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峰
【摘要】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體現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宏偉藍圖、堅實基礎、價值準則、科學方法、基本領域、戰略抉擇、主體力量、主要途徑、重要抓手、安全保證、國際戰略等方面,需要系統學習和深入實踐。
【關鍵詞】治國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可以說,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實現形式,二者是一致的。
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宏偉藍圖、堅實基礎、價值準則、科學方法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宏偉藍圖。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黨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新形勢下,堅定理想信念的集中體現,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國夢這一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總目標,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融為一體,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緊密承接,擘畫了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宏偉藍圖。這一宏偉藍圖,是理想與現實、目標與路徑、連續與階段的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都是緊密圍繞這一宏偉藍圖而展開的。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堅實基礎。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斷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政治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國人民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價值準則。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器,治國理政必須確立基本的價值準則,作為全民族、全體人民的行為遵循。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準則,構成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基本價值準則,構成了社會主義社會承接與超越以往社會形態的價值躍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社會主義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規范,構成了中國人的道德形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張揚中國夢的理想風帆,堅定共創美好未來的信念,是全體中華兒女的人生價值、社會理想、公民責任所在。
提高各種思維能力——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新形勢下治國理政,必須把握方向、統攬大局、統籌全局,立于時代潮頭,緊扣新的歷史特點,科學謀劃全局,牢牢把握戰略主動,堅定不移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協調推進各項事業發展,抓住戰略重點,實現關鍵突破,贏得戰略主動,防范系統性風險,避免顛覆性危機,維護好發展全局。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要聚焦現實問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順應時代進步和事業發展要求,廣泛學習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哲學、歷史、法律、科技、國防、國際等各方面知識,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提高領導能力專業化水平。
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基本領域、戰略抉擇、主體力量、主要途徑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基本領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總體部署。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揮協商民主的特有優勢;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維護國家總體安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通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通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個領域全面建設來達到目的。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戰略抉擇。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我國發展新特征確定的治國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抉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立了治國理政的目標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確立了治國理政的根本動力;全面依法治國,確立了治國理政的治理方式;全面從嚴治黨,確立了治國理政的領導核心。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六中全會的主題,構成了一條清晰的線索,這就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漸次展開;展現出一個系統的綱領,這就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整體構架。六中全會確定的主題表明,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是堅持黨的領導的組織前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主體力量。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一條主線,貫穿于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鮮明政治立場和強大奮斗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工作導向、創作導向、研究導向等,都是這一基本準則在各個領域的表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都是強烈愛民情懷的真實展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為造福了人民。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
全面貫徹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主要途徑。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境,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確立了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發展理念,是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勝要訣,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起著重要的引領規范作用。依靠創新發展,增強發展動力;依靠協調發展,解決發展矛盾;依靠綠色發展,保護發展環境;依靠開放發展,拓展發展空間;依靠共享發展,維護發展公正。創新發展的中國、協調發展的中國、綠色發展的中國、開放發展的中國、共享發展的中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就是奠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實基礎的中國。
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重要抓手、安全保證、國際戰略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重要抓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地把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和新的目標,這就從制度自覺到治理自覺,從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從制度優勢到治理勝勢,顯示了以治理現代化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基本思路。
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安全保證。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習近平總書記統籌治黨治國治軍,領導和指引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強軍目標。要緊緊扭住政治建軍不放松,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緊緊扭住改革強軍不放松,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緊緊扭住依法治軍不放松,推動實現治軍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緊緊扭住備戰打仗不放松,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標準,加快提升打贏信息化戰爭能力。要深入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走和平發展道路——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國際環境。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適應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的深刻變化,形成發展內外聯動效應,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統籌大國治理與大國外交,把握好仍然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實現中國發展目標營造和平的發展環境和良好的國際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推動國際社會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構建各國人民共有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開放發展和國際戰略,展現了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大格局、大手筆、大氣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世界發展大勢,中國不認同更不遵循“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作者為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授、博導,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治理道路研究”負責人)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責編/ 溫祖俊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