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格局的深度變革推動著世界發展新篇章,中國社會的全面深化改革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廣闊前景。新的歷史節點上,中國將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將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將要在世界舞臺上講述更加豐富的中國故事。縱觀寰宇,科技與人才是全球競爭的焦點;放眼華夏,科技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鼓舞著無數中華兒女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海歸群體應成為中國人才資源儲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向未來的“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去”戰略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回顧歷史,從詹天佑、唐紹儀開始,中國的留學潮與歸國潮幾經更迭,潮起潮落,一代又一代的留學人員走出國門海外求學,踏上歸程報效祖國,一代又一代的留學人員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無限的報國熱情帶回國內,投身國家建設,架起中國與世界溝通和聯系的橋梁與紐帶。當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將迎來更加艱巨的挑戰。新一代海歸更富創造性、更具報國志,站在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歷史節點上,海歸群體意氣風發,朝氣蓬勃。
當前中國留學人員與海歸群體概況
新一代海歸群體在留學專業、回國動因、創新創業方向等諸多領域呈現如下特點:第一,從“出國熱”到“海歸潮”,留學人員和歸國人員規模均不斷擴大。根據教育部的最新數據,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均不斷增加,兩者之間的差距呈逐漸縮小趨勢。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0.91萬人,年度出國/回國人數比例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問卷調查顯示,新一代海歸群體以“80后”“90后”居多,且留學歸國人員中的碩士、博士比例明顯增多。
第二,出國留學人員的學科選擇覆蓋廣泛。當前的留學人員思想更加開放,愛好更加廣泛,在專業選擇、學習重點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根據歐美同學會商會和新浪網及《神州學人》所做的調查顯示,留學人員選擇的學科主要是經濟、工商管理、計算機、生物等,在金融、會計、法律、工程、技術等熱門專業的人數也逐漸增多,呈現上升趨勢。
第三,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熱情高漲。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海歸創業者在創業城市和行業選擇上出現一定的“扎堆”現象。調查顯示,76%的受訪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一些省會城市。受訪者表示,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人口規模大,市場前景好,相關配套更為完善。海歸扎堆的現象,既體現了海歸精英對于實現自我價值、服務社會的強烈愿望,也客觀上增加了這一群體的就業和競爭壓力。
第四,海歸創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海歸群體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推動型作用,實踐證明,大力支持引進海歸人才回國創業,參與創新國家建設,有利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從現實情況來看,海歸創業群體也確實是“雙創”浪潮中弄潮兒。北京中關村的發展濃縮了海歸創業的歷程,早在21世紀初期,5000多海外留學人員就在中關村創辦了2200多家高科技企業,成為中關村市場化國際化的重要載體。
“海歸創業潮”詮釋的愛國情懷與理想抱負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海歸創業熱潮應成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創新創業中促進更多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夢”激發的愛國主義情懷吸引廣大學子回歸祖國。“對留學海外的人來說,中國夢是靈魂中最深層次的召喚。”2016年9月中央統戰部組織召開的研修班上,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指出,“要做民族復興征程中的創業者而不是旁觀者”,“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愛國主義情懷是海外學子情系祖國的紐帶,“中國夢”的提出增強了海外學子的民族自豪感,對留學人員回國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調查結果顯示,91.66%的海歸群體和海外華人華僑表示,情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是回國的主要因素,超過80%的“海歸”表示只有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才能成就大事業。受訪的“海歸”人士表示,即使身在海外,也能夠強烈感受到肩負的民族責任,能夠感受到祖國的期待,在海外求學時也因此更有動力。
人才戰略鼓勵多種方式為祖國服務。2011年2月,國家出臺《關于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意見》,明確大力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辦企業,并對留學回國創業人員提供政策支持,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從國家層面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政策,標志著支持“海歸”人才創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打造創新產業園區,出臺大量促進海外人才引進的措施,為海歸創業提供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吸引廣大海歸群體到地方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如北京市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創業孵化平臺、創業服務機構,并在華盛頓、硅谷、倫敦和東京等地設有海外聯絡處,搭建了覆蓋全球的海外人才網絡,中關村已經成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歸國創業的“夢之村”。
企業家精神激發海歸學子投身創新創業大潮。企業家精神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企業家精神的本質特征在于創新。創業者比普通人更具有創新性,他們更能承擔風險,更具挑戰意識,一直關注市場變化,可以更好地發現創業機會。
精英推動中國夢前行。本次調查中,經人民論壇2016海歸中國夢年度盛典專家評審委員會推薦候選人名單,網上投票選出了海歸心目中的年度榜樣人物。其中,創業創新“企業界年度人物”候選人中,周成剛呼聲最高;經濟學領域,錢穎一票數最多;文化傳媒領域,楊瀾最受關注;創投金融領域,汪潮涌呼聲最高;中國制造領域,柳百成認可度最高;新型智庫領域,王輝耀得票最多。
中國海歸群體創新創業特點與挑戰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戰略轉型關鍵時期,這為新生代海歸群體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潛力和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為海歸創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舞臺。
首先,新一輪海歸創業潮呈現出“海歸歸海”特點。新一輪海歸創業潮已經開啟,越來越多的海歸開始放棄國外優厚的薪水選擇歸國創業。新一輪海歸創業潮呈現出“海歸歸海”特點,即海歸借助自己在海外積累的資源優勢,幫助本土企業及國人布局海外。資深海歸創業人士黃征宇指出:“新一代的海歸不僅將海外優秀的理念帶到國內,還幫助國內一些有志到海外發展的資本跨出國門,推動國內外優秀企業一起合作開發國際市場。”
其次,海歸創業集中于專業技術拓展和互聯網兩大領域。海歸創業主要集中在兩大類,一類主要是為海歸學習和研究的國外專業技術做拓展,這些技術比較集中于生物科技、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這類領域固定資產投入量不大,尤其生物科技和食品科技方面的改進,一個很小的廠區就可以做出來。這類企業在江浙、福建、廣東很多,看起來很小微,但利潤很高,風控也很容易,資本市場很感興趣;另一類主要是做國內國外市場對接、平臺對接、貿易對接,把國外人脈優勢跟國內優勢對接起來。這兩類一個做技術型,一個做平臺型,占海歸創業的70%。
再次,海歸創業需應對商業模式轉型的挑戰。當前,海歸創業者面臨著整體經濟形勢轉型和創業商業模式轉型的挑戰。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如今國內的資本投資方大都是本土的一些天使和投資機構,缺乏信息和資源的海歸們在創業融資上就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調查顯示,68%的海歸創業者的資金來源是銀行貸款。
最后,海歸創業要克服“逆文化沖擊”及現實困境。“逆文化沖擊”在海歸群體中普遍存在,超半數受訪者表示,留學人員回國后需適應國內大環境和了解行業現狀。采訪中,有不少海歸談及回國后或多或少會在社交、擇業、就業、生活方式等多個維度表現出“水土不服”。近80%的海歸群體認為當前所承受的壓力“完全能夠承受”或“基本能夠承受”,創業成功的海歸們在采訪中談到,回國創業,務必要深入了解國情,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把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然后根據市場特點進行技術創新,向用戶提供當前真正需要的技術,這樣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營造人才成長環境,廣納天下之才
祖國在期盼,事業在召喚。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在億萬中國人民前行的偉大征程上,廣大留學人員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為了更好引導留學人員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傳承民族文化與情懷,弘揚愛國之情,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弘揚民族文化,凝聚不竭動力。2015年5月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留學人員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方針,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不論身在何處,以民族文化和愛國情結凝結著的四海華人,都應不斷積累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以及法律知識和文化理念,成為我國社會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人才技術的重要輻射點。
充分發揮海歸民間外交生力軍的作用。國外很多民眾不大了解中國,過去到國外發展的華人對中國的發展與現狀也已很陌生了,并且存在很多的成見與偏見,這跟國外媒體的誤導有關。海歸具有語言與視野上的優勢,也有文化的自信,有條件向接觸到的外國普通民眾介紹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發展現狀,也可以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途徑,告訴身在國外的中國人真實的中國社會發展現狀。
第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堅定強國之志,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落實科技強國戰略,完善科技創新服務。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海歸群體和海外華人華僑認為“技術成果產業化比較困難”“相關創業服務不到位”是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眾多受訪海歸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建立海歸創業園,產生群聚效益”,“加大科技創業資金支持力度”。
重視科研團隊配套建設,完善成果認定方式。團隊建設在科研和創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給予“千人計劃”入選者一定的人事權,給予被引進的科研團隊同等或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帶著自己的團隊抱團回國,達到促進科研創新和技術研發活動順利高效開展的目的。成果認定方式具有導向作用,決定著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未來發展方向。
第三,穩步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措施,鼓勵報國之行,為海歸大展拳腳提供空間。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廣大海歸人員對投身民族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不懈奮斗充滿信心和動力,同時也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充滿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使“留學人員回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鼓勵海歸和更多人才信心堅定地投身實現中國夢的不懈奮斗中,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優惠政策。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轉變政府職能,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完善權力監督機制的建設”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期待程度最高的三個方面。
隨著創新創業進入黃金時代,海歸群體回到祖國大展拳腳,不僅需要政策激發熱情,更需要為政策順利執行有效落實提供切實保障,避免“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尷尬。不可否認,隨著“四個全面”戰略的有序推進,中國各級政府從自身建設出發強調簡政放權,放松登記管制,“有進有出”“先照后證”。這些軟環境的改善有助于推進創業便利化,并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受訪的海歸也表示,現行政策很有吸引力,但是真正具體到個人或項目的稅收減免、人才引進等問題上,還是存在行政審批程序等方面的一些限制。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于曉萍 人民論壇記者常研)
責編/宋睿宸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