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11月16日在浙江省烏鎮開幕。此次互聯網大會的主題——以“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大會圍繞這一主題,在互聯網經濟、互聯網創新、互聯網文化等五個方面上演頭腦風暴。
顯然,創新和造福是此次互聯網大會的關鍵詞。也就是說,通過創新,造福人類,通過創新,讓更多的人享受互聯網帶來的福利。因為,按照目前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以及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重視互聯網,可能寸步難行,不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就有可能在新一輪發展中處于被動地位。反之,如何更有效發揮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對政府、企業和民眾來說,也是嚴峻的考驗。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對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深遠和廣泛,如剛剛過去的“雙11”,再次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中擊和享受。但是,如何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在經濟發展、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卻是一個需要更加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因為,在相當一部分人眼里,互聯網是與實體經濟“相克”的,認為互聯網帶給實體經濟的,只有破壞性沖擊,甚至是災難。這種觀點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快速發展,導致不少實體企業倒下。
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互聯網帶給實體經濟的,與許多自然科學一樣,既有沖擊和挑戰,也有機會與機遇,實體企業既要面對壓力,也應具有動力。如果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互聯網帶來的沖擊與挑戰,順應互聯網發展的要求,及時做出改變和調整,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發展就是很好的機遇,就會像前三次工業革命一樣,把實體經濟帶到新的發展階段。反之,還真的有可能成為壓垮少數實體企業的那根稻草。
事實也是如此,目前在市場上做得風生水起的企業,大多成功與互聯網進行了有效銜接,全方位運用互聯網技術和由其帶來的各種機會及便利。如原材料采購、市場信息運用、成本控制、人才信息捕捉、員工管理等,都能通過互聯網獲得最好的選擇、進行最優最快的組合。阿里構建的全球電子商務平臺,就能給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帶來極大的方便,讓這些企業在這一平臺上擁有更寬廣的眼界、更靈活的經營方式、更有效的采購和營銷手段。
很多人誤認為,互聯網將替代實體經濟,企業的轉型升級,也必須用互聯網來替代。換句話說,互聯網的作用再巨大,也要圍繞實體經濟而展開,而不是實體經濟圍著互聯網轉。互聯網能夠做的,就是按照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在材料采購、市場信息捕捉、成本核算、人才招引、市場開拓、內部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效壓減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如果生搬硬套地把互聯網凌駕于實體企業之上,就有可能使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扭曲,并產生互聯網擠垮實體經濟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