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楓鋒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現代人們對生活高品質的追求也日益凸顯。許多人開始向往美麗的大自然,向往相對平淡的生活。而禪意園林所推崇的正是一種簡樸、回歸自然的原本生活方式。用禪宗思想指導風景園林設計,使設計中多幾份純真與樸實,少一些構成主義的矯揉造作,景觀環境也會變得更有靈氣。尊重傳統、立足本土和接納現代是中國特色園林景觀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探討分析了在景觀設計中禪意園林的傳承以及重要運用價值。為今后大力弘揚發展禪意園林文化做出理論性的總結。
【關鍵詞】:景觀設計;禪意園林;傳承;生態運用價值
1、禪意園林的概念
身為一種在自然環境中從事創制的藝術, 園林充足地表現出了人為與自然的聯系,也顯示出如今的人們的審美意趣。中國古典園林其自身于自然就十分的親密,這同中國一向的傳統文化思想亦有相關。禪宗思想對其所形成的感染,就某種水平上來說,越發加重了對自然的探求。禪家原就無邪爛漫,不但可以耐住孤寂又能夠習慣嘈雜,留下了許多承先啟后的典范詞句,它精妙的辯證思想很好地推進了中國藝術創作,無論是文學詩歌、美術繪畫還是庭園建筑、雕塑美工都獨樹一幟,騷人墨客更是對禪的品格心向往之。禪宗思想號召經過個體的直觀經歷和深思苦想這樣的思維方法,在感覺中探求領悟,通過悟境而抵達魂靈和精神上的超越和解放。禪意空間承襲禪宗思想的中心內在,是一種超世絕倫、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景觀境況場合,號召的是一種康健、自然、質樸的設計理念,它擁有強勁的活力磁場。這本質上便是一種空間境界的營建,“意境”這個詞語向來就是一個被延展的觀念,較為臆造、虛無而無法猜測??臻g本身便是一種從人的生存本能去思考實際應用的空間,而伴隨著咱們人類社會的推進和發展,空間逐漸演化成為了一種以形式組成、視覺定律、當今科技與文化生活為依靠的功能場所,現如今,空間愈加趨于一種多元化綜合環境的人性化場所。而禪宗思想在實際空間中的滲出為人們展示了一種最基本和原生態的世界,它提供給人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禪意空間。本質上,禪意空間就是具有豐富禪宗境界的空間境況,其空間境界中蘊藏著濃郁的禪宗風韻。它強調的是一種心靈的領悟和魂靈的認知,同時使我們感悟到一種實在的存留和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心緒。
2、禪意園林在景觀設計的傳承和體現
中國古典園林起源于奴隸社會后期的殷末周初,隨著中國古代向農耕社會的轉變、發展和對大自然的敬畏,古代中國的園林隨著人類智慧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有了雛形,并逐漸發展成了中國古典園林。中國人對于園林景觀設計的審美也是從農作物開始。比如古代的中國百姓在住宅的周圍開辟園圃,除了種植必需的糧食以外,還會種植兼具觀賞職能的中國傳統的中藥植物,比如養肝清心的菊花、止瀉溫胃的丁香和散熱提神的薄荷等。這些植物不僅本身可以為人所食用、藥用,本身還使得園圃更加美觀,而這使得人們對于花草樹木的看法轉變,逐漸用于觀賞的植物也更多。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由于各種思想的碰撞而開始初顯光彩。中國自古以來是農耕社會,中國人對于自然的事物飽含敬畏和崇拜之心,受到同樣注重自然的禪宗思想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景觀就此轉變,園林景觀不再具有經濟職能,而是作為人們本身精神享受的載體而發展。在前文也所提,中國的北魏時期,寺廟也開始園林化,一起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而變化。
中國古典園林全盛時期也在古代中國的全盛期——唐朝。唐代的禪宗文化由于其文化特性開始一枝獨秀,對當時的各項文學藝術都有極深的影響,甚至還有“學詩渾如學參禪”一說,可見禪文化對中國古典文化影響之深。中國古代的寺廟在此時也已經普遍園林化,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與禪學文化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是禪學文化定義了中國古典園林景觀設計的一個方向。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大多數清朝皇家園林景觀設計就滲透了禪學思想。比如避暑山莊的“千尺雪”景點,該景點取景于“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九景” 蘇州寒山范氏山園千尺雪瀑布,該景在《御制詩》中有詩歌記載,以“色空一如”、“法我兩凈”的禪觀為基本特征。由于不同的感官角度都會影響人對環境的認知方式,以及環境對人的心理及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在“千尺雪”旁還設立了玉琴軒來聽瀑布的“音”,即將禪學建筑和自然植被景觀巧妙結合,再與自然本身的各種意象作呼應,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動覺、溫度和氣流多方面的構造出一個基本的禪意園林,即上文所提到的“在一方園林之中,精煉地表現出多樣豐富的大自然景觀”。這使“千尺雪”在呼應了“五蘊皆空”的禪宗思想的同時,在觀賞角度也有了更高的藝術觀賞性。我國的古典園林景觀中表達出的禪意美學使人在自然中放松,也使人更加靠近自然,了解自然,主動地去了解自然禪學中的美妙。我國古典園林將以眼見為實的萬物提煉出需要禪思才能得到的哲學意義,精煉地在園林景觀中概括所見的自然萬物,而這樣傳統的虛實結合的手法,體現了獨特的佛家禪修文化。
3、禪意園林的生態運用價值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不僅僅是介入對方,關鍵要實現這一目標,是內心去感受的境界,這是因為心生萬物,可以是整個宇宙。禪的理念,具備獨有的奇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現代藝術的設計顯示了獨特的精神和靜態清幽,這是由于禪宗哲學,禪文化的理念設計,描繪了一個安靜空靈的意境,處處呈現出自然的冷清,藝術家想感受禪的虛空與寂寞,只有身與心的結合才能體會的到。
當人們生活在如當代城市化的這般情緒嚴重壓迫的空間之下,都需要探求一個可以靜思冥想和精力開釋的環境。禪,它闡釋的是人與天然之間、自然界各物種之間的協調,這與自然美學的核心是同樣的。我們可以從禪境景觀中體會到清晰的禪宗的“空靈”含意。身在其中的人們內心體會了從物質到精神,再從精神回歸至自然的歷程,形成了不一樣的知感細節,擁有美學上的重大意義。景觀的最高尋求即是抵達“禪境”的境地,但是禪學文化理念極致施展的最高層面是天然。人與自然的美麗景致不分彼此的糅合、融會。在這充滿禪意的環境景象中,使人悟出生命的真義與義理,享受著親切的自然、物我相糅的意境。
禪意的環境成像更注重于講求一種超脫物外的意境。進入到禪的環境成像時,一切皆像是緩慢下來,時間也靜止了,不會去思考過去,一心沉醉在個人的世界里,就是進入了另外一番生活情境。作為民族文化精華的所在,禪的環境成像擁有龐大的生命力。要將中國禪宗文化的精華在物質文化中迅速發展的當下社會,發展成為眼下最具特色文化景觀,這正事文化與自然相互交融的契機,這是禪宗景觀為當今的設計行業理念所奉獻出的精神文明。禪宗境像它潛移默化地滲浸到我們的生存環境中,它的文化影響力非常深入。相對于當代中國園林景觀的設計發展來講,它是擁有啟發與借鑒作用的。
簡單的生活方式是以促進生活質量為中心的適度消費的生活方式,也是維護并保持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有力基石,最能保有長久的也是最愜意的。禪境園林為了達到內在的需求和身體的舒適,一般較多的采用簡潔的線條、柔和單一的形狀及對多種事物的簡化。顯著而質樸的風格由視覺上的雅致培養出來。禪宗推崇的生活方式也是十分獨特的像素食主義、放生、植樹造林、裝扮環境等,不光是有益于自身的完備,也有利于社會和服務人群,更有利于保留一個美好的生態環境給予人類的子孫后代。
結語
當今社會在尋求物質的滿足中卻疏忽了對生命的心靈自覺,然而是禪意的氛圍可以讓人滌去心中的污濁,還原真實的色彩與本真的自我。同時,它看重單體心靈的自由、宣揚,與生命的自我開釋。傳統的思想不該只是一種表象,而該是一種情趣精神的追求,應該在滿足空間功能的需求的時蘊藏著精氣神元的力量。禪意空間追求樸素的特別屬性,被人們所推崇,這種方式吻合了時代的精神需要。除此之外,在地球資源逐步瀕滅,環境日趨遭受侵害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開始發覺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甚至必要性,就像文中提到的垂直綠化,它能夠有效的利用緊缺城市空間,提升城市綠化率和綠化的覆蓋面積,而對城市建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不僅僅要保護生態景觀的平衡發展,也要不斷的建造可以維持人類心態與自然同步的良性發展的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慧,李靜. 寺廟園林對禪意空間景觀設計的啟示[J]. 黃山學院學報,2014,01:15-19.
[2]黃順. 論中國禪意園林的內涵與現代意義[J]. 中國園藝文摘,2015,02:132-133+168.
[3]張媛. 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禪境的營造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創新手法[J]. 科技與創新,2016,05:49.
[4]趙雙. 禪境景觀在庭院設計中的運用[J]. 中國城市經濟,2012,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