒。可以說,當官員的道德健康失去的時候,他們的幸福感也定然失去。
六、黨員干部道德健康有助于社會風氣的凈化
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不完全是個人行為,而是與黨的作風、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人們評判我們黨,往往是通過黨員的言行、作風及道德修養等方面進行的。如人們常說,‘這個人是個真正的共產黨員‘那個人根本不像個黨員,比普通百姓還不如,是從黨員的道德狀況中引發出的感性結論。黨員的道德修養好,就能給群眾作出示范,在群眾中就有威信,就有人格魅力;反之,則會損害黨的形象,影響黨的凝聚力、號召力”[14] 116。黨的作風如何,直接取決于黨內組織成員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習作風和生活作風。黨員干部的形象如何,不僅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而且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保ā墩撜Z·為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黨風是風向源,民風是風向標,黨風正則民風淳。要形成黨風和社會風氣的“良性疊加效應”,前提是實現優良的黨風。然而,一段時期以來,一些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思想腐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修身不嚴、用權不嚴、律己不嚴、謀事不實、創業不實、做人不實的問題,從而導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日趨盛行。對此,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一些問題還相當嚴重,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盵9] 44-46四風不糾,就可能亡黨亡國,因為“黨內存在的其他問題都與這‘四風有關,或者說是由這‘四風衍生出來的”[9] 47。“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這不良風氣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離開來,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15] 387。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聚焦作風建設,正風肅紀、正本清源,立根固本、固本培元,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四風”問題,并號召黨員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身體力行,逐條逐項、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由此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日漸形成,人民群眾對黨的滿意度已提高到91.5% [16]。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官德修養是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體現,也是影響社會風氣的主要因素,因此“以德治國”首先是“以德治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為官之本,為官先修德。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盵17] 258因此,道德健康對于黨員干部極為重要,這不僅僅關系一個人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關系整個社會風氣的凈化。如果每個黨員干部都能堅決反“四風”,堅決落實“八項規定”,都能以德為先,都能為黨的事業無私奉獻,那么社會風氣必將變得日益清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張學俊.心理與心理健康[M].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振華.“德”字與德文化之淵源[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3]高長清.夯實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根基[N]. 解放軍報,2009-05-04,(3).
[4]張學俊,王少林.道德健康: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6,(2).
[5]胡 濤.毛澤東黨員干部道德人格思想及其啟示[J]. 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5,(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洪應明著.白話菜根譚譯注與詮釋[M]古秋,注釋.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
[8]于憬之.人品與官品[M].東方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10]李 偉.一個用權“任性”的高校一把手:南昌航空大學黨委原書記王國炎違紀違法案件剖析[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5-05-07.
[11]楊 慊.追求意義能帶來幸福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1-
21,(6).
[12]張學俊.積極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價值的重新回歸[J]. 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11,(4).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李君如.論新時期共產黨員的修養[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
[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中紀委.人民群眾對黨的滿意度已提高到91.5%[N].京華時報,2016-01-15.
[17]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