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材
前幾天,林女士覺得胃部不舒服,隱隱作痛,自己找了點胃藥吃后仍不見好轉,覺得渾身無力,食欲不振,還伴有低燒,而且疼痛的部位癢癢的,有針刺的感覺。仔細一看,原來腰左側出現了幾顆黃豆大小的紅斑,自己又涂點止癢的藥膏,但絲毫沒有作用,而且后腰部也出現了一簇簇紅疹,呈帶狀圍著左腰,皮膚像被火燒一樣灼痛。林女士才緊張起來,去醫院被診斷為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俗稱“蜘蛛瘡”“纏腰龍”,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皮膚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不一定馬上發病,病毒進入皮膚神經末梢內,部分病毒持久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細胞中,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病毒再次活動增殖,使受侵部位的神經節和皮膚產生炎癥并引起疼痛。秋季由于晝夜溫差大,該病毒常在人們感冒、勞累等機體抵抗力差的時候乘虛而入,患病者明顯增多。
神經痛為帶狀皰疹首發特征之一,常出現于發疹前,夜間疼痛加劇;隨著病情發展,疼痛部位逐漸出現隆起的紅色丘疹。但也有無前期癥狀的患者,即發疹1~3天后,在一定神經分布區域,比如胸部、腰部、腹部、面部等部位發生紅斑,繼而出現多數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內容物透明澄清,皰壁緊繃發亮,并有神經痛。皰內容物清亮,嚴重時呈血性,水皰間融合,可發生壞死潰瘍。皮疹的單側分布為該病的又一特點,可見數堆水皰沿周圍神經支配的皮膚節段呈帶狀分布。疼痛為陣發性,呈針刺樣、燒灼樣或觸痛,有時神經痛可延續到皮疹消退后數月,甚至數年,年齡越大,疼痛越嚴重。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為半個月左右,水皰可自行干涸、結痂,愈后遺留少許色素沉著,除非發生壞死潰瘍,一般不留疤痕。
帶狀皰疹還可侵犯頭、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發病總是沿神經走向,呈條帶狀。該病在兒童及青年人的全病程一般為2~3周,老年患者病程約在3~4周,遺留的后遺癥神經痛往往可持續數月之久。特殊部位,如眼部帶狀皰疹可累及角膜形成潰瘍性角膜炎,甚至發生全眼球炎、腦炎甚至死亡;耳部帶狀皰疹可表現為患側面癱及輕重不等的耳聾、惡心嘔吐等;更為嚴重的帶狀皰疹性腦膜炎,病毒本身可直接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
患者發生了帶狀皰疹應盡早就醫,越早治療越容易治愈;反之,則病情加重,疼痛加劇,輕者留有后遺神經痛,重者會發生意外。同時患者還應注意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對破潰皮疹及時對癥治療,避免繼發感染。對于反復發作帶狀皰疹的老年患者,應警惕惡性腫瘤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可能性。西醫治療的原則為抗病毒、消炎止痛和防止繼發感染。中醫學認為,“纏腰龍”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久郁化火、復感毒邪而致。治療以解毒瀉熱、通經活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為法,多針對皮損部位,如針刺夾脊穴法、圍刺法、局部點刺叩刺放血配合拔罐療法、穴位激光療法、埋線療法等。
總之,當身體單側(特別是胸背部)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不適時,并伴有痛覺(觸覺)過敏,皮膚有燒炙及電擊感,應及早到正規醫院皮膚科或疼痛科請醫生確診,積極治療,否則可能導致無法補救的神經損害。
臨床癥狀不典型的帶狀皰疹,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僅有神經疼痛而不出現水皰者,稱為無疹性帶狀皰疹;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出現水皰,稱為頓挫型帶狀皰疹。二者均發生在機體免疫功能較強的患者或二次患帶狀皰疹者。因無典型皮疹,發生在胸背部時,易誤診為心絞痛、肋間神經炎、胸膜炎等;發生在腹部,易誤診為胰腺炎、闌尾炎和急腹癥;發生在下肢,易誤診為坐骨神經痛。無疹型帶狀皰疹的診斷基本上是排他性診斷,除分析神經疼的特點外,還須做必要的檢查,如胸片、cT、血常規、胰淀粉酶,以排除其他疾病。治帶狀皰疹三驗方
附 1.鮮馬齒莧適量,洗凈搗爛成糊,涂敷患部。每日換藥2~3次,連用3~5天。
2.仙人掌20克,去刺皮,搗成糊狀,調入冰片1~2克,涂敷患部,外覆食用薄膜及紗布,包扎固定。每天涂敷一次,連用3~5天。
3.無花果葉適量,洗凈切碎搗爛,以少許食醋調糊,涂敷患部,勤換藥。一般治療1~3天,皰疹即見萎縮干癟。但有破潰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