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兵 張愛香
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核心.在化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來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值得教師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蹲下身子與學生零距離交心溝通,鼓勵學生嘗試新方法、提出新見解,消除師生間的拘謹和隔閡,和學生一起使課堂動起來、活起來.師生興趣盎然,才能使課堂活力無限.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催化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好奇心是人類創新的開始、是化學家發明創造的源泉.對化學充滿好奇的初中學生,剛開始自主學習化學時熱情高漲,但是學生的好奇心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逐漸遞減.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質疑情境,催化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講“鹽類的酸堿性”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酸溶液和堿溶液pH的范圍,然后讓學生思考Na2CO3、NH4Cl、CuSO4等水溶液的pH范圍.學生不假思索做出回答,但實驗后學生感到困惑,這些鹽溶液的酸堿性為什么與自己的想法不同呢?由此催化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學生積極地探究新的化學知識.
3.創設問題情境.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生質疑并提出新的問題或不一樣的解決方法.當然,教師設計的疑問要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梯度,要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找準切入點,進而層層遞進地解決疑問.例如,在講“有關雜質的計算”時,教師可以把課本中的習題(某煉鋼廠用含氧化鐵80% 的赤鐵礦石200t煉鐵,請計算能得到多少噸純凈的鐵.)拆分成下面兩個問題:含氧化鐵80% 的赤鐵礦石200t中含氧化鐵多少噸?這些氧化鐵中含多少噸純凈的鐵?這樣,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層層遞進解決問題,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
二、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學生學習化學學科的動機是創新的基本條件.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究的欲望是初中學生潛藏的無意識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化學競賽活動,激活并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人類的發明創造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物質世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驅動.比如,中國近代的化學家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產生了打破西方國家對制堿技術壟斷的創新動機,經過長期研究和不懈努力,創造出了中國人的制堿法,即聯合制堿法,而獲得了金獎,展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不屈不撓的創新精神.
2.實事求是、嚴謹細致是創新的作風.人類的許多創新發明是在偶然的機遇中不經意間產生的,如果不能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遇將導致科學家的終生遺憾.比如,化學家李比希對于自己不能先于巴拉爾發現溴的事件就后悔不迭.李比希先于巴拉爾接觸到了溴的液體樣本,如果不是他沒有經過嚴謹細致的分析就想當然地認為是氯化碘液體,那么他將是發現溴這種新物質的世界第一人,但由于他的工作疏忽導致這一發明與他失之交臂.因此,我們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于科學研究更要有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
3.頑強拼搏、執著進取是創新的精神.人類的許多創新發明都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甚至犧牲而獲得的.比如,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就因為頑強執著、敢于冒險地進行炸藥的研究和制造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硝化甘油炸藥研究過程中,多次發生爆炸,導致多人被炸死,且他自己被炸傷,但他在困難和危險面前不妥協、不放棄,堅持實驗,終于收獲了成功,并成為偉大的發明家.
三、結合初中化學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還要采用富有激情或鼓動性的語言激勵學生沖破自己固定思維的桎梏,以獨特的視角引領學生提出質疑,并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猜想、幻想、甚至異想天開.因此,富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才有可能采取各種手段,使學生的創新萌芽及意識得到培養.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充滿創新活力的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