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戰 楊逸明 耿建華 孔汝煌
生查子·西山金秋詩會(易海云)
重陽節后來,最愛西山好。露草染新黃,霜葉紅于棗。相邀登嶺峰,健步隨諸老。獻此濟時心,不讓春花早。
(2016,10《中華詩詞》)
趙京戰點評:西山金秋詩會,是北京詩詞學會召開的。當時北京市的詩人詞家,慕名前來,一展風采。我也受到了邀請,但我沒有去成,錯過了這樣一個大好的機會。
詩人寫西山金秋詩會,是頗具匠心的。詩的首句便寫了時令,是重陽節后。到什么地方?到西山,“最愛西山好”。這使重陽節更有風趣,更與全詩格調一致,為全詩做好了一個鋪墊。西山好在哪兒呢?“露草染新黃,霜葉紅于棗”,一草一棗,一黃一紅。西山有物萬千,要狀秋高氣爽,只此二物足矣。
西山的景物如此,緊接著寫人物。“相邀登嶺峰,健步隨諸老”,這是緊接著首句而來,也使全詩成為躍進之態。繼續攀登,高不停步。“獻此濟時心,不讓春花早”。比例突變,異軍突起,弓響箭鳴,鬼死鵠落。原來作者的胸襟、氣魄、膽略、報負,都付于此。
額外一言,如把“時心濟”字換一換,西山的景物如此,緊接著寫人物。“濟時心”改為“賞時心”之類,或能更上一層樓。
看了易海云的詩,使我浮想聯翩,心不能已。眼前到處是春山,只要春花在心里,只要我們心里裝著春天,我們就會“獻此濟時心,不讓春花早”。
為母親煎藥(風清骨峻)
小火守爐沸,收湯待有時。
兒心添一味,不讓老娘知。
(2016.10《中華詩詞》)
楊逸明點評:親情友情愛情是詩詞創作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題材。歌頌母愛,提倡孝心,又是這個題材作品之中的重中之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詩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讓人讀來熱淚盈眶,感動不已。這首小詩,是這個題材詩詞中很感人的作品之一。前兩句寫一個細節:為母親煎藥,水已沸了,開著小火,收湯還要等一會。第三句忽表心愿,為了母親的病早日痊愈,兒愿將自己的心也添作一味藥煎人其中。至此,前三句已經將全詩的意思表達完畢了。可是偏偏作者還要添上最后一句:兒將自己的心煎到藥中,還不能讓母親知道。這就在更深的層面上表述了自己的情感。作為母親,都是極為愛護自己的兒女的,寧可自己受苦,也都不愿讓兒女為自己受累。如果讓母親知道,母親怎會心安?細致入微的情感描寫,合情合理,使人感動。看似淡淡說來,卻細致人微,一往情深。袁枚云:“詩有極平淺,而意味深長者。”劉熙載云:“淺中有深,平中有奇。”這首小詩就做到了這一點。
木蘭花慢·煙花(月懷玉)
是何人為我,著一襲,紫紅綢?過城市邊緣,繁華之外,暫做停留。瞳斂霏微夜色,向層云暗黑說優游。幾度徘徊囈語,旋飛隔世重樓。去耶住也費綢繆。舊夢不勝愁。嘆夢里相逢,幻中相失,誰舍誰收?唯把玲瓏心事,化寒灰湮滅料應休。開盡此生妖媚,換君剎那回眸。
(2016.10《中華詩詞》)
耿建華點評:這是一闋別開生面的詞作。作者以煙花喻所愛,表達出纏綿悱側的愛。古人有“詩莊詞媚”之說,詞是最適宜表達愛情的。尤其是慢詞,更適宜表現婉曲的情感。上闋表面寫紫紅煙花在城市上空綻放,內蘊則是寫出驚鴻一瞥的愛。盡管這愛很短暫,卻足以震撼靈魂了。“瞳斂霏微夜色,向層云暗黑說優游”,這是暗夜里的驚艷,是絢爛和光明的愛。但她卻很快消失了,“旋飛隔世重樓”。“隔世”就是陰陽兩隔。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很快以悲劇終場,豈不令人痛斷肝腸。下闋抒情,過片連接得很自然。所愛已去,只能“嘆夢里相逢,幻中相失”,“唯把玲瓏心事,化寒灰湮滅料應休”,仍扣住煙花意象抒情。最后兩句抒情角度變換了,以所愛人的口吻說出“開盡此生嫵媚,換君剎那回眸”。這種刻骨的傾心至愛真如煙花一般絢爛了。這首詞語言出自今人之口,描繪意象、傳達情感,毫無障礙。是當代之詞,這才是酒瓶裝新酒。寫詩填詞,并不一定用古人語,用陳舊象,這也是這首詞的啟示。此外,假如拋開情愛層面,也可以把煙花作為某種理想去解讀,也許是這首詞更深一層的象征意蘊了。
故鄉(伍禮文)
豈止波翻綠,還多藕著花。
長篙撐柳出,始覺有漁家。
(2016,10《中華詩詞》)
孔汝煌點評:小詩以荷塘漁舟的田園畫面寄托了鄉情、鄉愁。其藝術手法以動態、寫意與啟示見長。詩用“翻”、“著”、“撐”、“出”諸動詞,應了萊辛所說“化美為媚,媚就是在動態中的美”;以寫意筆墨勾勒出花葉、漁舟在水波蕩漾中的活潑響應,彰顯了物態旺盛的生命力;調動詩詞語言的啟示性特點使荷風、蓮葉、漁者、漁家等意象隱于畫外而顯明在讀者的想象中,這與王安石“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以簡馭繁、以少總多、力臻凝練的旨趣相通。田園詩向山水詩的發展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從東漢末年的“局于可居”(錢鐘書語),到魏晉南北朝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支道林語),追求逍遙之境的精神自由。小詩憶念了舊時故鄉的安于可居,契合新時期的生態審美觀,更詮釋了造求精神自由的中華美學傳統風范。這就是看似擬古一類詩詞作品的當代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