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華
目前,河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進入了“三一二”模式,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發展經濟的主力軍,對國內生產總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工業發展基礎差,城市化水平低,各地市經濟基礎和自然資源稟賦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本文對河南省18個地級市進行綜合發展水平研究,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一、河南省區域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現狀
目前,河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根據河南省2015統計年鑒數據,2014年河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961.67億元,是2013年的112.9%;在全國第三產業增長總值中所占比重為4.24%,第三產業人均增加值為13753.27元(2013年為12195.69元),比2013年提高了12.7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有449315個,占河南省總法人單位的60.05%。
由于產業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加深,河南省第三產業的布局也由原來的分散形式逐漸向聚集形式轉變,目前處于集聚和分散并存狀態。近年來,河南省已有不少地市建立了產業集聚區,由于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河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與我國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加快河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河南省產業的結構升級,增強河南省的綜合經濟實力。
二、河南省區域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體系構建
根據河南省第三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影響因素分析,結合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以及前人的研究經驗,本研究選取以下十五項指標:GDP(U1)、人均 GDP(U2)、第二產業占 GDP 比重(U3)、第三產業增加值(U4)、第三產業就業人數(U5)、第三產業企業數量(U6)、第三產業貢獻率(U7)、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U8)、第三產業相對生產率(U9)、居民消費水平(U10)、城市化水平(U11)、科技經費占 GDP 比重(U12)、政府財政支出(U13)、服務密度(U14)、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U15)。
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2015),對所選具有代表性指標進行數據收集,運用spss20.0軟件對河南省18地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進行因子分析。通過KMO和Bartlett 檢驗得:KMO檢驗值為0.729,自由度為105;Bartlett球形度檢驗顯著性p=0(﹤1 ),拒絕原假設,接受零檢驗。說明選取的指標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從解釋總方差的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得:前三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而且這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8.994%,說明所有原始變量數據的變化基本可以由前面三個主成分的數值變化代表。因此,提取前三個因子,前三個主成分的特征值為7.260,3.928和1.410;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8.403%,31.189%和9.403%,方差貢獻率代表了主成分對原始指標信息的解釋能力,即第一主成分的解釋能力為48.403%,第二主成分的解釋能力為31.189%,第三主成分的解釋能力為9.403%;累計方差貢獻率為48.403%,79.591%和88.994%。
通過spss軟件計算所選指標體系的公因子方差、碎石圖以及成分矩陣和成份得分系數矩陣,根據該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寫出因子得分表達式如下:
式中, 表示指標原始數據 經過標準化處理后所得數據, 表達式為: ,其中, 和 分別表示變量的標準差和均值。
在確定各個主成分的權重時,為了避免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本論文將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三個主成分總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對個主成分進行加權求和,得出河南省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E。第一主成分的權重為:54.34%=48.403/88.994*100;第二主成分權重為:35.06%=31.189/88.994*100%;第三主成分權重為:10.60%=9.903/88. 994*100%。因此,河南省18地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得分表達式為: ,可計算得分情況。
第一個因子的得分反映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其得分越高,說明第三產業發展規模越大。其中,只有鄭州、洛陽、新鄉、許昌、南陽等5個地市的得分為正值,說明這5個地市的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模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其余得分為負值的地市其第三產業發展規模小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第二個因子得分反映第三產業的生產效率水平,其得分越高,說明第三產業的生產效率越高,其中,有鄭州、洛陽、鶴壁、焦作、許昌、漯河、三門峽、濟源等8個地市的得分大于零,處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其余地市第三產業的生產效率水平較低。
第三個因子得分反應第三產業的科技及環境投資狀況,其得分越高,說明第三產業的投資狀況越好。其中,有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新鄉、濮陽、許昌、南陽、濟源等地市的得分大于零,其余地市得分均為負值,說明這9個地市的第三產業科技及環境投資狀況相對較好。
由各地市三個因子的得分可得,看某一方面,河南省18地市大三產業發展相差并不是很大,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的地級市數量和達不到平均水平的地級市基本持平。從綜合得分可以計算得,在河南省18個地市中,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和駐馬店等10個地市的綜合得分大于零,說明這10個地市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超過了河南省第三產業的平均發展水平,而其余8個地市的綜合得分均小于零,說明他們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低于河南省第三產業的平均發展水平。
三、關于河南省區域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1.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河南省產業結構層次。為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河南省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產業結構的整體層次。為此,應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科研、生產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河南省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競爭力上都不具有優勢,因此,相關部門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激活高新技術開發區,提高其競爭力。加大對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資金投入,鼓勵企業提高研發費用和自主研發能力;充分利用全省的科研能力,并與省外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利用其科研實力進行技術攻關;與發達國家進行合作,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和資金。河南省應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契機,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依托,不斷吸引高新技術企業集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結構的層次。
2.引導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業結構體現著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增強,而勞動力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使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增加,這樣又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又是農業大省,農業生產部門的就業人數很多。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就會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特別是在經濟落后地區。如果這些勞動者在當地不能找到其他的就業崗位,就有可能導致勞動力的外流。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剩余勞動力往第三產業部門轉移。
3.突出發展重點行業。根據目前河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想要將其所有行業同時提高到較高水平具有較大難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根據現有的資源優勢,確定部分行業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以實現重點行業的發展來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結合河南省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和實際發展情況,可以將物流業、旅游業、房地產業作為發展對象。
4.促進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地區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地區資源在各部門之間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強弱。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會促進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因此,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應該注重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協同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一方面,要加強第一產業發展的現代化和機械化,通過技術創新發展高產量、高效益和高品質的第一產業;另一方面,要加強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的聯動效應,通過第二產業的發展來帶動和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