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義浩++++張振芝
【摘要】我國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尚未形成系統的、科學的、為大學生接受并產生共鳴的教育體系,沒有從大學生這一特殊主體尊嚴的視野去探討法治教育的真正內涵和外延。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應以人的尊嚴為起點,堅持以人為本、良法善治、德法兼用,實現人與人之間在規制下和諧相處,使法治教育成為以尊嚴為核心的規則教育。
【關鍵詞】法治教育 人的尊嚴 法治教育體系 法治中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我國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停留在法律知識傳授、法律常識宣傳層面,沒有根據教育規律和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形成一個系統的、科學的、為大學生接受并產生共鳴的法治教育體系。沒有從大學生這一特殊主體尊嚴的視野去探討法治教育的真正內涵和外延。2016年,我國出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大學生法治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大學生法治教育在原則上應堅持以人為本,在機制上保證良法善治,在手段上采取德法兼用,使其對法治中國充滿自信。
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第一要義——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大學生為本。在法治教育的進程中堅持大學生主體地位,保證大學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就是尊嚴法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以大學生為本的法治教育原則保證了其高等受教育權。從高等受教育權的結構上看: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即入學權。進入高等學校后,大學生有權請求政府為保證其接受高等教育提供物質和制度條件;有權請求高等學校為保證其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基本的教育設施條件、法定資格的教師、獲得公正評價、獲取獎學金及助學金等。政府和高等學校在不履行相應職責時,大學生有訴諸法律要求提供保障的權利。從高等受教育權屬性上看,權利的“自由”屬性決定了大學生享有受教育的選擇權。也就是大學生可以有條件地選擇學校、選擇課程、選擇專業、選擇教師、選擇授課方式、選擇學業評價標準等。權利相對方的義務屬性決定了大學生享有受教育的主張權。也就是大學生可以通過合理合法的程序對國家、政府和高等學校在制定與其密切相關的教育政策、法規時享有參與權,大學生對學校和教師對其考核評價享有發言權。權利的利益屬性決定了大學生享有受教育的福利權。即大學生在符合其自身發展要求方面享有國家和高等學校的支持協助義務,同時大學生因接受了高等教育進而享有工作權和薪金待遇權。
大學生享有上述接受高等教育的法定權利,但并不代表現實權利一定能夠實現,法所體現的目的性價值也并不一定能真正將這些法律規范徹底轉化成現實,所以,要實現法定權利向現實權利的轉化,必須有良好的制度環境作為保障和支撐。高等教育改革不僅提供這些理論層面的權利,還要通過各種制度環境層面落實,使大學生成為真正受教育主體。大學教育是生命、幸福教育,這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第一要義——“以人為本”的權利與自由。
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第二要義——良法善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決定》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分別作出修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出臺,使得尊重教育規律、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良法”成為事實。善治正是基于“良法”的現實,教育主體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法律、行政法規授權的高等學校、高等學校的教師,基于“以人為本”法治宗旨,從管理理念轉為服務理念,保障大學生法定權利和自由轉化為現實權利和自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教育公共治理”概念,并指出:“培育專業教育服務機構。完善教育中介組織的準入、資助、監管和行業自律制度。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協會、基金等各類社會組織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這就意味著教育管理行政權向社會適度轉移。由于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適度還權于社會組織,教育行政主體范圍包括傳統教育主管部門、社會組織和高等學校。在教育行政權的分化基礎上,根據權責一致的要求,防范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和侵權,對社會組織、高等學校的法律控制,此為實現善治的途徑之一。善治二是教育主管部門堅持服務理念,采用協商、激勵、輔助等更多的非強制手段服務學校,學校服務學生,在柔性行政中通過適當的法律規范進行監督和引導,興利除弊。善治三是在學校、教師、大學生復雜的法律關系中,主要運用民法、商法、經濟法、社會法理念解決矛盾,少用行政法解決問題;學校、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各類公共服務,逐漸成為法定義務,大學生在一定范圍內享有公共服務的請求權,發展成果由師生共享。
法治教育重在“育”而非“教”,重在“做”而非“論”。應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掌握法治國家的基本原理,知曉法治的中西源流;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道路選擇和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內容與機制;了解法治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國情基礎,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和原則;掌握憲法基本知識,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則、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等重要、常用的法律概念、法律規范;增加法治實踐,提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第三要義——德法兼用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古往今來一個永恒的話題,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區別是法律是硬約束、是準繩,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是外在的他律;道德是軟約束、是基礎,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是內在的自律。聯系是相輔相成,都是國家治理、社會運行、人的行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首先,大學生尊嚴的法治教育要求教育者遵守各種職業道德規范,大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實現“德潤人心”。其次,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遵從法律、規則、紀律和程序進行文化傳播,實現“法安天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實施需要靠道德的支撐,道德的自覺履行也需要法律的約束來保障;對于某些法律規范起來有難度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對那些道德約束起來存在困難的行為,又需要法律的強約束力來懲戒。所以,尊嚴的法治教育培養有尊嚴的大學生需要道德與法律協同發力,緊密結合,才能產生巨大能量。
以大學生尊嚴為視野的法治教育,體現了法治教育的尊嚴和尊嚴的法治教育的有機統一,也是全面依法治教的起點和歸宿。法治教育的尊嚴就是以人為中心,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結合人的成長過程、年齡特質,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科學安排法治教育的內容并采取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教育方式,最終使法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尊嚴的法治教育就是通過法治教育培養出遇事講法律、懂規則、守紀律的人,喚起社會對高等學校的尊重和高等教育事業的尊重,發揮大學生、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在社會各個角落“法律人”的作用。
綜上所述,從人的尊嚴視角探討大學生法治教育,對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既體現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道德素質的宗旨和目的,又突出法治教育的時代感、實效性和知識性。可以肯定地說,尊嚴的法治教育,培養有尊嚴的人;無尊嚴的法治教育,侵犯大學生的尊嚴并塑造無尊嚴的人。尊嚴的法治教育,對具有完整人格的大學生具有規范教育作用和引領熏陶作用。尊嚴的法治教育是良法善治的體現,是備受社會尊重的教育,是社會對法治教育的尊重,也是對受教育者人的尊重。尊嚴法治教育培養講尊嚴的人,這是全面依法治教的起點和終點,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支撐。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
【注: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資助項目“中美高等教育制度倫理的價值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5YJC710056)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