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在碧
概念不僅是物理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物理概念教學,提高概念教學效果.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在概念教學中僅僅是表淺地講解了諸多物理概念,缺乏概念教學本身應該具有的深度,減少了概念教學的科學探究過程.于是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時,對概念的認識也就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層次上,學習方法是以記憶概念為主.題海戰術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捷徑”.在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概念教學效果呢?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適度開展探究性學習
例如,在講“彈力”的概念時,彈力產生條件的理解和彈力有無以及彈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其探究流程如下:彈力→教師演示:拉力器、彈弓等→教師依次出示:拉力器、臂力器、彈弓、橡皮泥,并讓學生親自參與體驗(學生觀察、體驗與感悟彈力的存在)→演示:(1)桌面的微小形變;(2)玻璃瓶的微小形變(學生觀察幾個實驗的共同特征與不同點,總結歸納形變及其種類)→觀看視頻:撐桿跳高、射箭等(深化形變的概念,展現實驗設計技巧,滲透科學思維方法.讓學生體驗“放大”的原理及科學思維方法.歸納:彈力的定義、產生條件及其特征)→圖片展示:晾衣竿一端吹落在地上、碗中的筷子(展現實景:學生進行受力分析,對彈力概念的深入理解.學生總結:彈力的有無和方向的判斷方法)→課后活動與探究:制作簡易彈簧秤,粗略測量身邊物體的重力(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社會、科技的緊密聯系).在彈力概念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實際出發,適度開展探究性學習,為學生搭建了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延續到生產與生活中,有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并自行尋找科學的探究方法,從而讓物理概念的構建過程成為科學思維方法的過程,促使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巧借實驗引發認知沖突
在學習物理概念之前,學生已經具有對物理事實的一些初步認識,往往是不科學的,但是根深蒂固的.學生頭腦中已經具有的那些認識,其實是一種珍貴的資源和財富.它可以成為學生形成科學概念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剖析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已有認識,巧妙借助一些科學實驗,引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讓學生深刻意識到以前的那些認識的不合理性,促使學生獨立思考、高效學習新的物理概念.
例如,在講“電動勢”之前,設計實驗1:如圖1,用一節干電池(1號舊電池),接通電鍵S1,調節滑動變阻器,使燈L1發光.實驗2:如圖2,在實驗1中再接入一節干電池(1號舊電池)滑動變阻器的位置不動,請學生先猜想,在閉合電鍵2后,觀察到的燈L2的亮度與燈L1的亮度關系是怎樣的?結果多數學生都猜想燈L2比L1要亮,見證奇跡的時刻馬上就到了,請一個學生接通電鍵L2,看到的現象與學生猜想的結果完全相反,引發認識沖突,接著教師引入“電動勢”的概念.
又如,在講“機械能守恒定律”之前,請學生甲上講臺與老師合作演示“木球碰鼻實驗”.如圖3,將一個大木球用繩子拴著,一端固定在C點,系球的一端自然下垂到O點,讓學生甲的鼻尖位于A位置不動,將球拉倒關于A對稱的B位置由靜止釋放,甲緊張地閉著眼睛不敢看.甲的鼻子是否被打著?多數學生猜測會.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為什么呢?接著教師引入“機械能守恒定律”,學生主動地學習新的概念和知識.
實踐證明,巧妙借助科學實驗,展示實驗前后矛盾的實驗現象,能夠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三、重視物理概念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系
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所舉例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揭示物理概念和規律,并應用于社會生活實際中,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并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