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白
初見林炳輝先生,是在一次茶會上。那天,陽光正好,讓略帶寒意的冬天顯得格外熱鬧。在人來人往間,有位先生身著白衣,圍素色圍巾,盤腿坐在榻榻米之上,神情自若。間或有人上前打招呼,他探身報以溫柔微笑。心里想,這位應該就是這次茶會的主講人林炳輝先生吧。在茶道界,他沒有一個多余動作的泡茶方式早已深入許多茶人的心;而在飲食界,他打造并主理的食養山房,更是聲名遠播,成為許多人到中國臺灣旅游的必去之地。而他卻四季如一,著麻衣,禮佛、學禪,不管外界多喧囂,內心自在篤定。
一步一景
在中國臺灣有這樣一句話:雅,不過林炳輝。
大約10年前,林炳輝來到如今食養山房所在的這片山林,覺得周圍的自然條件實在是太好了,山林、樹木,還有溪流,他當即就決定留在這邊。“大約在清末年間,這里就大規模種植包種茶,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也是因為種茶搬遷到此。”所以,從五號茶室的打造上還能看到林炳輝對這塊土地10年前的認識。他充分利用種茶人留下的石頭房子將五號茶室自然隱在山水之間,讓它像是自然生長在天地間。“建筑要跟過去的歲月,之前使用人的思想結合,才不會太銳利,也更有意思。如果全部推翻重建,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而要把它修得安靜,能讓人一看就有歲月沉淀的表情,就更難。但如果順著舊建筑的風格,一旦思想開始張揚,也會順著建筑的氣質有所收斂。”林炳輝說話語調緩慢,有種讓人不由自主斂神靜氣的魔力。
與五號茶室相鄰的六號茶室,風格雖與五號茶室不同,但氣質卻一脈相承,林炳輝笑說:“這是源于不經意的不小心。”
最初,林炳輝選擇用黑鐵打造茶室,想在這山林間有另一種氣質的建筑出現。材料買好,設計稿畫好,偏偏在員工休息的那天下了一場雨。那么巧,材料全都沒有遮擋,黑鐵很快就長出了銹跡。把材料全部換掉,林炳輝覺得可惜,但如果按計劃安裝,建筑的表情又全變了樣。“一位朋友解了圍,他用特殊的方法處理了這些的銹鐵。”完工后,林炳輝發現之前為茶室考慮的布置、思想,好像沒有辦法融合。于是,很長時間六號茶室就杵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林炳輝想,這里有玻璃、銹鐵、榻榻米,他參考著這3個元素,不斷地調整、尋找,終于在銹鐵的茶桌上,把矽酸鈣板這一建筑材料應用到茶席的制作上。“一開始也覺得用矽酸鈣板這樣的材質做茶席有些不可思議,但現在來看,銹鐵的桌子、墻壁的顏色和空間的留白,都非常簡約樸素,有很濃的禪意同時也充滿了力量,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思考。”林炳輝認為,建筑就像是帶著磁力,包容了設計師、建造者的生活態度,對文學、藝術的理解,這樣的空間才會靈動有生命力,否則就只是一棟建筑而已。
如今,食養山房這間來中國臺灣一定要去、但去了又不一定有位置的店,提前一個月預訂也不見得能如愿。有食客在感受過食養山房后贊嘆:仙境,也不過如此。但想要體驗這般仙境,并不容易。得先到新北市,再盤旋經過一片山林,山房就隱匿此間。脫鞋入內,屋里燈光略暗,抬眼望去,看不清走廊盡頭。一路走去,每盞燈、每件茶具、每支花……看似隨意地被安放在恰到好處的位置,仿佛在講著一個又一個故事,關于佛,關于禪。
以食養情
身處食養山房,時常會有室外在下雨或是剛剛雨過的錯覺,空氣里透著濕潤。室內許多落地玻璃和大開窗,白天可以欣賞山中風景,入夜后室外一片漆黑。在盛夏,螢火蟲間或在草叢中飛舞,很是夢幻。而在冬季,手邊的熱湯則是引領身體感受美好的途徑之一。
入座后,菜品按照順序一道道呈現,山房的工作人員會仔細告訴客人品嘗的順序,連起來就是一首愉悅身心的“歌曲”。所有菜品都是林炳輝自創,他懶得照著菜譜做菜,所以就著手邊的食材隨意搭配,沒有規則,反而少了限制。“在中國臺灣,餐廳不好做。廚師做到一定知名度,就會被挖走或自己當老板。所以,一開始我就把這里當作一個實驗,用美學思想設計菜品。”就連一道簡單的燙青菜,林炳輝都會考慮色彩的飽和度。他也去歐洲旅行,去日本考察,吃米其林,吃懷石,但回到臺灣就自創菜品。“堅持用環保、自然、有機、生態作為基礎,用味覺和視覺來做菜。食養是新的概念,所以菜品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林炳輝的食養山房,沒有菜單,只提供套餐,內容還會隨著時節變化調整。所以,預約而來的客人,在菜上桌以前,也不知道自己將吃到什么。“有人說這樣做很聰明,其實是我們沒有能力給客人點餐。預約制讓我清楚知道今天來的客人的數量,我就做多少東西,省了很多麻煩。喜歡的客人會再來,不喜歡的客人可以選擇其他家,但這里的風格不會變。”林炳輝一直不愿意用商業的態度來經營食養山房,所以有人問,這里可以容納100人、200人,為什么只接待30人?因為不是所有的客人都需要,真正喜歡的人不怕麻煩也不怕等待。
“20年前的臺北,人們對吃也還沒有進化到現在的要求,流行去山上吃飯,我們叫做土雞菜。但上山以后人們就唱歌、喝酒,用很直接的方式疏解生活里的壓力。吃得好的表達就是肉多一點、海鮮多一點。我想應該可以更好。”這里已經是食養山房的第3個地址,那些幾年前積累下來的食客,現在也還來。
林炳輝一直認為食養山房不是一間專業餐廳,它只是容納了生活的美,用心靈體驗的舒適空間。在這里,食物的感受是跟隨視覺進行調整的。山房的工作人員,林炳輝花時間像教授弟子一樣,淡化他們在餐飲行業過去的一些習慣。大家每天一起學習泡茶、打坐、看書……在這里工作,也是一種修行。
隨波而動
林炳輝說他這一生,幾乎都是在被動選擇,但結果卻出人意料的好。沒有不舍與放棄,也沒有掙扎和反復,從設計師林炳輝到食養山房主人林炳輝,整個變化的過程,人仿佛被推著前進。
十幾歲的林炳輝以流浪的心情從老家宜蘭來到臺北,做建筑設計。公司不大,但也需要在工地忙碌,一邊努力在大都市站穩腳跟,一邊掙錢償還老家的債務。臺北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讓他覺得喘不過氣。
那時,林炳輝結識了一位攝影師,常常去拍攝空間喝茶聊天。在來往中,林炳輝開始對茶產生了興趣:“他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另一種生活。”生意沒有預期的順利,公司不得不結束經營。偶然間,林炳輝來到新店山里,租住了一間鐵皮屋:“人住了下來,有工作上的事情就接下來,在這里畫畫。朋友來探望,泡茶招待。”山里安靜,林炳輝樂于過這樣的生活。
但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相識,都是一種因緣際會。
在新店雙峰國小任職的朋友某天突然向林炳輝提議,學校20多位教職人員聚餐,想請他做一餐飯。林炳輝想,自己從沒認真研究過廚藝,平時做飯只是隨性招待,對于邀約很猶豫。但是朋友鼓勵說:“就用你的方式做嘛。”于是,林炳輝就把20多位老師當作是招待朋友那樣想著,完成了這次邀約。沒想到結果出乎意料的好,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朋友請他做飯,也專程來吃他做的飯。原來的鐵皮屋,慢慢加蓋了茅草,室內也添置了榻榻米。喜歡茶的朋友,為屋子提供了茶具,林炳輝也到處收了些喜歡的木制桌椅、花器、陶器、字畫……原本單調的屋子,成了很有味道的飲食空間。
這應該算是食養山房最初的模樣。
當時,所有事情都是林炳輝一個人完成。一大早打掃房間,上街買菜,備菜、煮菜,客人來了還要勞煩他們自己端菜,客人走后,又是他一個人慢慢收拾。不知不覺,一做就是幾年。“前幾年,完全沒有盈利。只是覺得這是自己喜歡的事,雖然辛苦還是堅持。”一堅持就又是好幾年。
林炳輝從沒想過用商業的方式運營自己的空間,而是一直用心做文化,“當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商業也就隨之而來。”林炳輝并不排斥商業,但也不刻意擴張。從新店、陽明山到現在的新北,林炳輝和他的食養山房越來越成熟。現在,許多具體事情已經不用他親自管理了,他的主要工作是保持山房里的“茶氣”和“禪意”。
山房周圍這一大片地,林炳輝卻只用了其中一小塊。其他的,任其留白。如今,學習是他每天生活的重點,學佛、學茶,身體力行的打坐、修禪、凈心。“只有周身安定,才能開啟智慧。而這種智慧又會被我用到空間的打造上,做其他很多事情。”一個人,面對整片山林,會寂寞嗎?“怎么會,我根本沒有時間寂寞。”林炳輝如是說。
《中華手工》×林炳輝
對林炳輝先生敬仰已久,此次林先生應重慶仟茶院的邀請帶著他的茶道美學精神前來分享,有幸在現場與他對話,感受他的個人魅力。
Q:重慶這座城市給您留下怎樣的印象?
A:重慶給人的感覺很溫暖哦,跟臺灣很像,我對重慶也特別有感情。路過沙坪壩,會想起瓊瑤的《三朵花》,而且重慶人講話抑揚頓挫,聽著很舒服,感覺特別親切。
Q:如果想要習茶,應該怎樣開始?
A:首先每天要喝茶,一個人也要喝。從生活中開始,在家里做一個茶席,請家人喝,拉近與家人的距離。慢慢地,邀請茶友前來切磋,把對茶的生活情態從室內延續到室外。
Q:品茶有固定的儀式或規矩嗎?
A:喝茶并不是嚴肅的事,放松才有意思。感覺好的地方,就可以擺茶席。人在不同的年紀,茶席擺放不同是正常的。年輕人的茶席能反應出熱情;年長者的茶席更注重實用。但沒有固定的規矩,也沒有固定的地方,能與朋友喝茶聊天的地方,都是茶室。
Q:食養山房讓大家向往,請跟大家談談空間美學打造的心得。
A:空間美學其實是情緒的體現,而情緒又是人們看到事物之后產生的觀感,是沉淀內心,收斂肢體,讓口腔跟味覺、聽覺自然形成的畫面。
Q:您現在的生活狀態可以分享下嗎?
A:生活不是抵抗“忙”,也不局限在“慢”。如果匆忙的你在做有意義的事,那它也是美的。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千篇一律,需要去經歷,才能分辨個中滋味。就像神農嘗百草,各有一味才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