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

人生四大喜中,“洞房花燭夜”無疑是最大的一件喜事。而親朋“洞房花燭”,你就必須隨喜隨禮了。
參加婚禮送什么?隨份子封個紅包唄,簡單又實惠。在古時候,去參加婚禮,可能抱一捆柴,可能不必送禮……
捧柴加薪賀新婚
參加婚禮要隨喜隨禮,得從婚禮的起源說起。
“婚”字中有個“昏”字,這個“昏”不是昏頭而是黃昏。上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婦女屬陰,婚禮在天地陰陽交接的黃昏時分舉辦為宜,是為“婚姻”。
黃昏才辦婚禮,可古時候一沒電二沒氣,總不能黑咕隆咚地舉辦吧。于是參加婚禮的客人,紛紛抱一捆柴火為禮。如此主家就可以在院子里點起篝火,以供照明。因為柴火是在庭院里點的,也叫“庭燎”。據說這種結婚儀式是從上古祭祀中演變而來,柴火燃燒煙霧繚繞,給人一種莊重且神秘的氛圍。
不過,送禮的柴火是很有講究的,并不是什么樹枝都可以,必須是黃荊條子。為什么呢,因為這種植物枝繁葉茂,有祝愿新婚夫妻生活欣欣向榮的意思。且黃荊條子最熬火,十分經得起燃燒。因為婚禮儀式的時間頗長,差不多到半夜,普通的樹枝很快就燃燒殆盡,當然得選最經燒的。
有趣的是迎親過程,新郎“執燭前馬”前來,“執燭”即拿著火把。這個火把是從庭燎中演變而來。《詩經》云:“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黃昏時舉著火把,天上的星星點點,新郎官馬上就要到來。所以古時候結婚也叫“束薪”。
到了先秦時期,結婚不提倡隨禮。《禮記·郊特牲》曰:“昏禮不賀,人之序也。”說結婚是人生自然傳續過程,不用送禮。而且,還不能奏樂。《禮記·曾子問》中有一段孔子與曾子的對話,孔子談到當時的婚俗時說,嫁閨女的人家“三夜不息燭”,娶媳婦的人家“三日不舉樂”。因為前者思念骨肉,后者感懷人生,婚禮不必熱鬧。
湊份子的由來
秦漢時期,“昏禮不賀”“昏禮不奏樂”的習俗被打破。而后婚禮越發講究、奢侈,為日后結婚需要湊份子打下了基礎。
嚴格意義上的湊份子,是從明朝中葉開始的。據說,起源于朱元璋。
貧苦出身的朱元璋,有一個十分“烏托邦”的夢想。這個世界“風俗淳厚,民相親睦。貧窮患難,親戚相救。婚姻死喪,鄰保相助(見《明史》)。”大概是基于老朱鄉村生活的美好記憶,制定了這么一個“鄉飲酒禮”的鄉約制度。每年春秋,各地鄉村要以每100戶人家為單位,聚在一起,開會飲酒,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率眾鄉民宣讀誓詞:“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禮法……其婚姻喪葬有乏,隨力相助。”“所用酒肴,于一百家內供辦,毋致奢靡。”以此培養民眾的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
由此看來,“份子錢”的起源和農耕文化密切相關。農耕時代,結婚是大事,憑借一人之力或者一家之力難以辦好。不如湊份子,每戶人家出點錢,幫助人家渡過難關。日后,自家有紅白喜事,人家才會為你湊份子。
可見,如今流行的眾籌,就是過去的湊份子。
明末清初,湊份子就很常見了。《儒林外史》中通篇眼花繚亂的“湊份子”“派份子”“出份子”。第27回道:“歸姑爺也來行人情,出份子”。《牡丹亭》第33出:“便是杜老爺去后,謊了一府州縣士民人等許多份子,起了個生祠。”
到了清朝,送份子錢更是上流社會辦婚禮必不可少的項目。尤其是滿族人,為了體現身份更講究送份子錢的禮節。老舍小說《正紅旗下》記載:“這些婚喪大典既是那么重要,親友家辦事而我們缺禮,便是大逆不道。”書中母親為了湊份子錢發愁作難,如果一個月里發生幾件紅白事,家里財政就要赤字。可也不能為了減少赤字而不送禮,否則就沒臉活下去了。
原本是互助共濟的湊份子,卻成了普通人家的緊箍咒。“發明”份子錢的朱元璋估計得大跌眼鏡了。
為新家添磚加瓦
民國時期,朋友婚禮,大都送實物,圍巾、折扇、書籍、茶葉等,更有條件艱苦的地方,還送小白菜、黃豆、豆腐等吃食。
民國時候才大婚的末代皇帝溥儀,收到各種貴重賀禮,均不以為意。倒是他堂弟送的一輛自行車,引起了溥儀的極大興趣。很快學會后,便開始騎車在宮中游蕩,還被宮里的老古董議論壞了規矩。
當年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中山公園的水榭結婚,沒有儀式。婚房中更是沒有陳設,四壁空空,只有兩張床上各罩一套百子圖的錦緞罩單,有點辦喜事的氣氛。這錦緞,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送的。
不過文人墨客賀禮,總歸要風雅、浪漫一些。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時,胡適西裝革履地來喝喜酒,就帶了自己的畫做賀禮。畫的是一把茶壺和一只茶杯,私以為有幾分嘲弄徐志摩的意思,順便警告陸小曼,你這個夫婿可是個花心人啊!
新中國成立后,結婚大多送一些實用器。什么暖水壺、搪瓷盆、碗盤、棉被之類,主要在于實用。那時條件艱苦,新婚夫妻大多一窮二白,送點家居實用品,算是為新家庭添磚加瓦了。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時期的婚禮,很流行送《毛主席語錄》,沒錢的年輕人只需要慷概激昂地念一段語錄上的話語,便是最好的祝福。
直到改革開放后,份子錢卷土重來。
嚴格來說,集體送錢時攤派的錢,才叫“份子錢”。不過,現在只要是送現金都叫“湊份子”。份子不局限于婚禮,做壽、滿月、動土都可以湊份子,但以婚事最盛。湊份子有一套學問:禮金最好是雙數,畢竟好事成雙;禮金得封紅包里,寫上祝福和名字,方便主家統計;量力而行,祝福到了即可。
不過現在湊份子愈演愈烈,從過去的50元、100元,到200元起步上不封頂,頗有成為“人情債”的架勢,以至于結婚請柬變成“紅色炸彈”。都說禮輕情意重,不禁有些神往上古時抱著柴火去婚禮的情景,既熱情,又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