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鋒 劉文艷
摘要 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成效取決于實施過程的管理水平。陸續出現的一些食品和資金安全事故,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須加強安全管理措施;計劃實施過程中的輿情監測滯后、輿情管控乏力,表明輿情管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多數學校只重視營養餐的制作,忽視了利用營養餐加強營養教育和勞動教育,營養改善計劃的教育管理亟待加強。
關鍵詞 營養改善計劃 安全管理 輿情管理 教育管理
2011年底開始啟動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至今已有5年時間,這一計劃主要取得了兩方面的成果:一是通過營養干預,學生的飲食得到優化,體質明顯增強,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二是通過當地采購,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成效取決于實施過程的管理水平,這一計劃的運作主要涉及到安全管理、輿情管理和教育管理,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制度手段、經濟手段和教育手段等。
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安全管理
營養改善計劃免費營養餐的制作不能只注重效益,還要確保營養餐的數量和質量安全,強化安全管理。數量安全涉及資金使用,質量安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管理的原則應該是堅持“防患未然”,管理部門需要事先分析和研究各種不安全因素,對參與生產的人和物進行有效控制,并能通過技術、組織和管理上的有關手段,來消除安全隱患。
1.營養改善計劃安全管理的意義
營養改善計劃要“把食品安全擺在首要位置”。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年齡低、自我保護意識弱、身體抵抗力差,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而且,營養餐安全事故通常是群體性的,涉及成百上千的家庭,一旦發生,影響深遠,將對營養改善計劃的聲譽造成巨大損害。
資金安全也是營養改善計劃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如果操作不當,容易滋生腐敗,影響資金使用效益。營養餐資金如果沒有足額用到食品的制作,必然會導致營養餐份量減少、營養不足,甚至出現假冒偽劣食品,對食品安全威脅很大。
2.營養改善計劃安全管理的有關措施
(1)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目前,營養改善計劃的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企業供餐和家庭托餐等。部分地區認為企業成品供餐更安全,又好管理,其實是對食品安全的誤解。營養餐成品不僅要保證源包裝的食品安全,還要保證食品運送、存儲過程中的安全,破袋、超過保質期、霉變都是營養餐成品的安全隱患。而食堂供餐能保證食材新鮮,營養餐溫熱可口、營養充足,是保證食品安全最好的供餐模式。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暫行辦法》是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規定了食品采購、貯存、烹飪、留樣等環節的管理措施。食品采購是從源頭上對食品進行把關,大宗食品一般采取縣里招標和配送的形式,新鮮食材由學校自行采購;食品貯存應當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有些食品需要冷藏保鮮,注意及時清理、銷毀變質和過期的食品;食品烹飪時應燒熟煮透,嚴禁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劑;食品留樣的時間為冷藏48小時,以便萬一發生中毒事件,能夠及時查明原因;食品分發應及時,注意餐具和用餐環境的消毒,并防止學生分發食品和吞咽食品時被燙傷。學校要定期對食堂從業人員進行體格檢查,加強食品安全培訓,強調學校老師陪餐制度,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學校應該采取應急處理辦法。
(2)資金安全管理措施
從2014年11月起,營養改善計劃膳食補助標準由3元/人,天提高到了4元/人/天,達到每生每年800元。《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資金安排、撥付、使用、監督等作了詳細規定:中央財政每年9月按教育部核定的學生人數向省級財政撥付資金,然后由省級財政在25個工作日內撥付到縣級財政;補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納入國庫,分帳核算,集中支付;營養餐補助資金應足額用于購買食品,不得用于水電煤氣費、勞務費、宣傳費、管理費、運輸費等,不得直接發放給學生,不準克扣、截留、擠占和挪用。各縣要加強實名制學生信息管理,核準營養餐受益學生人數;資金落實到學校,要求學校有專(兼)職財會人員,加強食堂會計核算,并定期公布營養改善計劃資金使用明細帳目,接受學校膳食委員會或有關社會機構的監督。
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輿情管理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試點地區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注重輿情分析,對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過程中發生的焦點問題、重大事件,要及時正面回應,公布真相,避免造成被動局面。教育部下發的《全國學生營養辦關于切實解決好當前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五個突出問題的通知》,把“加強正面宣傳,及時處置突發事件,解決好輿論引導問題”作為五個突出問題中的一個,再次強調了營養改善計劃中輿情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營養改善計劃的輿情狀況
2012年4月到2013年5月,是各地營養餐輿情事件集中爆發的時期,鎮雄縣、織金縣、洛寧縣、石門縣、大通縣等地先后發生營養餐中毒事件,那坡縣、鳳凰縣等地營養餐資金被克扣等,瞬間將營養改善計劃推到全國輿情的頂端。以鳳凰縣營養餐嚴重縮水事件為例,據美亞輿情網監測統計,2012年11月24日至11月27日,該事件的網絡信息總計3259條,其中新聞1665篇,微博631條,論壇560篇,博客35篇。2013年6月之后,全國性的惡劣輿情事件大幅減少,媒體關注較多的主要有2014年7月滕縣營養餐問題招標事件。
2.營養改善計劃的輿情焦點
全國多地爆發出來的營養餐食物中毒事件及營養餐資金被侵奪事件,使部分群眾對地方政府的政策執行能力產生懷疑,營養改善計劃的公共話題由政策的宏觀面轉向執行的微觀面。營養改善計劃的輿情焦點集中在:營養餐食品和資金安全中的漏洞;政府瀆職和政策執行力危機;輿情當事人的安全保障;營養餐事件處理結果的暗箱操作;營養餐制度建設。
3.政府應對營養餐輿情事件的管理措施
(1)輿情監測
輿情監測是對公眾的言論和觀點進行監視和預測的行為。互聯網時代,公眾的議論和觀點經常在網絡上發布,因此,輿情監測的重點是要加強網絡上的輿論監測。有些地方政府處理營養改善計劃輿情事件時,沒有做好輿情監測工作,導致信息不全面、發現不及時、分析不準確,為輿情管控留下隱患。2012年10月30日,鳳凰縣支教教師梁栩嘩在新浪網上發布一條微博,指責營養餐嚴重縮水,侵犯了學生利益,微博迅速被轉發5141次,評論1007條。輿情已經達到一定的強度,但當地政府毫不知情,沒有任何應對措施。11月20日,梁老師再發微博,稱“兩天的營養餐都未送達,山區的孩子們餓肚子”。25日,全國各大媒體迅速跟進報道,網民言論紛紛,輿情達到危機程度。第二天,鳳凰縣教育局才出面表態,努力平息輿情。從輿情形成到政府表態,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政府錯過了管控輿情的最佳時機,最后被媒體批評,政府形象嚴重受損。
(2)輿情管控
如何平息輿情或引導輿情走向是考察政府輿情管控能力的重要表現,從多起營養餐輿情事件的處理經過來看,許多地方政府對輿情的管控能力較弱,無力引導輿情走向,只能任由輿情非理性發展。
2012年3月29日,貴州省織金縣發生營養餐中毒事件,政府最后得出結論,排除了人為責任事故,認為疑似中毒事件的原因為學生群體性心因性反應。2014年10月11日,江西省石城縣發生營養餐中毒事件,政府調查的結論與織金縣如出一轍,是天氣變化導致的身體不適及學生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兩起調查結論不僅沒有平息輿情,反而讓輿情再起波瀾,網民質疑心因性反應怎么會導致大面積的學生頭暈、嘔吐、腹瀉甚至昏倒等癥狀。遺憾的是,織金縣和石城縣在公布調查結論后,都沒有作進一步解釋,對網民的質疑置若罔聞。
輿情管控的目的不是壓制輿情,面對輿情危機,政府應以人為本,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明確權責,及時處理。對群眾的疑問政府應選擇易于接受的措辭,反復耐心地解答。輿情管控得當,政府才可以把“危”變為“機”,得到群眾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教育管理
營養改善計劃不僅僅是學校的一項日常工作,而且是學校唾手可得的教學資源,學校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做好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在學生營養餐的制作、食用、清理等環節對學生強化營養教育、勞動教育、感恩教育、養成教育等。
1.營養和養成教育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之后,農村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但與此不協調的是,根據有關調查發現,學生的營養知識并沒有明顯提高,挑食偏食、不吃早餐、愛喝碳酸飲料等行為依然普遍,這種情況恐怕和學校疏于進行營養教育密切相關。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和飲食行為養成,極有可能重返頭暈、貧血、消瘦、體弱等亞健康狀態,而且導致亞健康的原因可能并非貧困。
農村學校要加強學生的營養和養成教育,必須落實每兩周1課時的健康教育課,此外還可以利用營養改善計劃這一教學資源,采取“寓教于餐”的形式。比如老師帶領學生到食堂去參觀,現場講解食物制作過程中營養搭配和營養流失的有關知識;學校食堂推出“自助餐”,讓學生自己選擇飯菜的數量和種類,學會營養均衡;在用餐時間,老師要強調用餐禮儀和用餐習慣,讓學生互相檢查是否有挑食偏食、吞咽過快等毛病;對個別有厭食癥、食物不耐受癥或盲目減肥的學生,學校要安排營養老師進行專門指導;學校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避免學生在學校形成的良好飲食習慣到了家里又變了樣。
2.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勵志品質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許多學校重“智”輕“勞”現象比較嚴重,造成學生歧視體力勞動,實際的勞動技能也非常低下。因為體驗不到勞動的艱辛和幸福,一些學生不愛惜勞動成果,營養餐隨意浪費現象非常普遍。
2015年7月,教育部強調用3—5年時間,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營養改善計劃中的營養餐是一項很好的勞動教育資源,在制作、食用、清理等整個過程都可以進行勞動教育。在營養餐制作階段,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定期到廚房參加簡單的勞動,如挑水、劈柴、燒火、揀菜、洗菜、切菜、烹飪等,先觀摩學習再親自動手;在營養餐食用階段,可以安排全班同學輪流值日,值日生負責把全班同學的飯菜和餐具從食堂端到教室,然后分發給大家,并監督同學不能浪費;在餐后清理階段,要求值日生整理餐具、清理垃圾,幫助食堂做好清潔工作等。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提出:“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學校適度開展勤工儉學,補充食品原料供應。”有條件的農村中小學可以建立蔬菜或家禽基地,學生在老師或農戶的指導下種植蔬菜、養殖家禽,開展集體勞動、分組勞動競賽或蔬菜、家禽認養活動等。勞動教育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考慮到中小學生沒有勞動經驗,而且活潑好動,在學生勞動的時候,老師應該精心組織、親臨指導,防止出現安全意外。
3.感恩教育
感恩是個人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予的恩惠和幫助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行為。有些享受了免費營養餐的學生對國家給予的幫助缺乏感恩意識,他們認為營養改善計劃不是專門為自己一個人努力付出的,沒必要特別去感激國家。事實上,由于缺少感恩教育,有許多學生對他人的關愛和幫助比較淡漠,缺乏正向感恩體驗,平時對社會抱怨多,施恩和報恩行為少。
學校可以利用營養改善計劃及“兩免一補”政策,在食堂、教室、寢室等對學生現場演示教育;班主任可以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以講故事、演講、辯論、唱歌、小品等形式宣揚感恩品質。感恩教育的關鍵是要在學校創設人文關懷的氛圍,避免單一說教,教育形式多樣化、教育內容生活化,必須讓學生明白要感恩什么、為什么感恩和怎樣感恩。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