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涉及學生還是涉及教師的決策上,亟待解決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即關于“立德”和“樹人”信息的聚合以及整理問題。
立德樹人,應該成為高校決策的最高準則,成為檢驗高校決策合理與否的基本依據。而且,正確決策還需要有效的實施,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最高準則貫穿于高校決策及決策實施的全過程。
問青松:《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決策的最高準則》
堅持優質教育總量發展,就是要向全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
孟立軍:《從學校端推進我國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只有做到應急管理與長效機制有機結合,才能實現防災減災的常態化與高效化。
高中華:《天災考驗制度:1931年長江流域水災啟示錄》
制度創新是我們黨在解決中國具體實際問題、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積極經驗。
制度創新作為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過去、現在和將來對中國的創新發展、全面進步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是中國取得一切成績的法寶。
堅持創新發展,制度是不能缺失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創新發展尤其需要制度保證,以制度創新托起中國的創新發展。
朱小娟:《創新發展:關鍵在于制度創新》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不能以全能型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不是包攬一切地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而是應加強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建設法治型政府,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的各項工作都要有法可依,讓政府行為受到法制約束,才能充分發揮其市場監管、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四大職能。
劉岳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之對策研究》
決策就是責任,失誤就要擔責;不愿擔責,不敢擔當,就不配當領導、作決策。
作為領導干部,必須善于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歷練中增強掌控全局的能力和洞察未來的遠見,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商”。
王玉堂:《決策:領導工作的起點》
1980年準則作為一部僅次于黨章權威的黨內重要法規,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并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胡耀邦認為,真理標準問題和正常的政治生活問題關系很密切。前者是思想路線問題,強調的是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鐘德濤:《胡耀邦在〈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制定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對處于微文化時代的大學生開展有效的法治教育,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充分借助新媒體形式。
石裕東 李玢玢:《微文化時代大學生法治意識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從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功用來看,中國化是和中國民族文化結合,時代化是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結合,大眾化是和人民群眾的實踐結合,這些結合都需要理論研究隊伍做出努力。
堅持情感認同與理性認知相結合,通過人格力量、環境氛圍等方式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影響和熏陶。
曹彥兵:《黨的理論武裝常態化機制研究》
中國共產黨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彰顯黨應有的責任和能力,其關鍵在于加強黨的建設。
創新需要在黨借鑒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協調需要在黨總攬全局的基礎上發展;綠色需要在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基礎上發展;開放需要在黨的全球視野下發展;共享需要在黨的民本思想下發展,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實現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陳 婷:《試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視域下的黨的建設》
中國國際傳播要想在國際輿論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突出和強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只有我們積極主動地開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才能夠糾正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歪曲報道,讓世人逐步了解中國的真實面貌。
吳海燕:《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必然性》
要想實現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妥善解決好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問題。
苗紀良:《以需求為本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通約規律表明,先有世界一流學科,再有世界一流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學科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雙一流”建設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學生為本,不僅要關愛學生,還要敬畏學生,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高尚目標。
在“雙一流”建設道路上,現實不可能打敗有理想的人,只有那些思想不解放、觀念不更新的人才會被打敗,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中國大學才有可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馮用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若干基本問題研究(下)》
減負”目標的確定關系著政策制定的走向,而“減負”的執行關系著政策的落實,教材“減負”的目標和執行都是為了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
盧世林 李曙林:《中小學“減負”的悖論與教材改革》
從交易成本節約意義上把握高等教育收費的本質規定,關鍵在于把高等教育收費視為一種趨于導致高等教育服務交易成本節約的制度安排。
張云霞:《高等教育收費之本質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
彭莉萍:《關于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利問題的調研》
在新公共服務理論看來,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社會治理主體,而是社會治理活動的重要參與者。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轉變不僅僅是概念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社會治理理念的轉變。
重新將公平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對于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
張利濤 蘇雪芹:《繼承與超越: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
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投入,要實行項目預算和績效管理,確保專項文化項目投入專款專用,并發揮最大效益。
任秀霞 吳 明 洪威雷:《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機制建設研究》
要使反腐敗長期堅持下去取得成功,還得制度先行,即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
高琳琳:《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關于反腐敗的思考》
互聯網+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訓練和實踐計劃,更為拓展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基礎。
沈 凌:《高等學校實施“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
(以上“決策語錄”為本刊2016年第12期相關文章觀點)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