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文鑫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于“精華”二字,強調(diào)知識接受,教師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死輸硬灌,讓學生死記硬背,囫圇吞棗。這種“灌輸法”教學導致了文言文教學的低效。如何打破舊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新的高效可行的教學方法,進而達到文言文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筆者采用“古今對接”的方式教授文言文,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古今對接,引發(fā)興趣
我們面對的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而文言文無論是從文字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較大的距離,因此學生容易“敬而遠之”。如何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
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有些篇目還是從古書中節(jié)選的片段,這讓學生的學習顯得孤立單薄,知識的遺忘率高。有鑒于此,筆者講述課文前,讓學生先了解本課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乃至全書的內(nèi)容梗概,這樣學生的學習就不是孤立中斷的,而是全面連接的,學生就有了深入探究的欲望。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駢文,作者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奇美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但是,教師不能把自己理解的本文的這種美強加給學生,因為有些情感只能意會卻不可言傳。因此,布置預習時,筆者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生平,并引人同一題材的課文——葉文玲的《烏蓬搖夢到春江》,與課文進行聯(lián)讀,讓學生從另一角度領略富春江俏、嬌、美的同時,自然轉人對課文中富春江奇山異水的品味。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圖片,并以寧靜舒緩的《漁歌唱晚》樂曲,配以對今日富春江美景的介紹,讓學生感受本文的音韻美和畫面美。這種做法既消除了學生上課的疲勞感,引發(fā)了興趣,還為下面的課做了很好的鋪墊。像《愛蓮說》、《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中反映的陶淵明志向,學生如果不了解東晉社會的黑暗情況,就很難體會他“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及隱居的無奈。為此,筆者課前播放電影《梁?!烽_頭中祝父敷面膜的片段,該片段影射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沉溺于淸閑放蕩的生活、不屑政務的狀況,由此學生自然就能理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了。還有《論語》、《莊子故事兩則》、《隆中對》和《出師表》這些文章,課前可組織學生收看于丹的《論語心得》、《孟子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國》等講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文章的把握就容易了。
二、古今比較,積累詞語
每年的中考,語文閱讀總有課內(nèi)和課外兩篇文言文,這就要求學生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遷移到課外的閱讀,如對實詞虛詞的理解、把握,句式的變化,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等。從積累的角度來談,教師需要將教材中的各類范文作為一個語言文字的聚寶盆,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運用,并轉化為個人的知識遷移能力,才能具備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為此,筆者教學時就通過古今比較的方式讓學生積累,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比如:(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如“布衣”一詞,古作“百姓”講,與今天的“布做的衣服”意義完全不同,這是詞義演變。(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如“意”字,在“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中作“主要內(nèi)容”講,在“賓客意少舒”(《口技》)中作“心情”講,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中作“意思”講,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中作“情趣”講。而只有“意思”一項與今天的用法一致。
三、古今對接,變式學習
現(xiàn)在語文考卷更多的是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從學生的角度確立重難點,最重要的還是要設計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策略,用行之有效的“變式”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狼》一課時,我們可以把幾張屠夫殺狼圖片的順序打亂,或是把殺狼的細節(jié)稍加改變,讓學生分辨,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加深其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教學《愚公移山》時,可讓學生用“答記者問”的形式,從愚公角度闡述移山的原因及難處、得到的支持,會事半功倍。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了不少古代文人在失意狀態(tài)下所寫的文章,主要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拭的《記承天寺夜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筆者在執(zhí)教初三復習課時,讓學生回顧所學過的這些文章,并用季羨林的《走運與倒霉》進行古今聯(lián)讀,提出這樣的問題:同樣是被貶失意,文人的內(nèi)心感受、表現(xiàn)有何不同?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進行對比感悟。像這樣教學同類文章時不是以單篇為單位,而是把幾篇放到一起綜合考慮,每篇有所側重,篇與篇之間互為參照,在此基礎上把握同類文章的共同特點,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猶縣紫陽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