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沫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 王沫
近年來,我省堅持以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為牽動,以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為抓手,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牢龍江發展基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多年的奮斗和努力,使我省在全國牢固確立了第一糧食大省的重要地位,成績來之不易,得益于“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啟動實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得益于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面對嚴重自然災害時的堅強領導和沉著應對;更得益于廣大農業戰線工作者們的辛勤勞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作為農業大省,我省以推動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既肩負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2012年我省積極推進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四大”建設,糧食生產戰勝多種自然災害,總產達576.2億公斤以上。2013年,發展新型經營主體,調整種植結構,注重農機推廣應用,加大水利投入,戰勝春澇低溫、特大洪水等嚴重自然災害,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總產量達600.4億公斤。2014年糧食再獲大豐收,總產達624.2億公斤,比上年增加23.8億公斤,增長4%,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增量占全國增產總量近50%。2015年,糧食總產達到684.79億公斤。2016年,糧食總產達605.86億公斤,這是由我國糧食品種結構缺陷和國內外糧價倒掛雙重影響的結果,雖然止步連增態勢,但是我省依然成為全國糧食“產量王”。
我省農業大省的美名可不僅依靠產量得來,更依賴于我省走的是一條富有黑龍江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通過深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推動“五個創新”:
一是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經過各地的實踐探索,全省涌現出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中,家庭農場(大戶)發展到10.9萬個,規模經營面積3863.9萬畝,占全省規模經營總面積的56.9%,平均每個農場(大戶)經營土地354畝;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8萬多家,全省綜合經營性合作社發展到1224個,入社成員22.9萬戶,自主經營土地1160萬畝。這種合作社模式探索出了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第二次飛躍的有效途徑,找到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新的組織形式。2015年3月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發起成立了黑龍江省龍聯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成員已達到321家合作社、輻射土地面積 407萬畝,分布在全省13個市(地)和58個縣(市、區),入股資金達1711萬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總結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基礎上,重點推進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發展股份合作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使黑龍江省農業組織化程度領跑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數突破19萬個,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推動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我省遵循農村土地“三權分離”的制度設計,抓住“確權、入市、流轉”三個關鍵,在推進土地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重點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土地流轉平臺建設、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三項試點”;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把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作為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基礎。2016年全省農村規模經營面積發展到6793萬畝。
三是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我省把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創新作為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保障,出臺《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推進方案》,明確創新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創新融資擔保方式和創新農村金融監管機制,擴大涉農金融供給。我省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提標、擴面、轉制”的農業保險改革思路。探索出農業互助合作保險新模式,研究制定了《農業保險投保入股合作試點實施方案》和《農業保險互助合作社試點實施方案》。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推進農村信用社轉制為農村商業銀行。重點從突破農村金融制度性障礙入手,大力開展農村金融體制機制、組織機構、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財政注入資金25.5億元成立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種植業政策性保險承保面積9934.1萬畝。我省在穆棱市、克山縣、肇東市和寶清縣開展了創新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業務、農村合作金融公司、農業租賃金融公司、村鎮銀行試點。同時開展了“一縣一品”金融創新活動,開辦了“農戶+合作社+企業”的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2015年全省涉農貸款余額7314.3億元。
四是推動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創新。按照“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的原則,我省開展了涉農資金整合,通過資金“打捆”,項目“打包”,集中支持農業生產類、水利及生態工程建設類等重點領域建設。通過開展貸款擔保、授信擔保貼息、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定向費用補貼等政策措施,建立了財政與金融部門風險共擔機制,帶動金融資本更多地投向了“三農”領域。同時,我省堅持農業補貼政策的連續性、指向性和公平性原則,按照“整合資金、優化投向、改進分配、促進生產”的原則,著手推進農業補貼方式調整改革,并重點對糧食、良種、農業保險、畜牧等方面,共涉及157.28億元的農業補貼資金進行調整和優化。
五是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創新。我省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市場發現價格的新機制,并把創新農產品目標價格形成機制作為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關鍵。在大豆目標價格改革中,大豆價格實行一年一定,將于播種前公布。同時加強市場價格監測,按農民實際種植面積兌付補貼資金,并選取不同地區、不同市場、不同企業,建立大豆市場價格監測網點。我省通過科學制定價格目標,按照生產成本加基本收益的原則,重點對糧油(大豆)目標價格進行試驗探索。并通過完善監測方式,開展市場價格監測與跟蹤評估,提高大豆市場價格監測數據準確性和時效性。合理核定價格補貼,明確補貼標準、對象,開展成本核算與收益調查,細化補貼發放程序和補貼資金監管辦法,確保目標價格改革政策配套銜接和平穩過渡。

我省近年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抓住水利、農機、科技、生態“四條主線”,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一是大力加強水利建設。全面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加固,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江河水源控制、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著力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田、高產穩產田。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加強松嫩流域、黑龍江流域大江大河堤壩建設的同時,注重統籌考慮引水灌溉工程建設,并注重水利骨干工程建設與田間渠道工程的整體銜接,既提高防洪能力,又注重增加和改善水田面積。控制地下水灌溉水稻。截至2016年底,我省三江治理工程已全面完成年度建設任務,累計完成概算投資200億元以上,整體工程完成90%以上,實際工期比批復工期提前1-2年,工程總體進度超過預期目標。其他水利工程建設步伐也在同步加快。已經完成229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河長2667公里,防洪標準由5-10年一遇提升到20-30年一遇。完成270座小(1)型、260座小(2)型病險水庫、19座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和110個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任務。新建改建水文、水位和雨量等站點1868處。建成了七臺河市桃山水庫二期和大慶市東湖、鶴崗市小鶴立河、勃利縣九龍、七臺河市汪清、綏芬河市五花山水庫。雞西、七臺河供水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1萬處,完成82個檢測中心建設任務。
二是繼續推進農機化建設。普及應用大農機,推進農機裝備制造基地建設,加快裝備大馬力農業機械,積極發展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全面提高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推動現代農機合作社發展,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管理、收獲基本實現機械化。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1345個,成為全國發展典范。孫吳縣樺林農機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經過5次擴建和10年經營,現擁有現代農機裝備179臺(套),初步形成種植、養殖、加工、倉儲、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格局。
三是強化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積極推廣大科技,建設國家級粳稻、大豆、玉米、馬鈴薯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加快先進實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大幅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繼續推進高產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超級稻“雙增一百”、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繼續增加五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廣面積。
四是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截至2015年累計建成高標準生態農田3987萬畝。建立完善農業野生植物的監測預警體系和物種資源鑒定評價體系。加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區、畜禽和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水生生態修復示范區建設。重視農田生態環境系統保護與建設,采取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等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控制土地退化、沙化和堿化。啟動實施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建設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強化農產品產地監測預警,實現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全面監測。進一步開發利用以秸稈、稻殼等生物質資源為主的秸稈固體成型燃料;在適宜地區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穩步發展農村沼氣工程和服務體系,著力提高沼氣使用率、“三沼”利用率以及標準化率。鼓勵生產和使用節油、節電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大幅降低農業生產、加工、運輸等環節的能耗。

為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現代農業發展在點上突圍,進而帶動面上整體推進,我省建設了17個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肇東市作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了百公里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帶,集中擺放了100個高標準科技園區,涌現出了南部鄉鎮的大壟雙行園區,哈工大有機農業創意示范園區,石堅村、東安村等復合型園區,東合村、巨發村、東升村等整村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園區,三星村智能化水稻催芽浸種基地、智能化超級育秧大棚,廣發村超級稻栽培園區,長富村綠色有機等種植業示范園區,尚家正邦生豬養殖基地、海城伊利長青萬頭奶牛場、肇東鎮肉雞養殖小區等養殖業園區,以及88個鄉鎮村經濟產業項目,現已成為示范引領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杰出代表。
為充分釋放農業資源開發潛力,我省大力實施龍江綠色食品精品戰略,聯合大企業、扶持中小企業,把綠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2015年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超過7000萬畝,52種農副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使我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實物產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通過加強綠色食品市場開發,特別是加大農超對接、品牌建設推進力度,能夠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我省已建成綠色食品常設交易中心,在省內和上海、廣州、青島等地舉辦黑龍江綠色食品博覽會。在香港首開黑龍江綠色食品旗艦店,全國已達79家。經過多年發展,我省已經扶持壯大了眾多龍頭企業,“北大荒”“黑森”“九三”“完達山”“飛鶴”等國內知名品牌已成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靚麗名片。由省農委和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制定(修訂)的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地方標準于2016年年底發布實施。此舉標志著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正式邁入科學規劃、技術規范的發展新階段。作為綠色食品大省,我省建立健全了綠色食品標準體系,成為全國首個建立省級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體系的省份;全國制定綠色食品地方標準品類最全、標準最多的省份;全國唯一制定綠色食品統計規范地方標準的省份?!逗邶埥【G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發布執行,是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要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培育綠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要求,推進本省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又有供給優勢的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的重要規劃,成為我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
優越的自然條件給予黑龍江省畜牧業發展的天然稟賦,隨著千萬噸奶和五千萬頭生豬戰略工程的推進,我省不斷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持續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2015—2016年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了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暨乳業合作大會,對于我省加快向以畜牧業和乳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進軍,并與全球乳業市場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義。我省通過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大力扶持開展林下養殖、種植及市場營銷,發展森林食品、森林畜禽、北藥、食用菌,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加工總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把巨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F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始終要以農民持續增收為標尺。
在現代化農業發展大背景下,我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積極發展精準農業,著力推進森林食品產業發展,狠抓標準化生產,發展“互聯網+農業”,以“兩牛一豬一禽”為重點推進畜牧業標準化規?;s化生產,形成種植者、養殖者、消費者共同參與、線上線下共享的生產經營體系。2012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8603.8元,增長13.3%;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34.1元,增長12.0%;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6%;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國家玉米臨儲價格下調的情況下,仍然達到11326元,增長5.1%。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的引領下,我省以各種方式創業農民人數達103.5萬人,實現創業純收入227.6億元,分別增長37.1%、39.8%。
為滿足富裕起來的農民們對今后幸福生活和美好鄉村環境的向往。我省于2015年制定了《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對全省鄉村的中長期發展做了科學規劃。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導向,努力提升農民素質,以環境整治和鄉風文明為重點,集中治理柴草亂放、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等現象,美化提升農村田園景觀,全面推進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墻、改圈等“六改”工程。打造出哈大齊嶺、哈綏黑、哈綏伊、哈佳雙鶴、哈牡雞七及沿邊開發開放等六條美麗鄉村示范帶。面對年產生1900余萬噸秸稈影響農村環境的難題,綏化市率先引進了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生物飼料、秸稈固化等企業20余家,讓柴草秸稈成為工業原料,年消耗秸稈600萬噸,全市60%多的秸稈進行了有機循環利用,從根本上防止了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大力開展村莊道路、庭院綠化建設,綠化覆蓋率達到20%以上。齊齊哈爾市開展“潔凈自己家園、建設美麗鄉村環境衛生整治月”活動,七臺河市開展“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大興安嶺地區開展“鄉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攻堅戰”,農村面貌大為改觀。牡丹江、佳木斯、雞西、鶴崗等地試行農村專職保潔員制度。
好的人居環境不僅體現在環境的改變,更多地體現在民風的改善上。培育良好民風,道德風尚是核心,文明習慣是基礎,文化活動是載體。各地“美在農家”“小手拉大手”、星級文明戶評選、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的開展喚起了村民們對于農村精神文明的追求。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和家睦鄰、勤勞致富、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弘揚,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正在影響和改變廣大農村地區。
過去的5年是我省現代農業發展高歌猛進、快馬加鞭的發展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省要不待揚鞭自奮蹄,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提出的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求,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奮力譜寫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的華彩樂章,來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